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处的女人 潘复生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风尘女人的真正身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风尘女人的真正身份(大漠深处的女人)

风尘女人的真正身份

大漠深处的女人

潘复生

我的案头,翻开几百万文字的书籍资料,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这是郑少如老师的著作和研究资料。一位老人用血汗——是扎实艰辛的奋斗铸就的辉煌篇章,《秋子文集》、《大漠文化艺术研究丛书》、《西口文化》、《西口文化研究》(第一卷)、她编导的影视资料有关报刊等等。是一部平凡而伟大的生命礼赞! 我翻阅着,思考着,犹如观赏一部波澜壮阔的连续剧,一个个镜头,一幕幕情景,一场场故事,风起云涌,呈现心头。

郑少如出生在北京,父亲,镶黄旗满族,以后在傅作义将军麾下任正团级交际处长。母亲,蒙古族名门大家后裔,北京辅仁才女,贵族血统,黄金家族。

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北京,祖母和母亲抱着刚出生的郑少如逃难。幼小的心灵受到外患内忧影响,同时也接受妈妈一字一句的文化熏陶。抗战胜利后返回故乡,晚上到一家私立学校夜读。冰心、张恨水等人的作品进入她的视野。读《路柳墙花》、《塔里的女人》等。从识字到看故事,如处女地慢慢吸水润泽,滋生着新苗。

郑少如12岁离开 故乡——北京,穿越燕山,望着宏伟的八达岭长城,进入内蒙古,沿阴山南敕勒川一路向西。北国雄风,大漠苍茫,黄河东流,无限风光阔胸怀。先到河套,然后来包头。

她入马王庙小学读书,以优异成绩考取绥远中学,因家贫交不上学费而到呼市农牧学校学习农业。业余时间,读巴金的《家》、《春》、《秋》,与书里人物情感相同,也增长着见识智慧。

1957年,19岁的郑少如毕业,先前被苏联小说《乡村女教师》激发当教师的梦想,变成“到最边远的地方去”的决心。她被分配到固阳,第二天便携带行囊步行90里到百灵淖乡。

这是阴山之北荒凉的白碱土高原,植被稀少,风沙肆虐,罕见降雨。丘陵平滩间是土地和村庄。道路弯曲,下雨泥泞难行。

面对“大后山”风景,一派自然天成。郑少如眼光放开,胸襟敞亮,心旷神怡,纯然快意,风洗雨沐,潇然洒脱。 她白天与农民一齐下地劳动,灰头土脸象庄稼人,晚上看中外名著,读唐诗宋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托起互助组,合作化,人们公社的土房火炕上,她与农民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后生闺女媳妇唠家常,说农事,高嗓门粗音调的抬杠扒圪梁,红火热闹的打坐腔二人台,词句鲜活,形象生动,妙语连株。直接从土地生长出来,在这些“走西口”移民聚居地上发芽结果,成为纯情粗旷的地方文化。

“文革”动乱中,郑少如被打成“黑五类”、“内人党”戴手铐游街示众。她雄纠纠气昂昂显示着赤诚本份的气概。乡亲们晚上来看她,送上吃的,用的,她坐月子期间,大娘帮洗尿布照看孩子。在呼天不应,叫地无声的绝望中,大叔套起马拉大车送她回家……

改革开放后,郑少如到九份子乡南门大队,村委把她当“社员”,分给一亩田。她在乡亲们帮助下,建起“妙北山庄”,养鸡养猪,接待来访的作家、画家,干部、记者;白铭、乐拓、任德超、袁慧聪等名人学者纷纷造访。“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她无限地去感受发自内心的对“大后山”的爱,千言万语难用文字尽述;一遇而钟情,再不想离开。她深深感到,“那些给你温暖的人才是亲人。那个小屋里点着一盏灯的地方才有乡亲”。“等你苦辣酸辛都尝尽,才知道什么是乡愁,也才有资格谈乡愁”。她将那说不出的亲密情谊以行动干事业来表达。全县农机推广的12台播种机任务,她一个人就完成8台。她引种青椒、茄子、西红柿,让后山人吃上新鲜蔬菜;她在试验田种小麦、土豆、油菜籽,并创全县高产记录。被评为“高级农艺师”、“包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她把自己所学的农业,从书本上搬到后山的广阔田地,产生了勃勃生机,出现了空前灵气,展现出诗情画意”;用爱心、辛劳、汗水谱写了她人生的美丽华章,细读钻研一部丰硕的自然大书。她编著完成了《固阳县综合农业区划》,获得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全国成果奖和个人大奖。

