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8 12:21 | 中国青年网

从今天起我们的文创故事开始啦(时评没有功夫熊猫该有文创反思)(1)

3月6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文艺界别举行小组讨论开放日。谈及对电影市场的看法,全国政协委员成龙表示,要利用外国人的视角拍中国电影,让更多外国人知道中国文化:“我们有功夫,我们有熊猫,但我们没有《功夫熊猫》。”他还推荐大家去看《厉害了,我的国》,“看完以后,你会感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3月7日中国新闻网)

“我们有功夫、有熊猫,但却没有《功夫熊猫》”假如追根溯源,这句很能促人警醒与反思的话,其实最早是由“美猴王”六小龄童说的,他的一篇博文以此为标题,激励中国的动画人要勤于观察、积极创新。但无疑,成龙委员通过全国两会的平台再次提出来,依然饱含着时代新意。国产动画电影若想与时俱进、多出亮点,同样需要敢于正视不足,进而善于“师夷长技”。

“没有《功夫熊猫》”,该有文创反思。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兴起,动漫产业这些年的发展,也可谓声势浩大、后来居上,各种动漫展、动漫节活动遍及全国各地。但是,相比层出不穷的电视动画片,动画电影所占的比例,可能连10%还不到。

“没有《功夫熊猫》”,照出了哪些“文创短腿”?除了制作技术、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有待提高和完善,早有业内人士提到了一些深层欠缺。比如,资金投入的先天不足。尽管动画电影不用以“天价片酬”请大牌明星参演,但借助于各种先进技术的运用,其制作成本却可能高昂到“按秒计算”,“手中有粮”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了影片的观赏效果及艺术水准。由此而论,让更多的大投入来孕育和推出大制作,同样需要各方面的精准服务与特殊激励。

暂且不议《功夫熊猫》被连着拍了几个续集,至今还未见圆满打上一个休止符的意思。想当初,看罢这部电影,很多中国观众随之感概,为什么这个创意最终会在美国开花结果了?归根结底,这恐怕还是目前诸多国产动画电影的剧本太差。有人不无戏谑地说,许久以来,熊猫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总被定格在“熊猫晶晶”这样的角色里,他的旅程无非就是回家或者找妈妈;除此之外,要是这只熊猫突然被拿来做其他的角色,好像就对不起国宝的形象了。

倘若没有天马行空的创作想象力,即使我们“有功夫、有熊猫”,到头来还会一次次地慨叹于“没有《功夫熊猫》”。业内专家也称,动画电影应该达到心灵完全的自由,而我们的制作者普遍还很缺乏这种灵性。所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电影创作手段与机制,技术并不是本质的差距,关键还得从内容抓起。

(原标题《没有《功夫熊猫》 该有文创反思》,原作者司马童。编辑 郑亚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