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1)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2)

廖开顺与你回忆老洪江是三明学院教授、洪江人廖开顺和洪江人微信平台联合推出的一档关于洪江历史的微信专题,专题中引用了大量历史记载资料,并结合作者的切身体验编写而成。专题每周推送一篇,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或建议可直接在洪江人微信平台留言联系。

这是 洪江人微信平台 的第 7290 篇文章

• 文章底部已开通评论功能,坐等神评论 •

老洪江·苗族遗风

作者:廖开顺

洪江的苗族早已远去,他们留下的建筑遗迹,也已被新的城市形态覆盖。洪江早期的苗族文化,已经融会在汉文化的万千事象中,只有一些遗风遗俗依稀可辨,从中可以听到原始而古老的声音。

也有一个永远抹不去的印记,这就是巫水河名,又叫雄溪和熊溪,三个名字都是来自苗族的称呼。巫水源头在苗族城步,一路穿越苗乡侗寨,做了洪江人的母亲河。在巫水尽头的河段,还有一个雄溪乡,民国时期,雄溪乡的乡公所设在洪江南郊带子街。

↓城步巫水上游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3)

雄溪之“雄”来自苗族,湘西苗族自称“果雄”。湘西苗语中的“雄”,意为“苗族”、“苗族的”、“属于苗族的”。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借助汉文字以后,“雄”也被赋予“英雄”的词义。从上古到清代,苗族是一个英雄的战斗民族。

熊溪比雄溪取名更早,有苗族和楚文化的双重意义。湘西苗族又自称“忆熊”。西周的周成王年代,楚部落首领熊绎受封南蛮之地,建立诸侯国楚国。楚国地域广袤,八百年雄踞南方。其间有熊通敢于僭越周王室,自立为楚武王,与周天子分庭抗礼。如此强大的国力,借助了苗人部落的力量,楚国熊氏先祖或就是苗人。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4)

老洪江地处南楚,在南楚的湘西泸溪和吉首境内,也有一条熊溪,又叫雄溪,今名丹青河。东汉建武年间,湘西大旱,民不聊生,朝廷税赋不减。五溪蛮苗族首领相单程,在雄溪起事,拥兵数万,招致朝廷派马援率兵征剿。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开始,泸溪雄溪列入五溪之一,后来被洪江雄溪取代。

苗语“果雄”的“果”,只是一个衬音的前缀,并没有实际意义,却遗存在洪江和周边的方言里。从洪江到沙湾、深渡、龙船塘等地,随处可以听到熟悉的“果”音。诸如“果里”、“果之”、“果之多”、“果你(如何如何)等等。“果里”是“那里”或“这里”的意思。“果你还是去吧”,可以翻译为“那你还是去吧”,也可以去掉衬音,译为“你还是去吧”。“之”字也是古语,“这”的意思,或者没有实指。一个地方的方言总会带着前人方言的痕迹,洪江一带的“果”音,或是古老的苗音。或是借助汉语而演变的语音。

↓湘西苗族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5)

明代中期,洪江还是生苗聚居地。明代中期的天顺七年(1463年),洪江爆发大规模苗民起义,时间长达半年,可见苗民之多。朝廷从湖广、贵州调大军镇压。会同县令陈翰因镇压苗民有功,俸禄由七品升为六品,享受副州级俸禄待遇。百年之后,从1573到1619年,是明朝万历共四十八年,国家政局稳定,汉人移民大批而来,洪江较快汉化,明末清初发展为汉族商镇。

↓东汉出兵征讨五溪蛮的马援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6)

与洪江苗族共同居住的民族,还有侗族和瑶族,他们与苗族民俗相近,今洪江的苗族遗风,也包括其他民族相近的风俗。由于苗族最为强大,在宋代之前,五溪之地的少数民族,都被汉人通称为“蛮”、“苗蛮”、“苗”,以及“猺”、“峒”等。“蛮”有化外之民的贬义,如今凡是带着“化”字的地名,诸如“怀化”、“新化”、“宁化”、“通化”等等,都带着曾经是“化外之地”的贬义痕迹。

↓会同县翁高苗寨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7)

有宋一代,南方文化开新篇,“五溪蛮”各民族开始有自己的定称,仍然是苗族最强大。瑶族虽然与苗族性格相同,祖先相近,却因为大分散、小聚居而力量不足。侗族性格温和,当然,也敢于反抗压迫,有准军事的“款”组织,“起款”时各寨一呼百应。而朝廷征讨和王化的主要对象是苗族。苗族虽然不断迁徙,却始终保持小分散、大聚居的格局和实力。

