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

一天早上发生了一件小事,脑回路太长的我,几乎到中午,不是特别忙的时候才回过味儿,心里甚是心酸。

早上出门上班之前,在卧室收拾东西,母亲来到我的卧室,低声的,几乎是以我刚好能听到的音量说:“要不咱们跟大夫说一声,不去治疗了吧,怎么感觉越来越疼了,没啥效果……”语气中略带些恳求。

说着母亲露出后脖颈子上紫红色的印记,圆圆的,前天拔罐排淤的时候留下的。我看着有点心疼,说着已经换好衣服,替母亲盖好衣领就出门了。

母亲脖子上治疗的起因是她头几天说脖子疼,我心想着是不是累着了,每天在家带孩子、做家务,照顾着一大家子人,一天天的操劳着实辛苦。所以趁有一天休息的时候就带着母亲到小区附近的一个门诊。大夫看了以后说颈椎和胸椎有错位,需要正骨,然后就做了正骨治疗,随后拔罐排出体内血瘀,拔下来的一瞬间我几乎惊呆了。一罐子果冻般的凝固血液装满了罐子。

大夫说治疗最少要三次,隔天再来,所以那天按约定要去做第二次治疗。我大概能理解母亲的害怕。因为长期做案头工作,在电脑前坐着、低头,导致颈椎有问题,我之前也经历过一次类似的治疗。大夫要求做满三次,效果会比较好。隔天需要去做第二次的时候,我说啥也不想再去了,让家人找了一个理由跟大夫回绝了。我甚至连亲自跟大夫说不去的勇气都没有。

一样的情况,我的脖子疼了几乎一个礼拜。亲身体验过,确实很疼,皮肉的疼加上按摩正骨之后重力扭搓的疼,只是想一下都觉得很可怕,所以不想忍受第二次和第三次。但对于母亲的这次治疗,她说的那一刻我没有当即表态,其实是想让母亲坚持一下。她年纪大了,慢慢身体的各种问题就出来了,趁此机会要是能把有些小毛病彻底治好了多好。可是我忍受不了的疼我也实在不忍心让母亲去承受。临出门,我说:“今天先不去,不是特别疼的时候再看看情况”。

等我再想起这件事的时候,眼前更多的是母亲怯生生的在我面前,像小时候我求她那样,试探性的询问,“是不是可以不去看医生?”

那一瞬间,忽然觉得,这个照顾了我三十多年,几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去照顾家人的母亲也到了需要征求别人允诺才能笃定内心的恐惧,从而不去做不情愿的事情,也有害怕和无助的时候,想要得到别人的鼓励和支持。

再后来两天,我下班回家,母亲指着脖子说,“我今天又去了一次,这次拔了两个罐子,大夫……”后边说了一大堆大夫怎么怎么样的话,语气中略有不满,大概关于收费什么的,可我内心却满是骄傲。母亲比我想象的要坚强的多。在我还在考虑怎么跟大夫商量治疗方案的时候,她忍着疼痛继续做我都忍不了疼的治疗。轻描淡写的描述着治疗的过程也不过是为了宽慰我。而她能这么做,无非是想能够身体硬朗、少生病,不给家里人添麻烦。

一把标尺

初中的时候因为英语成绩好,英语老师对我格外照顾,有一次老师开玩笑说:“你妈一定是个特别勤快的人”。听到觉得开心,是在夸母亲,可猝不及防的一句反转,“从你就看出来了,妈懒闺女勤快,妈勤快闺女懒,跑不了的”。其实对于我来说真的无所谓,母亲的勤快是有口皆碑,认识的人都认可。我也从不否认,以此为傲。

