原创

(紧接上期)

袁术对周尚、周瑜二人大力支助孙策的行为十分不满,予以干涉,把周尚的丹阳太守给免了,派从弟袁胤接替。将周尚和周瑜招回寿春,要周瑜出任武将带兵作战。

和陈登、孔融等许多人一样,周瑜也观察出袁术不是个成大事的人,不愿意为他出力,极力推辞出任武将,但得给袁术面子,也不可能一直躲在家里不出来,就主动表示愿意到居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区东北)去当县长,帮助袁术管理居巢,其真实用意是居巢离吴近,方便迅速和孙策相会。

孙策继续猛攻刘繇,刘繇抵挡不住逃往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本打算进入会稽郡(郡治今浙江省绍兴),谋臣许劭,就是那个著名的月旦评主人认为“会稽富庶殷实,孙策一定会去攻打抢占。其地理位置在海边,无后退之路,不如到豫章,与曹操取得联系。你是朝廷命官,袁术若攻打你,曹操、刘表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会发兵相助。”刘繇接纳此意,溯江而上进入豫章郡,驻扎彭泽。

就在这时,刘繇联盟集团内部发生矛盾,导致了刘繇最后失败。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1)

事情缘豫章太守一职而起。当时的太守是刘表所表的诸葛玄,也就是诸葛亮的叔父。当时各地诸侯互相表任职务的行为,其实都没有合法性,因为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属于诸侯占据地盘的擅自行为。

此时的朝廷在李傕、郭汜把持之下,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刘繇是朝廷任命的扬州牧,自然要服从朝廷,帮助朱皓,就派笮融带兵武装护送朱皓到豫章上任。

本来这事很简单,笮融带兵赶走诸葛玄,让朱皓上任就行了,可是笮融却起了异心,自己要当太守,就把朱皓给杀了,自任太守。

刘繇一气之下带兵攻打笮融,将笮融赶入山中,被占山为王的山民所杀。刘繇受此内外交困之苦,一病之下,居然就死了,连丧事都没人为他举办。后来还是孙策安葬了刘繇,并善待他的家眷。其子孙也从此定居江东,世仕东吴。大儿子刘基深得孙权喜爱和器重,彼此联姻,恩宠有加。这是后话。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2)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笮融。在三国争战史上其人只是个不起眼的过客,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其人却是大大的有名。

笮融本是丹阳豪强,纠集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后投奔徐州陶谦。陶谦任其为下邳相,负责运送广陵、下邳和彭城三郡的粮食。没想到笮融胆子贼大,竟然将三郡的粮食物资全部霸占为己有。奇葩的是,他不是拿这些粮食来养兵,而是用来浴佛。

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原,信奉者并不多。到了汉末,信奉者逐渐多了起来,其原因大概是汉末天灾人祸特别多,太监乱政,祸害民众,水灾、旱灾、蝗灾、地震不断,瘟疫横行,战乱不止,百姓苦不堪言,今生已无望,转而信佛,祈求佛祖保佑,来生能过上好日子。

笮融就是信佛者之一。因其信佛,就在下邳修寺建塔,用铜铸造佛像,黄金涂身,身穿锦绣,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全部用来课读佛经,让本地和周边地区的佛教信众前来受道,凡是来参加的人都免除官府劳役。

由此远近前后到这里来的有五千余多户,每次浴佛,就在路上铺好席子,上面摆满酒饭,绵延数十里,来看热闹的和吃饭的多达万人,费用上亿。

这是见诸史籍的中国早期佛教活动中最大规模的佛事活动。其“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佛寺布局延续至唐初,佛塔结构成为中国早期佛塔的基本塔型。黄金塑身佛像也由此开端。免除佛教信徒徭役赋税也成为以后历代官方支持佛教的重要举措之一。

颇具黑色幽默的是笮融这位佛教徒却是位不讲信义嗜杀成性的暴徒。曹操以报父仇为借口攻打徐州时,笮融带领部属和一些佛教信徒逃往广陵。

广陵太守赵昱将其待为上宾盛情款待。笮融却贪图广陵人众物丰,在酒席上杀了赵昱,然后放纵士兵大肆抢掠,席卷财物后南渡到秣陵,与先期被陶谦逼迫到秣陵的彭城相薛礼相遇,合兵抵抗刚进入江东的孙策。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3)