明清以来,苗族形成两大聚居地,一是黔东南和毗邻县份,一是湘西腊尔山高原台地和毗邻省县边地。苗族和瑶族选择高山聚居,洪江苗族也是这样。在上个世纪前期,从沅水河岸的打船冲到青山界、长岭界、庆安里,到城里最高处天王庙,一路都是苗族式的吊脚木楼,跨过小溪,沿山势而上。如果保存至今,该是一道美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通往洪江天王庙的码头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8)

洪江天王庙与镇竿(凤凰)天王庙遥相呼应,祭祀三位苗族英雄与人神——杨氏三兄弟,被尊为天王。其实他们帮助南宋朝廷镇压土蛮(苗族)暴动有功,却又被朝廷冤杀。由于保护了一方平安,民间为他们建庙,清朝廷又利用和褒奖他们。朝廷把苗族分为生苗(未归顺朝廷)和熟苗(已归顺),明清两朝,朝廷相继在凤凰腊尔山台地修筑和复修苗疆边墙,长达190公里,隔离生苗与熟苗,更严禁苗汉来往。熟苗和生苗却都敬畏、祭祀杨氏天王,个中原因特别复杂。

洪江天王庙也是镇竿人的会馆。洪江与凤凰,因苗族共性而饮食多有相近。譬如,从沅水到长江,各地养鸭吃鸭,自有千般吃法,唯有凤凰与洪江嗜好血粑鸭。或是苗族见惯了征战杀伐的鲜血,把血淋淋的活鸭血浇铸在糯米上,为血性族群留下记忆。苗族的血粑鸭,比侗族芷江鸭更讲究烹调的火爆,而糯米则是苗侗两个民族的米食至爱。

↓凤凰天王庙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9)

洪江周边至今仍然有苗族聚居或散居,或与汉、侗、瑶族杂居,它们是洪江苗族的就近迁徙地。在《会同县地名录》中,叫做“寨”的村子有87个,如黄茅乡长寨村。叫做“洞(峒)”的村子有42个,如高椅乡歌郎洞。以“翁”为名的地名,仅高椅、黄茅两乡就有48个。还有苗冲、苗田、苗祖形一、苗祖形二之类的地名。它们都是苗族或侗族地名。

苗族的龙崇拜与汉族一样悠久,会同苗寨的草龙舞与洪江的草龙舞大致相同。扎编草龙要用精选的糯谷稻草芯,与纸龙和绢龙相比,草龙与稻作的关系更加密切,直接狂舞稻草的龙,祈求稻作风调雨顺。草龙起于乡村,洪江草龙舞应是苗族遗风与汉文化的融合。

↓会同苗寨草龙舞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10)

↓洪江草龙舞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11)

洪江周边汉人移民居多,少数民族汉化程度很高。如深渡苗族自治乡、龙船塘瑶族自治乡,都是我们知青下放的地方,当年已看不到苗、瑶原始风情。向西和向南的苗族逐渐增多,民族风情渐浓,如城步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更多的苗族聚居在黔东南,他们的迁徙路线记载在苗族古歌里。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口头传授的古歌是历史的教科书。

苗族比汉族更加崇拜集体祖先,身在西南而心向东方,因为他们的先祖从东而来。苗族老人去世后,要把他们的灵魂送归东方,与祖先团聚。在黔东南苗族的丧葬歌《带路歌》里,驱鬼路线一路都是地名,由西向东,与由东向西的迁徙路线完全相同,法师驱散鬼魂,护佑死者的灵魂回到祖居。

↓黔东南苗寨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12)

黔东南苗族有两条驱鬼路线:一条是从榕江县出发——榕江被称为西南苗族第一县,从都柳江到湘、潇、资水,直达东方洞庭湖。另一条路线是从清水江上游的龙头河、旁海、革东、剑河、翁洞、托口而下,经沅水的洪江、沙湾、辰溪、普寺(浦市)、园林(沅陵)、松源等地,到洞庭湖。麻江县和剑河县的胡氏家谱,以及台江县和凯里市等地的吴氏家谱,也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沅水上游洪江等地,经由黔阳县托口和上游的天柱县瓮洞、远口等地,溯清水江而上。

苗族迁徙不同于汉族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不是一路直达,而是沿途居住,长达几十年上百年。洞庭湖以东的江西,长江中游的楚国云梦泽,都是苗族先祖的居住地。从《带路歌》可知,洪江曾经是黔东南苗族的一处故园。在北京故宫档案的明实录里,以及伍新福写的《中国苗族通史》中,也提到“洪江生苗”和“贵州洪江苗”,可想象洪江苗族的强盛一时。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13)

苗族的文化习俗,或多或少留在故地。比如苗族侗族长期实行姑舅联姻,优先选择表兄妹开亲,是母系社会母系权利优先的保障。姑舅婚俗被打破以后,又有新娘子不落夫家,住回娘家,一直到生孩子才落夫家的习俗,也是母亲家族最后显示权利的象征。