因为母亲的勤快,把家里操持的井井有条,即便条件一般,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让我和妹妹享受了同龄孩子都有的,也从来没有缺席我们的成长。现在回想小时候的生活有些娇生惯养,即便我家没有矿,即便父亲的工资有时候真的只够那时候一家四口吃饭,但母亲也没有少过周末带我们去公园的游乐场放松,让我们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书法,绘画。母亲在生活上精打细算的过着日子,努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富足”的童年。这后边付出的心力与艰难,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再加上学习上几乎没有费多大劲,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挺好,父母惯着、老师宠着就难免骄纵,性格上直来直去的。身边跟我关系超过二十年、混成了亲戚的朋友说起我还能想起小时候在一起,我一副说一不二,想干嘛就一定要干嘛的样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下了决心九头牛都拉不回,倔的要死的家伙,在家里,哪怕是现在,仍然怕母亲怕的要死。吃饭的时候不能把凳子腿儿压起来,饭烫的时候放凉了再吃,不能一个劲儿的吹,细嚼慢咽,是真的要把每一口饭嚼碎了咽下去……从小,母亲会很严格的要求我很多东西,以至于,到现在不管跟谁吃饭,吃到最后的那个永远是我。哪怕现在在单位,我也总是能把全食堂的人都吃走了,最后剩下我一个。

小时候放暑假,假期有两个月,我和妹妹会到农村姑姑家里住上一段时间。农村的条件当然要比城市的差一些,而且农村的孩子大多散养,大夏天也满大街的跑。每次快要开学,父母来接我们回家的时候,母亲不免会觉得有些心疼,因为我和妹妹会晒的黢黑,并且经过两个月的时间,行为习惯也难免粗野。每次回家,都要重新接受一下母亲的“调教”。

因为母亲从小不断提醒我,小的时候被迫服从,长大了便成为深刻在脑海中,付诸行动的行为准则。不知不觉中,很多习惯就这么延续了下来。有人羡慕我,“吃饭细嚼慢咽,习惯真好……”有人酸我,“大口大口吃,吃完快点走,矫情……”好习惯也好,矫情也罢。就像小时候我总被要求晚上九点之前一定要上床睡觉一样,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要九点就上床睡觉。这是谁都改不了的规矩,也是我坚持到上初中,作业多到九点也写不完才宣告彻底结束的习惯。

俗话叫“立规矩”,可实际上,是母亲在我小小的脑袋里放置了一个衡量世界的标尺。用这把尺子衡量真善美、假恶丑,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或者更准确的说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在我还不懂得什么是自律的时候,母亲用严厉的“管教”让我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在今后的很多年,我的生活都受益于从小养成的这些好习惯。

看看世界

我们家人都喜欢旅游,妹妹在毕业之后还没工作之前去过中国几乎一半以上的城市,而且都是独自一个人。在东北住过青旅,坐三四天的硬座到湛江看过大海,港澳除了台湾也都去过了,在那个穷游还不知为何的年代,一个一米六多,体重不足90斤的瘦小女孩一个人走过这么多地方,积攒了一本子的各种票证。有时候真的觉得不可思议,小小的身体里藏着巨大的能量。而我,也曾经一个人,想去云南,结果当天下午买了从北京到昆明的机票,第二天就直奔昆明。在云南闲游将近一个月。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因为身体内也有母亲爱旅游的基因。

有一种幸福是妈妈的幸福(和母亲寻常的日子依旧)(1)

有一种幸福是妈妈的幸福(和母亲寻常的日子依旧)(2)

有一种幸福是妈妈的幸福(和母亲寻常的日子依旧)(3)

有一种幸福是妈妈的幸福(和母亲寻常的日子依旧)(4)

在我和妹妹都上大学离开家之后,母亲就多次跟团去过湖南、长沙、江浙一带旅游。那时候父亲还没有退休,大多的时候出发的时候就只有母亲一人,回来的时候会结识很多同游的好友。

每次回来,母亲都会兴高采烈的跟我们描述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讲述去过地方的风土民情。有时候电视上播放那个地方的宣传节目,母亲还能如数家珍般的讲述当年在那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她去过的地方比我多的多,见识过祖国那么多的大好山河,世界在我们眼里是远隔重山之外的风景,而对于母亲却是用脚步丈量过的曾经。