前面聊过,孙策首功笮融不利转攻其他地方后,笮融故态复萌,又杀薛礼。最后杀朱皓,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孙策打败刘繇,占领曲阿、海陵、湖孰、江乘等县后,成功立足江东,有了争夺江东其他地盘的能力。

刘繇兵败出逃后,其安置的郡守县令也纷纷逃亡。孙策为争取和稳定民心,及时发布不准扰民的命令,成功扭转了百姓和官吏惊慌失措的混乱状态,百姓从害怕到拥护,竞相牵牛担酒来劳军。

孙策同时布告诸县:“凡是刘繇、笮融等人的部下来投降者,一律既往不咎。愿意从军的,一人从军,免除全家徭役;不愿意的,不准强迫。”和安抚百姓的命令收到良好效果一样,收合逃兵的命令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十天之内四面八方前来投军的就有二万多人,还带来战马一千多匹。孙策实力陡增,威震江东。

第四节 取吴会 平山越

下一步孙策就要取吴会,即驱逐或者消灭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平山越,即剿除周边占山为王的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由混杂居住的越族和汉族人组成,故称山越,也称山民。主要分布于丹阳、吴、会稽、豫章、鄱阳等郡,尤以丹阳山越最为彪悍。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4)

先说取吴会。

兴平二年(195年),吴郡都尉朱治从钱唐(今杭州市灵隐山附近)进军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吴郡太守许贡带兵在由拳(今浙江省嘉兴市南部)阻截。朱治打败许贡,许贡南逃投奔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山越严白虎。朱治进入吴郡,领太守事。

朱治领太守,一定是经过孙策同意的。如果未经孙策同意,自作主张“领太守事”的话,会引起孙策疑猜,要冒很大风险。

孙策的姑表弟徐琨,也是孙坚“征伐有功”的旧将,曾在袁术任命袁胤为丹阳太守取代周瑜叔父周尚时,被孙策任命为丹阳太守讨伐袁胤,将袁胤逐出丹阳。孙策因徐琨“手下兵多,嫌其太重”,就以需要徐琨兵马攻打其他地方为借口将其召回,派舅舅吴景接替其为丹阳太守。

朱治跟随孙坚、孙策多年,不可能不知道孙策有此疑猜之性,绝不会做出自“领太守事”的蠢事。

孙策追讨严白虎时抓住了许贡,将其关押。许贡不甘于失败,偷偷上表给朝廷,建议朝廷以高官厚禄将孙策招入朝中,相当于圈养在朝。如果放在外面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谁知送表的人被孙策的巡逻士兵抓获,上表落在孙策手中。孙策招许贡来追查,许贡不承认,孙策叫武士将其绞杀。后来许贡门客因此而行刺孙策。

许贡人品官品都不大好,他本是吴郡都尉,太守盛宪因病离职,由他接任,一上任就要迫害盛宪。当上太守后,又和山贼严白虎勾结。他的死也是自作,孙策抓了他但并没加害于他,他反而要加害孙策,这就是作死。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5)

会稽太守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是东汉末期另一四世三公儒学豪门弘农杨氏中杨赐的学生(汉献帝、大将军何进都曾是杨赐的学生),因通晓儒家经书被朝廷拜为郎中,外放到灾丘县任县长。

后为徐州刺史陶谦的治中,因劝陶谦奉承王命,被时在长安的汉献帝拜为会稽太守。孙策进攻会稽时,会稽功曹虞翻认为抵挡不住,不如撤兵避其锋芒。王朗自以为是朝廷官员,理应保卫城邑,组织兵马在固陵(今杭州萧山区萧然山附近,古代水军港,明代时已淤塞)抵抗孙策。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与王朗在固陵水面大战。孙策的水军不敌王朗,打了几次都失败了。叔父孙静给孙策献计,建议从查渎道(今杭州市萧山区西南九里)迂回攻击,并请求为前锋。于是孙策假传命令说,雨水混浊,士兵饮用后腹痛腹泻,准备数百口缸蓄水澄清,以供饮用。

黄昏时分,孙策命令士兵在每口缸内燃起火炬迷惑王朗。然后分军乘夜奔查渎道偷袭高迁屯(今杭州市萧山区内)。王朗大惊,派遣故丹阳太守周昕等带兵前去阻击。孙策斩杀周昕平定会稽。