汉族也有姑舅婚俗,但更早破除,可是洪江民间还流传这样的俗语:“天上雷公大,地上舅爷大”。其实无所谓地上舅爷大,只是姑舅联姻婚俗的一道痕迹而已。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14)

楚国大夫屈原被流放沅水时,一路的诗作充满苗族气息,尤其是写山鬼和招魂的诗。苗族不惧怕鬼魂,所谓“楚人尚巫鬼”。对于恶鬼自有巫术驱鬼,对于好鬼视同邻居或朋友。在洪江方言中,“鬼”字也无处不在,譬如“你这个鬼脑壳”,“鬼里鬼气的”,“像个吊颈鬼”,“豆子鬼”,甚至欢喜冤家的妻子也可直呼丈夫为“老鬼”。

苗族对于刚去世下葬的老人,要在第三天“复山”,招魂回家,再送归东方。洪江老人逝世下葬后,也是第三天“复山”,而招魂的含义和仪式已经淡化,复山只是丧葬的最后一道程序。

↓苗族葬礼法事舞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15)

苗族平常招魂有“撒水饭”习俗,如果寨子出现不祥现象,或是有人受到莫名惊吓,产生“掉魂”的恍惚状态,则要撒水饭。吃晚饭之前,天将黑的时候,拿水泡一些米饭,从头到身撒向丢魂的人,意思是把讨饭的鬼魂打发出去。洪江已无这一习俗,但是“撒水饭”的说法还存在,用来比喻给的米饭太少,像撒水饭一样。

苗族忌讳晚上吹口哨,或夜晚在原处大声叫人的名字,以免被夺去魂魄。老洪江也有这样的忌讳。苗族和瑶族,还通过作法一样的“qihe”——“驱吓(he)”来招魂。对受惊吓或无端失神的孩子“驱吓”,一般由擅长的普通老人来做,并非法师。我的外祖母本是洪江瑶族,长于驱吓和治疗小孩疳积,儿时我常常见到老人给小孩驱吓。外祖母慈眉善目,闭上眼,口中念念有诀,手指打着手诀,轻轻拍抚孩子的胸脯和背脊,最后连说两声“呸que”,小孩神色渐渐松缓。也有受吓的当事人自己拍打胸脯,轻喝一声“呸que”。

↓苗族法师的手诀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16)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17)

在老洪江的小巷深处和周边乡村,总有民间的“巫师”存在,信徒不少,求其保佑和诊治难治的病人,例如洪江知名的某姨。苗族巫师又是苗医,俗称“水师”,往往通过“画水”治疗疾病或外伤。他们念口诀,打手诀,用水喷洒伤病者。“水”的名目很多,如,将军水治忽然昏倒的急症;鹭鸶水治饮食不慎,骨鲠在喉;雪山水治灼伤皮肤;隔山水治受伤而出血不止。

其实,苗医更靠草药等土产药物治病,苗医与藏医一样,在长期封闭的环境中形成自己的医药体系,并不是荒诞的事物。老洪江不少人特别相信“水师”,坊间多有水师传奇流传,当是苗医遗风。

↓苗族水师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18)

洪江人与苗族侗族一样嗜酸。在缺盐的古代,酸料本是盐的替代品之一。黔东南苗族有白酸和红酸两种。白酸是“米制白酸”,先把淘米水倒入坛子,再把煮饭的米汤倒入,密封放置,不能接触油脂和油渍,让它自然发酵变酸。洪江人家酿酸菜的方法也是这样。

苗族用鼎罐架在火塘的三脚撑架上煮饭,洪江周边的乡下也是这样。洪江汉化后用灶上的锅子煮饭,把鼎罐安放在灶膛边上,用来温水,洪江鼎锅厂也一直生产鼎锅,20世纪后期才转产。苗族的社饭与洪江的蒿菜饭完全一样。从山野采撷鲜嫩蒿菜,洗净切碎,搓出苦水,与糯米、腊肉丁末等配料做成米饭。苗族用来祭祀土地神,今洪江人则是享用野菜美食。

↓苗族社饭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19)

早期的苗族有名无姓,从明朝开始,苗族开始借汉人之姓,开始建立宗祠。最早使用汉姓的苗族,是今沅陵、溆浦、麻阳、城步和川东一带的苗族。也有汉人苗化,如黔东南剑河县第二大苗寨柳富寨,寨子的王氏大姓来自洪江汉人。