印象当中我们一家人最早的远行,是全家去北京。在北京逛了王府井、十三陵,吃了烤鸭。现在想想,如果当时父母带我去参观一下北大清华,是不是高考的我能有更大的动力考的更好一些。(后话后话,哈哈!)我们一家人爬过泰山,去过西安,踏上过古城墙,领略过之前不曾见过的风景。一家人一起见识的风景,真的不一样。

二十多岁有说走就走的洒脱,至于现在,我却没有了说走就走的勇气。因为有了更多的挂念,母亲那些不曾出走的岁月里,是不是也因为家里有这么多需要她的人。所以,当有了机会,家庭不再是她最大的束缚,母亲遵从内心,去实现她一直以来看看世界的梦想。母亲的旅行大概是一种释放,追求曾经因为家庭的牵绊没能实现的愿望。在这方面,也是我昂首仍无法企及相背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仰。

归家能安家抚室,外出则云游天下,每个困囿于柴米油盐的灵魂大概都需要一场出行,去释放被压抑的内心,去追寻她曾经放弃的过往。

好好读书

我最早的启蒙读物是两本画册《猫和老鼠》还有《神笔马良》。有一本掉了皮、褪了色的作文书是我的宝贝。每一篇范文都是经典,不知道我看过多少遍。小学在那本作文书的熏陶下,同时母亲的一句提点,我的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里出现了一句点睛之笔,然后整片作文就被当作范文,被同年级的其他老师拿到他们班里朗读。那是我小小生命里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写作文,为自己赢得更多的高光时刻。

家里从小就有书,虽然没有现在多。可在那个所有东西都不是特别富裕的年代,有就很好。那时候流行看知青小说,我不懂也跟着看,看了梁晓声的《年轮》。当时觉得写的真好呀!具体怎么好也不说清楚。到现在梁晓声在我心里也是神一样的存在,一晃,有二十多年了。

上大学之后要交作业,我还写过一篇知青小说,内容只记得大概。后来回忆,对于我这个年龄不曾经历的岁月,何来的这么大的热情,大概跟小时候看过的书有关系。

家里有很多书,一直到现在。不能说每天读,但几乎总有书可读,大概也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

大学毕业之后的多年,我只要稍微放松,不再学习,母亲还会拿着“鞭子”在一旁鞭策“你最近看书了吗?怎么就能放纵自己呢?”

我把书买回来粗翻之后就会第一时间标记分类,哪些是实用的,以后需要仔细研读的,哪些是茶余饭后拿来消遣的,就会随手放在能够得到的地方。有时候看电视看的久了,母亲会说,你买那么多书都看完了吗?然后几乎是不敢再多看母亲一眼,低着头火速离开现场,因为已经闻到了浓重的“火药味”,我再多待一分钟,就会挨骂。

有些人注定比同龄人要早熟一些,而我大概属于晚熟的那一类。大学同寝室的室友有一个是福建来的,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上大学之前就读完了鲁迅,所以选择了我们学校的中文专业。而我则完全属于误打误撞,大概了解中文专业是做什么的,大概就是把语文知识揉碎了、化开了,重新学习一遍吧。内心的感受是,这不是我最喜欢的专业,我喜欢的是英文,我想学外语。

可现在回忆一路长大的经历,又有谁不相信是因果造化呢,打小儿那颗种在心里种下的文学的种子最终不也开花、结果了嘛。

大学毕业之后跟亲戚在一起聊天,他们问,“你学的这专业有啥用呢,能给你妈写本书吗”?懒于动笔,写书的计划遥遥无期。也就只能用浅薄粗鄙的笔触,记录一下我与母亲的日常。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上学第一天开始,每个学生都会的口号,到现在我们也在喊。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的我也因为曾经没有读足够的书而觉得自己内心空虚,出言粗鄙。书籍给了我一个可以自我慰藉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的大门是母亲为我打开的。