王朗失败后从海上逃往东冶(今福建省福州市)。孙策穷追不放,再次大败王朗,并在东冶实施了残忍的屠城。

孙策很欣赏王朗的儒雅之风,所以只是诘让指责了几句(《三国演义》中将此演绎为诸葛亮骂死王朗),并没有加害。后来曹操征召,王朗辗转北上,数年方至,深得曹操信任。曹丕时位至三公。曹芳时配享曹操庙庭祭祀。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6)

再看平山越。

江东大多是丘陵地带,加之河流湖泊众多,分割穿插出许多封闭独立的山区,越族世居其地。后夹以逃避战乱的汉人和战争中被打散的残兵败将,各自占山为王。东吴政权是在江东世族和山越的势力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如何与这两大地方势力建立良好的关系一直贯穿于东吴政权的始终,几乎连续不断的平讨山越耗费了东吴政权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孙权不是不想北伐挺进中原,而是受到山越的牵制没办法在后方不稳定的情况下北伐。许多不明真相的人认为孙权只是个满足于偏安东吴的守成者,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解。

东吴后期,诸葛恪在率兵平息丹阳山越之乱时对山越活动情况的描述很有代表性,基本说明了山越活动的特征和对东吴政权的影响。兹录于此:

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经济上自给自足,军事上自铸甲兵,战术上战则蜂至,败则鸟窜,确实让人头疼难以收服。

孙策在占领江东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平讨山越的战争,为叙述方便,此处将其发生在建安前后平讨山越的主要行动一并介绍。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7)

平讨吴郡山越。吴郡山越主要集中在乌程,以严白虎势力最大,其余的有邹他、钱铜和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

孙策先讨严白虎。严白虎惧怕孙策,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派弟弟严舆到孙策那里请和,结果被孙策杀了,过程十分有趣。

严舆很有勇力,在山贼中挺有名气,到孙策营中后请求与孙策单独面谈。两人相对而坐时,孙策突然拔出刀来使劲砍向自己的坐席,吓得严舆身体摇晃了一下。孙策笑着说:“我听说你可以坐着跳起来,非常敏捷,就想和你开个玩笑,试试看你能不能罢了。”严舆说:“我刚看见你拔刀才动的。”

孙策看见他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以坐着的体态跳跃起来,知道他是徒有虚名,没有什么能耐,就拿了一把手戟(类似于匕首)投了过去。这次可不是开玩笑,而是动真格的,一下将其刺死了,然后率军大举进攻。

严舆是山越中的勇将,这么轻易地被孙策所杀,严白虎更加害怕,率众逃奔余杭,投靠在虏中的另一支山越许昭。

程普建议继续追击严白虎,顺势消灭许昭,孙策因敬重许昭“有义于旧君,有诚于故友”的人品而没有采纳程普的建议,放弃了追杀。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8)

孙策所说的“有义于旧君,有诚于故友”的事情,就是刚才上面提到的许贡杀盛宪一事中发生的,盛宪在吴郡名士高岱的帮助下躲藏到时为许贡部下的许昭家中躲过一劫,而严白虎是许昭的旧友,孙策说许昭“有义于旧君”,是指其救过盛宪,“有诚于故友”,是指接纳严白虎。

平讨邹他、钱铜和王晟的过程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只记载了结果:除王晟外,其余的都被灭族。之所以没杀王晟,是吴夫人的主意,因为王晟与孙坚有“升堂见妻之分”(古时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能这样做),并且其儿子和兄弟都已经被杀,只剩下他一个老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样算起来王晟与孙坚有通家之好,孙策还应该叫王晟一声“世伯”。

平讨丹阳山越。丹阳山越以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太史慈和陵阳(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祖郎为最。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前面讲过他为报答孔融照顾母亲之恩,冒险突出黄巾之围去找刘备来救孔融的事情。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他此前的生平。

太史慈少年好学,长大后在郡里担任主管奏事的奏曹史。当时的郡守和州刺史有矛盾,分不清曲直对错,就争相向朝廷上奏,谁的奏章先到谁就占有主动。

刺史奏章先派人送走,郡守害怕自己的奏章后到,就要找一个既能说会道,又健步如飞的人去报,选来选去,选中了时年二十一岁的太史慈。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9)