相传柳富寨有叫个叫杨桥保号的苗族青年,家境富足,拥有大片山林田地,家中却只有他与寡母两人。杨桥保号平庸无才,被人骗到洪江,给卖木材的包头打工,白天干活,晚上被关在屋子里,不让他逃跑。有汉族王姓兄弟,在洪江打铁造锁。他们同情杨桥保号的不幸,在一个大雪天,三人倒穿草鞋,倒置雪地脚印,一起逃回柳富寨。杨桥保号母子感恩不尽,将一半山林田地赠给王姓兄弟。王姓兄弟从此在柳富寨定居,他们的后人移风易俗,改汉为苗。至今柳富寨还流传王姓先祖入寨的故事。

↓剑河柳富寨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20)

也有一些汉人欺诈苗族,造成苗汉矛盾,他们被称为“汉奸”。据专家考证,中国“汉奸”的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未贵州苗乡。明代崇祯四年闺四月,有兵部尚书杨嗣昌以《酌采水西善后疏》,向皇上提出处理贵州水西地区土司叛乱和仇杀的15条措施,其中提到“又有汉奸拨之”。清代康熙时期,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提到:“苗盗之患,起于汉奸。”鸦片战争以后,“汉奸”一词才广泛用于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出卖国家利益的中国人。

从上古到清代,苗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甚至流徙国外。明清两朝对生苗地区的征剿和开发,汉人大规模进入,一方面挤占苗族的生存空间,民族压迫加重,另一方面又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苗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比如清代黔东南经济发展很快,带来洪江的繁荣。清代黔东南教育发达,大办义学和书院,又是洪江所不及。

↓黔东南苗族的自然领袖人物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21)

由于古代官府对苗族的敌视和鄙视,汉族民间也对苗族多有误解和偏见。比如,在老洪江的俗语中,对于脾气执拗之人,往往说他们“苗得很”,或叫他(她)“苗子”、“苗婆”。有女子穿得乡土而艳丽一些,便笑她“苗里苗气”。虽然并无鄙视,却是汉族中心主义的显现。人称湘西民风强悍,也主要是针对苗族。

我们出生和生活在苗族曾经长期居住过的土地上,必然会带着苗族的一些习性,汉族本身就是一个融合多民族血缘和文化的民族。古代湘西苗族居多,外人并不了解真实的苗族。在沈从文之前,只有清代乾隆年间的湖南永绥同知段汝霖的《楚南苗志》,乾隆末年溆浦人严如煌的《苗防备览》,具体写过湘西和苗族,有客观的描述,更有站在官方立场上的偏见。唯有沈从文先生,他的身上有苗族、土家族和汉人血缘,他更有满腔的慈爱,他用所有的湘西文学,第一次为外人揭示人性美好的湘西和苗族世界,也为神秘的湘西文化祛魅。我们也应该这样。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22)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23)

(谨向提供资料和图片的作者致谢!)

《老洪江》系列专题

01.歌剧年华02.京剧
03.蒸钵炉子04.洪江医院
05.洪江大桥06.泥巴黄金
07.老路老车08.民办中学
09.教育家薛根生10.桐花时代
11.词学名家沈家庄12.下洪江
13.万家灯火14.将军托孤人
15.天下洪江16.海派气象
17.酒家饭店18.民族循踪
19.茅庵街小学20.洪江米粉
21.柴火年代22.市委书记霍建国
23.96洪灾20年祭24.挑水的日子
25.市民气质26.酸菜腌菜
27.抗日名将徐庭瑶28.旧日的板车
29.回龙寺与破山禅30.兵乓球记
31.经商之所32.盐肉冻肉与肥肉
33.船运时代34.饼类与粑粑
35.名记吴兆麟36.城市的背景
37.古道驿路38.母亲的物品
39.知青去哪里了?40.小洪江龙溪口
41.浦市与洪江42.会同与洪江
43.安江与洪江44.黔城与洪江
45.飘逝的花瑶46.老工资时代
47.高坡街48.甜酱和酱油
49.回家的路50.铁路梦
51.冬天的木炭52.国企当年
53.新民路54.清水江与洪江
55.民国报纸56.辣味分析
57.翁村之谜58.能不忆滩头
59.金銮宝殿万寿宫60.老洪江的斗笠
61.洪江萝卜湾62.青石上的古镇
63.药学家肖激文64.2008年的大冰灾
65.军阀旧事66.铺寨驿镇与巡检司
67过年之前68.靖州与洪江
69.王昌龄史话70.巫水与巫文化
71.巫水与五溪72.巫水与巫州
73.老洪江过去的丐帮74.旧日的厕所
75.文青时代76.公共汽车
77.1949年洪江大事78.洪江1950
79.乾隆年间洪江历史80.告别会同
81.洪商时代82.湘西会战与背景
83.洪商文化的源头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24)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洪江的内容都可以直接给我们留言。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25)

- - - 欢迎大家和洪小编做盆友哦 - - -

hongjiangweixin

80年代的黔东南苗族(老洪江第79期洪江苗族早已远去)(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