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大是有害的,自卑也是有害的,如何建立基于现实的自信对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你的自信与实际能力不匹配,最好的态度是在内心保持一点不安全感,但在外部保持适度的自信。文章来自编译。

每个人都想变得更自信,但自信与事业成功的关系却比大家想的更复杂。

对于入门者,自信(你觉得自己对某件事有多擅长)和能力(实际上你对某件事有多擅长)重叠的人只有 9%。换言之,在“才能”与“相信自己有才能”之间有很大的鸿沟。有许多人谈到过这点,例如,过度自信往往是无能领导的标志之一。

还有一点很重要,它经常被忽视,那就是极端自信比适度自信糟糕。适度自信能刺激你进行健康的冒险,鼓励你走出舒适区,你对自己的局限有深刻认识,能对风险进行更现实的评估。如果是极端自信,你可能会自大、被骗,对自己有着完全不合理的满意度,你不知道自己的局限、威胁和风险在哪里。

工作上如何更自信(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自信)(1)

还有一个细微的地方要注意:自信存在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内部维度指的是你可以建立感知威胁、自我意识机制,它的本意是让你明白自己的能力是否与特定问题和挑战相匹配,例如,申请某个职位,邀请某人约会,此时会涉及到自信的内部维度。

所谓自信的外部维度,指的是你可以说服别人,让人相信你能胜任。这种能力对于事业的成功十分重要,但它经常被“行骗者”利用。例如,销售人员可能会假装很自信,从而说服客户购买其产品,政治家为了吸引投票者可能会自我推销或者夸大自己的经验。此时,自信被用来传递一种自己很有能力的假象,许多人成为牺牲品,而行骗者本人却获得了更好的事业机会。

一面是为达目的假装很自信,这种做法很自私,且不道德;另一面是高度自我怀疑,甚至有点神经质。不过,在两个极端之间还是可以找到平衡的。

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有三种方法来找到平衡:

让内部自信与实际能力匹配

你需要优化自我意识而不是自我信念,深刻理解到过度自信会伤害到自我意识。

为什么建议你这样做?因为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很有帮助的。你渴望达到怎样的能力等级,你实际的能力等级,二者之间往往有差距,如果你对此不满,可能会受到激励,努力工作并缩小差距。而如果你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知道的多得多,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实际能力强很多,你就会陷入幻觉——此时只能寄希望于幻觉具有传染性,能转化为“自我实现预言”了。所以你需要深刻理解过度自信的危害,让内部自信与实际能力匹配。

悄悄改善弱点,不要在公开场合暴露

如果你的自信与实际能力不匹配,最好的态度是在内心保持一点不安全感,但在外部保持适度自信。这样你可以悄悄改善弱点,尽可能多多做准备,哪怕准备的可能有些过度(这样也比准备不足更好),但不要将自己的疑惑和不安全感暴露在别人面前。

别人一般很难判断我们的能力,尤其难以判断我们的无能,这点你应该记住,它有好处。即使你深知自己要努力才能变得更好一些,也不要曝光它——除非不得不曝光。例如,在面试时如果被问到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你也应该尽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谦逊。

尽量将焦虑控制在适度范围

当面临高风险挑战时,感到焦虑紧张是正常的。想管理好自己的焦虑感还是有一些方法的。例如,告诉别人你有些紧张,为自己的焦虑向别人致歉,这样做能与别人建立共情感;你可以告诉别人你之所以紧张是因为这个机会对你来说很重要——这样做能加分。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与他人排练下。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可以先练习,哪怕录下来自己一个人看,也能让你更熟悉,表现得更好,这样能让你感觉更轻松一些。无论怎样,增强能力是增强信心的最好方法。

挑战自己要面临的困难固然重要,但在人生中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牢牢记住这一点可以帮你消除一些虚假的焦虑。如果可以,最好将心态调整好,去享受挑战。迎接挑战也是一个机会,你可以好好利用这一机会,这样有可能会更上层楼,变得更好。

最后一个建议

不论你是自信过度还是自信不够,要想拥有更准确的自我洞察和自我意识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审视自己的外部,而不是你的头脑。虽然我们喜欢将自我意识与深刻的自省联系起来,但我们更倾向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借此加强对自己的了解。所以说,你并不需要冥想,不需要为了寻找自我而跑去道场呆一年,你只需要好好听听别人的建议,如果他们能根据你的表现给予准确而真诚的意见,那就更值得听听了。

这样做可能不会让你建立卓越的自信,但它至少可以防止你受到欺骗,防止你自恋,从而能帮你建立更现实的自信,这种自信会随着能力的提升而成长。

译者:小兵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