超人母亲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起床晚了,来不及吃早饭,我看着时间快迟到了,就把书包从家里扔出来,再悄咪咪假装去门口看一眼,提着书包就往学校跑了,结果还没到学校,母亲就骑着自行车来了,在半路截住我,我心想完了,撒谎被发现了,要挨吵了。可母亲像变戏法一样,掏出一根香蕉和一个面包,叮嘱我在路上吃完再去上学。那一刻,内心更多的是愧疚和感动。

初中时生病住院,住了将近一个月,医院离家不是特别远,走路也就十分钟的路程,母亲却自始至终待在医院,陪着我直到出院。因为扁桃体摘除,术后恢复治疗,无法进食,无法说话,母亲在陪护期间几乎也不怎么吃东西。

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但孩子生病,最能切身感受的大概只有母亲了。住院时,隔壁床的也是女儿和妈妈,渐渐的大家也就熟络了起来。当时住院是在医院的二楼,窗外是一楼的楼顶,可以看到小鸟在一楼楼顶的平面上筑巢安家。时间记不得过了多久,只知道出院的时候小鸟长成了大鸟。

好像小鸟长大是一瞬间的事情,可我却到现在都还没长大。

那是印象当中,生的最大的一场病,因为扁桃体功能障碍影响到呼吸,会出现呼吸困难,在家的时候,母亲晚上睡觉就会听隔壁的动静,一旦听不到我粗重的呼吸声就跑到我床边,看一眼我是不是还在喘气。有时候一晚上要跑好多趟。这是母亲和大夫一次聊天的过程中我听到的。听完之后觉得很惊讶,母亲不睡觉吗?还是对于孩子的每一件事,母亲都可以瞬间化为超人,觉都不用睡了。

我一共拔过四颗智齿,其中两次印象深刻,因为长的深,整整拔了三个小时,而且真的是用小锤子敲下来的,过程当中恨不得痛死过去了。当时母亲在诊治室的门外等我。因为太惨烈,她受不了隔着一道门,屋内的敲打和惨叫,她跑到了楼下一层。我出来之后,母亲说害怕极了。假装坚强,我说,怕什么,都过来了。

印象中的母亲,从来不生病,却像个超人一样,在每个人生病的时候给予家人最贴心的照顾。因为被冠以“母亲”这一称谓,她们把自己从少女变成超人,可她们也实实在在就是个普通人,也曾经是父母疼爱着长大的孩子。为什么做了母亲的人,就要主动放弃那么多,完全为别人而活。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没有那么一刻,母亲的内心也渴望有人能像母亲疼爱孩子一样疼爱自己。

花花草草的世界

骨子里爱美的人是不会放过任何留住美的机会的。母亲爱种花草,小时候家里有院子,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街坊邻居知道我们家有大片的仙人掌,谁家孩子得了大脖子病,就从我家剪走一颗拿回家用。

小学劳动课安排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我的劳动体验最多的就是帮妈妈浇花。我们家离市区里的公园很近,印象中我就跟着母亲到公园的后山挖一些树底下黑色的肥土,母亲说那种土养出来的植物长得好。

有一种幸福是妈妈的幸福(和母亲寻常的日子依旧)(5)

房屋改造回迁搬入新家之后住进了楼房,家里种了一阳台的花,好多花经常爆盆。一盆养在客厅的文竹,生生长成了一棵苍天大树,直爬到了屋顶上那么远。搬过几次家,有一次在小区里,父亲不知从哪弄来一棵核桃树,母亲种在了小区绿化带里,结果可想而知,不久就被铲掉了。

我生了孩子,母亲开始帮忙给我带孩子之后,就不再养那么多花了。一是养在家里的花花草草大都是盆盆罐罐的,家里的花架子对于小孩子有安全隐患;二是照顾外孙确实要耗费极大的心力,母亲将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外孙和女儿一家,自己养花的爱好又放弃了。

