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30才彻底读懂王阳明传习录【10】


第二章传习录


带好团队首先要正己

原文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仁也详解


“大人格君心”,来自于《孟子》:“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只有君子才能格正君王思想的错误,作为一国之主,君王仁义,那普天之下的臣民就会跟着仁义,一旦能格正君王的思想和行为,那就能国泰民安了。


“明德”、“明明德”,是《大学》中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名词,形容每个人的心、每个人的德都是天生如镜子一样明亮,“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是动词,后天的沾染会让每个人天生的明德蒙上灰尘,所以要去擦亮它、彰明它。


阳明先生又说:“‘格物’的‘格’字,和孟子所说的‘大人格君心’的‘格’是一个意思,就是去除心中的不正之处,使得人心恢复原本之正而无一处不正。只要意念所到之处,就要去除不正,恢复原本之正,这就是无时无刻不存养天理,这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天理’就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


对于“大人格君心之非”的“格”字,王阳明和朱熹没有分歧,都认为“格,正也”,就是纠正、格正的意思,但对于“格物”的“格”字,王阳明依然认为是格正的意思,“格物”就是“正物”,格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格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朱熹和程颐他们却认为,“格物”的格,“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格物”就是“穷理”。


儒家概念千千万,但就其根本来说,“一也”,本质都是一个意思,“格物”就是“正物”,“格物”也是“穷理”,只是一个更多向内求,一个更多向外求的区别而已。所以清代著名的清官、御史王应昌说:“格有两义,元应并存”。


儒学从来都不是流于概念上的学说,儒学是行动学,是生活和工作的行动指南,对于“格物”,我们应该怎么做?哪里马上就能做?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近思录》中提到一段对话:“刘安礼问御史,明道先生曰,’正己以格物。”明道先生就是理学家程颢,有人问他如何才能管理监察百官,程颢说“正己以格物”,自己身正才能监察别人,自己心正才能格正世界万事万物。看一个团队怎么样,首先看领导怎么样,领导敢拼,手下的兵耳濡目染一样会拼,领导怕事,手下的人一样怕事,一切都从自己出发,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团队,自己不正,团队肯定歪,《大学》中的“一言偾fèn事,一人定国”就是这个道理,一句话就能坏事,一个君王就能定国,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让人眼花缭乱,穷不尽也格不完,那就从自己出发,看看自己身上还有哪些错误的想法,格正自己曾经做过的错误行为,时时刻刻反思自己、格正自己,或许在某个阶段,世界不再纷繁复杂,你眼不花了,心也不乱了,因为你正,世界正。

作者:仁也

广州仁也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王阳明的五个原则 活到30才彻底读懂王阳明传习录(1)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1.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 《传习录注疏》,邓艾民 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陈荣捷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撰,中华书局

5. 《张居正直解论语∙大学∙中庸》,张居正 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