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邓小平,相信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错,对于中国来说,他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出路,让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对于世界来说,他将一个占据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带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多推动作用。单从这一点来看,邓小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邓小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他能做出改革开放等一系列英明决策?这是许多西方记者十分困惑的问题。

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1)

因此,这些外国记者常常喜欢采访他,试图在他的身上挖掘出一些新的信息。当然,在意识形态对立严重的当时,也有不少西方记者试图在采访中挖坑埋雷,从而希望看到中国的丑相。

其中就有一位记者,她直言不讳,在采访时大胆称呼邓小平是中国的赫鲁晓夫。邓小平听到后没有生气,反而是坚定地说了一番话,让这位记者哑口无言。

改革开放,迈向新时代

在中国,人们常常会怀念起两个人,一个是毛主席,另一个就是邓小平。毛主席带领人民在旧社会最黑暗的年代走来过来,实现了国家独立,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邓小平则在中国发展的转折点上,带领人民走向富强。

改革开放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国家大计。邓小平提出这项国策,结合了时代发展形势以及国内的现实需要。这也证明着,在革命斗争的道路上,邓小平的思想从未停滞,而是紧跟着时代步伐。

改革谈何容易,对于一个有着十亿人民的大国来说,一个小小的政策都可能产生巨大的轰动,更不用说这种改变历史的是大决策。而就像邓小平提出的观点那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2)

站在今天来看,改革开放毫无疑问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为邓小平的一系列显著成就,他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周刊的封面,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一位风云人物。

《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他: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走进了中国。

除了改革开放之外,邓小平也进一步加深了与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经过了前人的努力以及邓小平的推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了,中美之间的关系终于破冰了。

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3)

与此同时,邓小平也在这个关键节点亲自访美,以表达中国的态度和诚意。

此次访问,也向世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世界形势正在剧烈变动。

原因很简单,冷战时期世界虽然整体上看是和平的,但私底下暗流涌动,随时都有大战的可能。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但经济也是最容易被战争摧毁的东西,要建设经济,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实力作保证。

而到了邓小平时代,凭借着敏锐的目光,邓小平注意到,随着核武器不再一家独大,就算未来会有战争发生,也只会是局部的摩擦,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一去不复返了。

毕竟大国之间的战争,没有最终的赢家,只会两败俱伤。这种战争没有意义,谁都不愿意挑起。

外交智慧

邓小平时代,外交策略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后,需要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并且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而经过了毛主席等第一代领导人的努力,到了邓小平这里,中国已经有了发展的基础,缺少的是发展的空间。

但无论怎么发展,都是有原则和底线的。邓小平多次强调:涉及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和主权问题上,要寸步不让。

在邓小平领导时期,不仅要保证国内行稳致远,也要确保外部的良好交流。为了这个目标,他多次与外国各位元首或者记者见面,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态度。

邓小平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媒体记者对他都十分感兴趣。在采访时,他们不仅会问邓小平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问题,也会提及他的个人问题。

对于友善的提问,邓小平会给出善意的回答。而对于恶意的提问,邓小平也会针锋相对。

每一次机智幽默的回答,都是智慧的积累。

在与卡特总统见面期间,邓小平便表现出了坦率的性格。

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4)

卡特曾多次表达出自己对于这位中国领导人的欣赏,他觉得邓小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并且说话算数,不用担心彼此之间产生误会。”

中美建交之后,两国度过了一段蜜月期。针对这一现象,一位美国记者向邓小平发出了提问:中美两国之间蜜月期,您认为会有什么危险吗?