一起变美

母亲的手特别巧,小时候记事起,我就有穿不完的新毛衣,都是母亲亲手织的,现在一件毛衣几十块钱,各种各样的啥样的都能买到。可在当年,大家基本还是穿自家织的毛衣,而我的毛衣尤其多。一针一线的织,花费了母亲多大的心血。

当年衣服的款式还不像现在这么多,小孩子的衣服可供选择的也有限。可即便这样,每年秋季新学年开学,我都能穿上母亲织的新毛衣。印象当中有一件毛衣款式尤其特别,母亲用了好几十种不同颜色的毛线织了一件特别精致的毛衣开衫。穿上之后就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还有别人的妈妈问我衣服是哪里买的,“我妈织的!”那一刻的骄傲就是到了现在还依稀记得。

母亲年轻的时候爱逛街,经常跟着母亲出门逛街的时候,她看到款式很独特的女孩子衣服,都会特别留意,给我和妹妹变着花样的买新衣服,碰到特别贵的衣服,母亲就记下款式,用毛线给我织一件差不多,甚至一点都不输原版的衣服。

小时候的家面积不是很大,装衣服的柜子好像也只有两个,我记得有个柜子里装的全是母亲各种款式的衣服,呢大衣、连衣裙,有些款式现在回看时尚方面也一点都不落伍。而且在那个基本工资不是很高的年代,好像有的衣服也都还挺贵的,小时候,母亲在我眼里也算时尚的代表了。

后来搬过几次家,好多衣服搬着搬着就没了。而母亲穿衣的款式也越来越随意。经常就是随随便便找件衣服,穿着就出门了。而且自己买的衣服也越来越讲究。可母亲却说,衣服太多了,有穿的就行了,对我却说:“不像样子的衣服少买,买就买一件贵的、好的,能穿好久。”上大学之后,有一年母亲花1500多块钱给我买了一件羽绒服,说实话,到现在1500买一件衣服对我来说依旧是一笔巨款。而当时父亲的工资大概也就1000多块钱。母亲给了我极大的心理安慰,“一件好的衣服真的可以穿好多年”。现在,这件衣服在衣柜里已经好长时间,我记得我穿着它在大学校园里参加钟楼跨年。也记得,生命里很多特别珍贵的、我舍不得买的礼物是母亲买给我的。有这样的母亲,我没有羡慕过其他人。

后来,当我开始自己赚钱,有能力自己买衣服了,偶尔会给母亲买衣服,她却经常拒绝,像我当时拒绝那件昂贵的羽绒服一样。可我看到母亲挑选衣服、试穿的时候眼里有光。是不是年轻的时候那个爱美的母亲又回来了呢。

那些年,我见过母亲最美的样子,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过她年华正盛的样子,但小时候母亲的审美在我心里一直是数一数二的。时至今日,纵使眼角爬满皱纹,纵使身材开始走样,她在我眼里依旧是最美的。

换我教你

上大学之后手机才开始广泛普及,微信支付也差不多是在我工作之后才大范围推广开来的。有一次回家,母亲说她学会微信支付了,跟超市的收银员学的。兴高采烈的跟我炫耀新收获的时候,我的关注点却是,母亲曾经问我过,让我教她一下,可是我因为忙,因为手边的一个不知道重要还是不重要的事情毫不犹豫的回绝了母亲。“因为女儿没有时间呀!”这是她替我找的说辞,其实谁不知道,那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耐心教呀。

像当时母亲教我们学走路、学吃饭、学说话那样,我们又有多少人有耐心去教父母更多的接触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真的没有时间吗?有段时间母亲迷上了一个种果树的游戏,妹妹跟着玩,我也好奇的向母亲讨教。然后,全家人就一起开始种果树,看谁的果子结的快。母亲因为带动了全家人一起参与到了一个活动中也十分满足。

之前网上有个很火的帖子,网友自己亲手画了一个手册教会自己家里的老人玩手机。相比之下,高下立见。人,不是没有耐心,是你愿意把耐心留给谁,用在谁身上。所以,如果没有选择,就多预留一些爱心,给自己的父母吧。