太史慈领命后昼夜兼行,赶到洛阳专门递交公文的公车门时,正好看到州里的信差在前面排队等候递送公文。

太史慈赶紧去把他叫过来问:“你是来送奏章的吗?”信差说:“是啊。”太史慈又问:“奏章在哪里?”回答说:“车上。”太史慈说:“奏章的题署有没有错误啊?你取来看看。”,就是公文格式有没有错误,古时奏章格式有严格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奏章无效。

信差不知道太史慈是东莱郡守派来的人,就去拿奏章来给太史慈看。太史慈接过奏章,从怀里抽出事先准备好的刀子,一下子把奏章划断成几截(奏章为竹简),吓得信差跳脚大喊:“有人把我的奏章弄坏了!”

太史慈把信差拉到车边,对他说:“刚才你要是不把奏章给我,我也没办法弄坏你的奏章,所以我们都有错误,有什么后果我们都要共同承担。不如我们悄悄离开,各自逃走,免得受到处罚。”

信差这时已经知道太史慈是郡守派来的人,说:“你为了郡守弄坏了我的奏章,已经如意了,为啥还想逃走?”太史慈回答说:“当初接受郡守的派遣,只是来看你们的奏章交上去没有。我却做得有些过分,把你的奏章弄坏了,这样回去,恐怕也会因此受到责怪,所以想和你一起逃走。”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10)

信差相信了太史慈的话,当即和太史慈一起离开洛阳。太史慈出城后,又偷偷返回洛阳把郡守的奏章交上去了。

刺史知道后,重新派了个信差又去送奏章,但朝廷已经受理了郡守的奏章就不收刺史的奏章,并且判定引起矛盾的事情是刺史的错误。

太史慈因为这件事情出了名,但却引起了刺史的愤恨,太史慈担心受到刺史的迫害,跑到辽东躲避,期间,正是公孙度称霸辽东之时。北海名士邴原、刘政也在辽东避乱。

公孙度畏惧、厌恶刘政,想杀死他,把他全家拘捕。刘政跑到邴原家躲藏。邴原冒着与他同罪的风险把他藏了一个多月。正好太史慈要回乡,邴原就把刘政托付给了太史慈带回北海。

太史慈返回家乡后,为报答北海相孔融周济其母亲的恩德,冒死从被黄巾管亥军围困的都昌城内突出,赶往平原请求平原相刘备发兵解救孔融。

太史慈与刘繇同郡,帮助孔融解围后就去曲阿看望刘繇,正好遇到孙策来攻,就留下来帮助刘繇。刘繇的部下曾建议刘繇任命太史慈为将军,从刘繇“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的回答和只任用太史慈负责巡逻侦察来看,太史慈与刘繇应该有亲属关系,如用太史慈为将军,担心许劭嘲笑其假公济私(太史慈字子义,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用义子,认为太史慈是刘繇的干儿子,实属荒唐)。太史慈专程到曲阿见刘繇恐怕也不仅仅是因为同郡这么简单的关系。高官的同乡多了,岂是谁想见就能见的?

也是因缘凑巧,太史慈有次巡逻时在神亭恰恰与孙策相遇。两人大战一场,孙策夺了太史慈插在背上的手戟,太史慈抢了孙策的头盔,互有输赢。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11)

孙策打败刘繇后,太史慈没有随刘繇到豫章,而是逃往芜湖山中,自称丹阳太守。当时,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今安徽省宣城市),只有泾县以西六县还未收服。

太史慈进驻泾县,打起丹阳太守的旗号,附近山越纷纷依附于他。孙策亲自带兵攻打,在泾县勇里抓住了太史慈。孙策爱惜其才,亲手为其松绑,握住其手说:“还记得神亭时候吗?假若你当时抓住我会怎么样对待我?”太史慈回答说:“还真不好说。”

前面说过,由于对周尚、周瑜资助孙策不满,袁术派从弟袁胤为丹阳太守取代周尚。孙策立即任命姑表弟徐琨为丹阳太守将袁胤逐出丹阳。

袁术因此十分痛恨孙策,暗地里派人携带印绶给丹阳宗族豪强陵阳祖郎等,封官许愿,指使这些人带动山越造反,围攻孙策。

孙策又率领将士讨伐祖郎,其间经历了惊险的一幕,被祖郎军包围。祖郎一刀砍下去,幸亏孙策躲闪及时,没被砍中,只是把马鞍砍破了。危急之时,程普跃马挺矛来救,孙策才得以逃生。孙策最终将祖郎活捉。