在外界对中美关系一度看好的当时,这个问题无疑炸开了锅。记者提问的角度很尖锐,他知道中美两国从制度上是根本不同的两国,蜜月期很有可能是暂时的。所以他想知道中国的领导人对此有什么看法。

而邓小平的回答却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他幽默地说:我看不到危险。

一方面化解了记者的压迫提问,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信心。

在短短几天的访美过程中,邓小平给美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更多的西方人士了解到了真正的中国,并建立起了中美两国之间良好的关系。

法拉奇的提问

随着邓小平在国内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以及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日益发展。邓小平这位传奇人物,引起了引起了意大利《晚邮报》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关注。

法拉奇认为,邓小平的思想很深邃,有许多可以挖掘的东西,作为一个记者,这是她的本职工作,也是她个人的兴趣。

法拉奇曾采访过世界上许多领导人,她的提问敏锐、老练、一针见血,并且自己会对采访内容发表评论。

这个身材不高的女人,却能通过提问展现出身上无穷的力量,许多领袖都被她的问题逼到了墙角根。

然而最开始的时候,她两次对邓小平的采访申请先后遭遇碰壁。

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5)

一筹莫展之际,法拉奇得知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1980年9月将出访中国。因为她与意大利总统的关系很好,所以在总统的帮助下,法拉奇终于得到了对邓小平专访的机会。

得到许可后的法拉奇立刻奔赴北京,在采访之前,她将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于对邓小平本人的研究上,积极地为采访提问做准备。

来到北京三天之后,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法拉奇。这次采访很特殊,因为法拉奇提出要对邓小平进行独家专访,不能有中国记者在现场。邓小平很宽容,答应了这个要求。所以,这次会见的时候,中国摄影记者只拍了几分钟就退场了。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记者,法拉奇并不急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她先坐了下来,对邓小平即将到来的生日表示祝贺,希望给这位被采访者留下一个好印象。

而邓小平却幽默地表示,自己并不关心什么时候是他的生日。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到了衰退的年龄啦。

法拉奇也很聪明,她说自己的父亲也是这个年龄,如果要是把这番话对他这么说,自己肯定会被打两巴掌的。邓小平笑着说:当然不能对你的父亲这样说。

简单的寒暄过后,一场紧张的交锋开始了。

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6)

法拉奇的第一个问题就透露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她问到:几年前自己来北京的时候,随处可见毛主席的画像,而这次来了之后,只在故宫入口处看到了一幅,未来中国还会保留毛主席像吗?

听完提问之后,邓小平立刻明白了这位女记者的意思,他坚决地表示:毛主席画像将会永远保留下去!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随后,法拉奇与邓小平谈论到了苏联的问题,两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争议。法拉奇坦率地说:“我有一句话,希望您听了不要生气,这不是我说的,西方有人说您是中国的赫鲁晓夫!您对此有何看法?”

听到这个问题,翻译员都惊了一下,没想到这位女记者这么大胆。据邓小平身边的翻译员回忆,她害怕翻译出这个问题后,双方产生矛盾。但她仔细观察了现场的气氛,快速考虑后觉得双方没有什么敌对情绪,应该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自己就如实地把问题翻译出来。

果不其然,心胸宽广的邓小平听了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是笑了起来。

他不紧不慢地说:西方国家称我什么都无所谓,对于这些名号我不在意。但我对赫鲁晓夫同志是了解的,我们打了十几年的交道,完全不一样。如果有人把我比作他的话,一定是愚蠢的。

邓小平的谈话魅力让法拉奇大开眼界,对于眼前这个领导人,法拉奇觉得他身上充满了力量。这个回答无懈可击,法拉奇不便再多问下去。

整个采访过程中,邓小平一直在强调以毛主席为首的老一代领导人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并没有提到自己。听着邓小平的话,法拉奇忍不住好奇:您怎么不提自己的名字?

邓小平笑着说:我算不上什么,当然我肯定也是做了一点事的,身为革命者哪能不做事呢?对于自己,邓小平评价说自己做事问心无愧。

这次采访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久之后法拉奇又对邓小平采访了一次,两次加起来一共有四个小时。

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7)

在采访中,邓小平一如既往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未来世界走势的看法,阐述了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言谈话语中充满着自信。

在以往的外宾采访中,邓小平常常言辞犀利,谈话时间并不长。这次却和法拉奇交流了这么久,也许,邓小平是想通过这位女记者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