总有些矛盾

为人母之前,她的快乐、悲伤还有着浪漫的幻想。为人母之后,浪漫和幻想被生活打磨的没有了棱角。被无数琐碎的小事困在其中,却也因为点点滴滴的小事为着家人而心安理得,她们大部分就这样矛盾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小朋友的活动圈子都不大,人员相对来说也比较固定,家里住的地方也都不远,母亲认识我几乎所有的同学,不想让我在外边疯跑,又怕我闷在家里不与外界交际,总是竭尽所能协调着两者之间的关系。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轻描淡写的写了这样一种矛盾:青年木心年轻气盛,他坚决的,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翱翔。木心的母亲明白儿子的理想与不甘,但她更明白当时世道的艰难,她只是轻轻的询问木心,“那样会不会太辛苦?”木心斩钉截铁道,“即便是这样,我只能这样。”

高中几年一直成绩极佳的我突然就开始叛逆,800人能考到年级第一的我,一时间成绩一落千丈,不跟家里人说话,脾气上来怒目相视,口不择言。同时,不顾反对硬是住到了冬天洗脸也要跑到室外集中打水的宿舍。殊不知,母亲竟然私下联系了所有同寝的小姐妹,问到了她们每个人的手机号,工工整整的抄在了一个小本子上,让她们帮忙照顾我。一直到大家都离开宿舍的时候,寝室一个特别要好的同学才告诉我真相。可母亲却从未提起,那时我才发现,母亲是那个无论你如何发脾气,她依旧会给你做一日三餐,依旧会给你做最坚实的后盾。然后,在时光中,等着你长大,却从不做任何解释。

一个母亲,担心自己的孩子吃苦,又害怕自己的孩子怕吃苦。只能将矛盾埋藏在内心深处,选择成全。多年之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十分自责,母亲的包容始终比我们的体谅要容易的多,殊不知母亲其实也有很多的烦恼与困难。只是,她们从未在你面前提起。

年轻气盛时,总觉得家乡的土地承载不了自己的梦想,所以我们走南闯北,尝尽冷暖。我也因为毕业之后想法颇多,去过很多地方,短暂的归乡也因为适应不了家里慢节奏的生活氛围选择逃离。母亲说,“觉得适应不了就走吧。”

回首当年,母亲的眼神、语气、样貌浮现在眼前,才恍惚,母性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得以永生,这些琐碎的小事原来是母亲最重要、最幸福的事。这一走又是好多年,旅游、工作,自己一个人,借助各种形式走过很多地方,不完全的体会着世界的广大,生命也因此而厚重,但却在遍体鳞伤之后扭头发现母亲始终站在目送你离开的地方。

前段时间大火的《人世间》,周炳琨因为守在母亲身边而被父亲说没本事。一时间,关于孩子陪在父母身边就是没本事的表现刷遍了网络,刺痛了很多孩子的心。看了很多网评和文章,对于此事倒很坦然,对于能守在父母身边的我来说,有没有本事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失必有得,所有的命运轨迹都有迹可循,我庆幸,在我三十岁以后,没有错过妈妈的每一次生日,能出门的时候可以带着爸妈一起去看更多的风景。他们让我有机会见识到世界的多彩,如果有机会,我会陪着他们一起看更广大的世界。

主心骨

这是我不太愿意触及的一块内容,每每说到都觉得心疼。照顾了老公半辈子到退休,一双女儿长大成人,本该安享晚年,现在又要照顾女儿的孩子、女儿一家。几乎是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在付出。

儿子一周岁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小文,有一段这样的内容“时光荏苒,吾儿今已周岁。为母甚忙,未能常伴吾儿左右,因此托双亲养护至今。人尝曰:养儿方知父母恩。 双亲含辛茹苦,育我成人,养育之恩未曾求半分报答。本该得享晚年之际,不顾顽疾缠身,躬亲抚养、无微不至、护吾儿周全。每念及此,感激涕零,不能自已。恩深似海,非结草衔环,不能报也。余生愿侍奉孝谨,陪伴终身。”几乎表达了所有想要对父母尤其是母亲想说的话。