孙策对祖郎说:“你曾经袭击过我,还砍了我的马鞍,我如今要建军立业,就放弃这些以往的仇恨,只收取能用的人才。这个决策对每个过去与我有仇的人都适用,不光对你,你不要害怕。”祖郎非常感激,愿意归降。孙策也立即任其为门下贼曹。

孙策回军时,祖郎和太史慈一起走在部队的前面引导前行,人人都引以为骄傲。从这条记录看,太史慈与祖郎应该是孙策一鼓作气平定的,时间当在建安三年(198年)。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12)

在平定太史慈、祖郎前还有一次大规模的讨伐山越行动。

建安二年(197年),当时孙策已经被朝廷钦差议郎王誧承制假为明汉将军,奉诏与持节、平东将军、领徐州牧、温侯吕布、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一起讨伐严白虎。

陈瑀是个野心家,天下大乱时期,有家世背景,文韬武略的人大多是野心家,都想有一番作为,这只是个陈述,没有褒贬之意。陈瑀(一作陈璃),字公玮,其祖父是汉末太尉,著名党人陈球。与陈珪是堂兄弟,是陈登的叔父。

前面说过,袁术曾表陈瑀为扬州刺史,驻寿春。袁术在封丘被曹操打败后逃往寿春,陈瑀却在此时投靠了袁绍,将袁术拒之门外,气得袁术退回阴陵休整好军队后,第一个要打的就是陈瑀,吓得陈瑀赶紧派弟弟陈琮去求和,袁术要泄愤,怎肯言和?把陈琮扣押起来继续进兵,陈瑀弃城而逃,回到家乡徐州下邳。

后来又想办法谋到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的职务,率兵屯住在徐州广陵郡海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世家子弟总是有门路有办法谋到官职的,历来如此。

这次和吕布、孙策一起去讨伐山贼,陈瑀又起了异心,到钱塘时,阴谋袭击孙策,派都尉万演等秘密渡江,携带三十几颗官印给丹阳、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县的较大势力的山贼,如祖郎、焦已,以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指使这些人为内应,等孙策领军出发后,攻取被孙策占领的吴郡、会稽郡和丹阳郡部分地区。

陈瑀这是要发展自己的势力,割据一方。从当时的情况看,他无力和吕布抗争,去争夺徐州,孙策刚入驻江东,根基还不是十分牢靠,相比之下,容易对付。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13)

孙策觉察后,立即派吕范、徐逸直接攻打海西,打败陈瑀,斩杀其大将陈牧,俘获了陈瑀的将士和家属子女四千人。陈瑀惨败,仅单骑逃往冀州投奔袁绍,袁绍任其为故安都尉。

之所以要提陈瑀这件事,是因为此事引发了孙、陈两家交恶结仇,后来陈瑀的侄子陈登出任曹操的广陵太守,不顾曹操当时施行的安抚孙策的策略,立志要荡平江东,为叔父报仇,就是在孙、陈两家的交战期间,孙策遇刺身亡。如果没有陈登报私仇的举动,孙策也许还不会死,历史又将是另一番景象。许多偶然因素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最迟于建安三年(198年)底,孙策己据有吴郡、会稽郡和丹阳郡部分地区,可以说是初有江东。

几乎与孙策初有江东的同时,帝国最南端的交州(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治番禺,今广州),被交趾(今越南北部,治交趾县,今越南河内)太守士燮兄弟实际把持。因其事比较简单,不专门讲述,在相关事件中一并讲述。

三国十大武将排名孙策第十(前三国乱世群雄)(14)

到此为止,汉帝国已经分崩离析,西北凉州被韩遂、马腾占据;关中被李傕、郭汜等占据;西南益州被刘璋、张鲁占据;北方幽州被公孙瓒占据;冀州被袁绍占据,并将势力扩大到青州、并州;中部河南司隶地区被白波军等占据;东北辽东被公孙度占据;东方兖州被曹操占据;徐州被吕布占据;南方扬州、淮河被袁术占据;江东被孙策占据;交州被士燮兄弟占据。各方势力犬牙交错,为争势利大打出手,全都忘记了帝国还有个皇帝,那么,这个皇帝目前的境况如何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