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厘米

关于“孝”的鸡汤很多,随处都能喝到一碗,味道也各有不同,但很快就排除体外了,在身体里停留不了多久的。

“孝”到底是个啥?好像很难三言两语讲的清楚,每个人说一点似乎又都对,大多都浮在表面上,真遇到和父母的矛盾冲突,自己就一秒钟变小孩了,各种撒娇、胡闹,反正父母拗不过自己就只能妥协了。

说到“孝”,我还是很佩服咱自家老师孔夫子,一句简单的话,说的极深刻还很妙。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是一个世家公子,跑来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夫子看看他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

什么意思呢?

年少时一般都想方设法的逃离父母的魔爪,顾不得“孝”,这时的父母身体健壮,也不必依靠“孝”,所以这时的“孝”总是云淡风轻的。

等孩子成家立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父母也上年纪了,这时候“孝”就要开始起作用了。

孔子很懂得这些,所以这句话抓住了时间的火候,很妙的。

孔夫子说:“孝心其实很简单就看出来了,到了你做父母,孩子生病了,一边要加班挣钱,一边担心生病的孩子,坐在办公室里又着急又要看老板脸色,心里记挂着孩子。”

这里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说:孝心要体会的,用父母担心自己孩子生病的忧愁之心,来反过来对待父母,就是孝了。

但是这句话也是说给父母听的,真心的对待孩子,孩子才能体会父母,才会用体会父母的心去对待父母。

诵读朱子治家格言的感悟以及践行(厘米读国学)(1)

体会到了“孝心”之后要如何做呢?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四十五岁,也去找老师问“孝”。

孔子看到自己的学生来问孝,就说的明白具体一点,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得孝啊,以为让自己的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孝啦,家里养的狗也是衣食无忧啊,孝不是形式,不能只走走养的形式啊,要发自内心的尊敬父母,才是孝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也跑来问“孝”,孔子看到自己的学生都问“孝”,就进一步的说明。

孔子说:看到父母打扫卫生就过来接过抹布,有好吃的就给父母吃,这也不一定是孝哦!为啥呢?因为“色难”,态度很重要,也很难做到。

孔子真是高明啊,一眼看穿“孝”身上的问题,体会到了“孝心”,在态度上还要做到“尊敬”和“色难”,这才是真正的孝。

在衣食住行上照顾好父母,对于现在的社会而言,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了,但是对父母恭敬的态度,能做到的人不多,孩子们常常表现出不耐烦或敷衍的脸,或是如小时候父母教导子女时批评的态度反转回来对待父母等等。

所以,面对父母,态度上的转变是最难的。

诵读朱子治家格言的感悟以及践行(厘米读国学)(2)

聊点其它

每次读国学类的书籍,自己就秒变小学生,似乎以我目前的逻辑和言语放到文言文里,呈现出来的就是各种不搭,所以每次写【厘米读国学】的文章,就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绪关起来,但有个问题就是要不断的面对词穷,因为一方面以尊敬的态度想要尽可能的严谨,一方面又不甘心陷入枯燥的说理,所以这个矛盾导致的结果就是无限的词穷……

就比如这一篇,加点什么好呢?无法攻破,不能出奇,只能按照译文平铺直述,有些流水账的感觉。读的时候那种心灵的共鸣,脑海里的画面一幕幕的,却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总之仍在努力,希望有突破。

还是自己才疏学浅,无法融会贯通,还请大家见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