郑少如说过“我这一生就致力于两件事——农业和文学”。她打趣说早年看禁书、吃禁果,原来就是读张恨水的言情小说,破封建主义。她从剧作家李野那里阅读了大量中外经典。在从事农业科技,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同时,孜孜不倦地阅读写作。《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死魂灵》、《红与黑》是她热爱的小说、《牛虻》精神伴随她一生;对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剧本爱不释手。

她不在物欲、亲情、伦理、教条、他人目光中失去自我,“不合众嚣,独具我见”(鲁迅语),与时共进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独立思考,自由坦诚已见。80年代初,市文联作协举办创作培训班和“文学专修班,”她积极参加,和我们到固阳、达茂旗采风活动。她的博览广识,风趣睿智深深打动每个人,我们都亲切称她“郑大姐”,她送我们包头“黄埔一期”美誉。

她走遍包头山水大地古迹名胜,秦直道、昭君出塞道、秦长城、北魏怀朔镇遗址、敖伦苏木古城遗址、白云鄂博矿、美岱召、五当召、赵长城……都留下她的足迹。牵头拍摄了35部影视记录片。为找亚瑟在阳光下读书的小院,她旅行到欧洲观光,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箴言,寻找真实有意义的自我。

退休后,郑少如依依惜别“山庄”回到市里。包头,这个远古时代有鹿的地方“,称“包克图”(蒙古语)。北靠阴山,南傍黄河,地处敕勒川中部,漠南天然的东西走廊,草原丝路。五千年前的“阿善人”开始,一直有人类活动,繁衍生息。主要从“走西口”三次大移民繁茂发展起来,由村到镇到县到城。晋、陕、冀、甘、宁、新等移民聚集,商贸通达,形成兼具蒙元、黄河、中原、草原、阴山等多元素融合的独特文化,以后又有包钢等大型企业创建进驻开发,汇集全国人才文化。丰富着包头文化,其中最具魅力的就是“西口文化”。

郑少如考察见证和经历了上述历史,这整个时空过程,她从最基层的草根上吸取营养,看似低调沉默,实则是持续不断地前进上行。她觉得自己在时光中并未衰老,而是变得越来越充实、强健起来。

2016年12月16日,亚玛逊阅读大数据发布报告,包头位居全国纸质与电子版阅读城市榜首。这是数百年的文化累积,万众努力的结果。其中就包括郑少如创办“大漠文化艺术中心”的“西口文化”。同年又举办了26届全国书博会,44个省、自治区、市组团,150余万人参加,展出20多万册(卷)图书,进行了百余项与读书有关的活动,著名作家余秋雨、周大新等数十位名人学者艺术家和本土作家出席讲座。为这座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和全国“文明城市”的西部较大城市又注入新的时代生机和文化活力。生活于其中,经历那么丰富,郑少如觉得自己“在身的躯壳里装入了成长、宽容、成熟、满足、幸福”。同时也焕发“初心”,肩负使命。她深感自己心身有生机了,鲜亮了、饱满了,她要继续“发光发热!”

