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新闻网讯(记者张宪双报道)近日,梨树县十家堡镇何家村村民张文君在荒顶子山挖到野山参。野山参共8 株爷孙辈,爷爷参长34 厘米,重8 克,父辈参株长23 厘米,重3 克。采参村民向记者介绍了从发现野山参到采挖野山参的全过程。
10月7日一大早,张文君和李洪业来到荒顶子山,起获野山参。两人一边品尝着顺手摘来的山里红、山樱桃等野果,一边热络的唠着嗑。“张文君呐,这山看起来不起眼,风景还真不错!”今年75岁的李洪业是辽宁省西丰县的民间中医,精神矍铄,身体硬实,上山下山,一步不落。今年65 岁张文君是个老跑山的,采蘑菇、挖药材,哪天都能换一二百元。
张文君跑山已有40 多年,经验丰富,所到之处,榆树蘑、榛蘑、细辛等药材、山货,没有一样能逃过他的眼睛。这天,张文君来到荒顶子山,在经过一片背阴山坡时,突然眼前一亮——荒草之中有一点特殊的绿!他顺手薅了几把蒿子,将这点特殊的绿遮掩起来,又环顾四周,记清了标记:大柞树,大椴树,40 米高。
“找谁来确认呢?如果真是,自己又没采过参谁来当参把头呢?”回家路上,张文君反复思索着。忽然,他想到了自己的姑父李洪业。“对!姑父熟读医书,时常上山采药,找他准没错!”晚上,张文君拨通了姑父李洪业的电话。“根据你的描述,十有八九是野山参!”李洪业告诉他。“你们那里是大黑山的余脉,属长白山系。因为有生态体系构成,有多年的腐质土,下面又有石头和多树种,再加上树林郁密度好,通过飞鸟野兽的传播,可以生长人参。”“那什么时候你过来呢?”“现在不能动,春为草,秋为宝。待100 天后,我去!”于是张文君选了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大礼拜天——10 月7 日,农历八月十八。
张文君领着姑父李洪业找到了藏宝贝的地方——大柞树下。参籽已成熟,大部分散落在地,冠株团上只挂着两粒,鲜红光洁。“先把乱草树叶扒拉开,开好盘子。”李洪业以参把头的身份指挥着,张文君细心的配合着。张文君眼尖,突然又发现一株,两人都兴奋极了,仔仔细细的清场。方圆一平方米的小窝窝,竟有一堆人参。最上方的是一株爷爷参,其次是4 株父辈参,最下方的是3 株巴掌子娃娃参,总计8 株。
李洪业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线绳,分别缠绕在8株宝贝的茎秆上,红线两头系在树稞、草稞上,然后用竹筷子制成的签子,从最下方的娃娃参开始,顺着芦头,像清理出土文物那般,一点点剥离泥土和沙粒。“参须子也老珍贵了,不能碰坏了,碰坏就得破相了,那就残了!”李洪业不断叮嘱着。第一株参娃娃抬出来了,张文君找来苔藓做铺垫,又捧了几把参土盖上护好。最后挖爷爷参时,张文君跪在地上,用手搀扶着枝叶,李洪业更是小心地拨土。遇到小须根,就紧趴在地上用嘴吹拂,两人完好无损的把爷爷参挖出来。“这爷爷参有胳膊有腿的,像奔跑的老爷爷,真是棒极了。”张文君兴奋的说。就这样,他们用了2个多小时,没断一个小须,一堆8 株爷孙辈的野山参宝贝问世了。“张文君呐,你太有造化啦!这苗大山参,参龄起码有三四十年以上,这是上天眷顾荒顶子山的奉献呀!”李洪业感叹。
参宝起获后,张文君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张文君请人特制了参盒,待人参干后,又请长春中医药大学姜教授做进一步鉴定。其中,爷爷参长34 厘米,重8 克。父辈参株长23厘米,重3 克。“期待这一堆纯野山参能卖个好价钱,让自己、老伴和已有90 岁高龄的老父亲有个更安康的晚年。”张文君笑呵呵的说。他还向荣祥苗圃的老板建议:“搞好环保,人人有责,要从我们做起,把苗圃扩大,成立荣祥绿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培育栽种刺嫩芽、刺五加和蕨菜等珍贵山野菜,让荒顶子山的地更绿,天更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