早在退休前,众友力举她组织一个全市及与外界联系的文化社团。郑少如已备足了精神、交际的潜能,于1996年7月成立“大漠文化艺术中心”,大家推举她任董事长。主题就是研究“西口文化”。这杆标帜一旦立起,圈子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活动络绎不绝。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人口迁徏之一,是西部大开发之序曲,是“草原丝路”重要驿站通道,和集结地上的最大运动。通向蒙古、俄罗斯、欧洲等国。形成独特的“西口文化”。

郑少如从历史原因、地理原因、人为原因考察研究,探讨西口文化的形成:即晋陕文化、蒙元文化融合,结合地域族群因素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是以汉蒙古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因素融汇演变,具有民族团结、和谐共生,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公平互助等特征。

研究探讨过程中,2003年8月9日召开“包头市西口文化学研讨会”,同时成立“西口文化研究会”,郑少如任会长、副会长由著名作家、地方史专家学者等担任。同年出版《西口文化研究》一书。正式提出“西口文化”概念,开“西口文化学”先河。西口文化研究会多次参加国家及国际地方学术会议,郑少如出席讲话,发表论文。

2003年她编辑出版《西口文化研究》丛书(第一卷),集中了内蒙、山西、陕西、山东等多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2003年,正式出版《西口文化》(双月刊)杂志,到2015年,每期8-10万字,图文并茂。发表蒙、晋、陕、冀、鲁、甘等省市西口文化学专家大量文章,梳理了移民城市包头的起源、发展、文化、经济、民俗、变迁等脉络。《西口文化》牵涉晋、陕、蒙、冀、甘、宁、青、新疆及国外一些地区,带动山西、陕西、河北等省市县也成立了西口文化研究会和上千人的通讯网络,办论坛、出期刊、交流互动,大大丰富和推动了西口文化的研究传播。

包头、山西发起“再走西口路”等大型媒体采访活动,由郑少如带队,拍摄专题片,录制纪实影视片,出现“西口文化热”。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文史馆、沈阳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内蒙多数盟市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了《西口文化》。

2017年,郑少如组织一名画家、2名作家及相关人员绘制《漫漫西口路》长卷采风创作活动,重走西口路,再一次实地考察古道、遗迹、风土、民俗等与西口有关的资料,以长卷画形式充实完善“西口文化”。

2019年2月,郑少如携“大漠文化艺术中心”与包头诗词学会联合发起组织诗社。3月25日成立组委会。经过海选、初赛、复赛、决赛等大小诗词竞赛、朗诵等活动,于12月22日成立“敕勒诗社”,她为名誉社长,为诗社授匾牌。诗社的宗旨是“传承国学,共品诗词”,吸引组织包头各诗词组织参与敕勒诗社活动比赛,并参与全国及其它省、市诗词活动、比赛,举办名家诗词讲座、诗词朗诵会等。

郑少如的人生“从读书开始”,围绕农业、文学踏实耕耘努力。她以女性要“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从幼年、青年、中年走到老年。她说:“年龄是个数据,让她自动运行着,它运它的,你行你的”她“一辈子没记住自己确切的年龄,也记不住自己开多少工资,没把它当回事。”天天就是“读呀、写啊”想写的“太多了”。她将乡居、民俗、乡亲埋在过去日子里的故事,慢慢挖掘,用回忆、笔书写唤醒。那些往事纷纷拥来,心灵在乡村田野飞翔,思想在大漠南北徜徉。她写着写着“心大了,眼宽了,手长了,胸阔了,精神了,高兴了。”“想不清什么叫老”,不想也好,“没想就永远不老”。

2008年11月4日,郑少如被内蒙古自治区聘为“文史馆馆员”,接受了政府主席颁发的证书。她把自己的创作集结为《秩子文集》,分小说、散文、诗歌、论文、杂文五卷,一套厚重的盒装著作,记录了读书、学习、实践的历程,谱写了人生价值的轨迹,体现社会时代印迹。正如她说:“书不会白读,是有用的,书是把尺子,量你的追求、行为、学养、素质、良心”。

她就是从故乡到城市,从读书到实干,在奋斗拼搏中找到感觉,履行着生命的实质与意义!“高级农艺师”、“内蒙古文史馆馆员”,“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一系列荣誉称号,是她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