曾想,母亲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可以这么无私的付出。但想想也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这样,至少,我老公的母亲就对她的儿子就不管不顾,对于孙子更是见都懒得见。所以,说付出是母亲的天性,也不能完全概括,真的不是所有的母亲都愿意无偿奉献。

社会公众意识里爷爷奶奶对孙子的责任大一些,对于那些完全缺席的爷爷奶奶,我一直耿耿于怀,及至今日,还是能不提则不提,提起来就怒火中烧,可母亲却大度的表达了谅解。放弃了退休之后跟父亲一起出门旅游的各种计划,主动承担起照顾外孙的责任,她的辛劳我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

母亲是两个家的主心骨,曾经是我们一家的主心骨,现在也是我自己小家的主心骨。她像个万能人一样的存在,好像可以破解所有难题,为我摆平所有困难,有母亲在,我不害怕有啥过不去的坎儿。

到现在也还是,所能做的甚少,只愿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机会反哺,让自己努力成长,有一天需要我成为主心骨的时候给予父母最大的支持。愿他们可以安享晚年。

母已老,惜日常

老舍曾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番,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像时不时能刷到的新闻一样,九十多岁的老母亲给自己七十多岁的孩子送好吃的。对于一个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人世间最大的恩馈莫过于回头看,母亲还在身后,他还可以做回孩子。

时间是场永远比不赢的游戏,前一秒,你还嫌它漫长,后一秒,像吹过的沙城,了无痕迹。

你是从啥时候开始发现父母老了的?15年我们全家一起爬泰山,父亲明显体力已经跟不上了,走一段要休息一段。可是父亲曾经是下雨天接我放学,到了水大的地方可以直接背我过去,之后拍拍手跟没事人一样的人。母亲呢,大概是她不再购买漂亮衣服,衣柜里的衣服越来越将就,捡着闺女不穿的衣服就能穿好久;玩手机探索新功能小心翼翼的向孩子求证,生怕孩子没有耐心;缝衣服的时候连针线都认不上需要女儿帮忙;又或者看见她需要一次次的染,却怎么也遮不住的白发。母亲在寻常的日子里老去,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成长。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经》中将浓的化不开的父母之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毕业之后离家数载,亲人少聚,那些少年时曾见证你长大的长辈正逐渐老去,有的已经离去。这么多年,先后经历姥姥姥爷的过世,大姑父的过世。亲人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

有一种幸福是妈妈的幸福(和母亲寻常的日子依旧)(6)

你会发现,除了自己,每个人都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大概只有父母能像爱惜自己的生命那样去爱护你了。他们是你隔在生死面前的一道屏障,也是艰难时刻会坚定的选择和你站在一起的人。他们会毫无保留的爱你、保护你、呵护你,带着你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教会你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她们,你才有了见证这一切的机会。所以,你是否也能像母亲曾经爱你一样,用生命爱着她,这个给了你生命,同时愿意用她的一生护你一世周全的人。

幸福就是,和母亲寻常的日子依旧

我是员工,是老婆,是妈妈。但在众多身份中,唯有女儿最好当,却最不合格。母亲会在我刚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认真阅读每一条新闻,每一篇推送,认真点赞。会认真阅读每一篇我个人账号里的文章,并且打赏,给我极大的鼓励。母亲是我一辈子的偶像,有智慧,敢想敢干,她做的每一个决定都让我觉得身为她的女儿荣幸至极。她用自己一辈子积累下来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不需要羡慕任何人,做好每一天的自己就有最大的收获。

有一种幸福是妈妈的幸福(和母亲寻常的日子依旧)(7)

拆开鲁迅写给母亲的信,缓缓读之:

上海情形,一切如常,只倒了几家老店;阴历年关,恐怕是更不容易过的。男已复原,可请勿。……去年年底,给他照了一个相,不久即可去取,倘照得好,不必重照,则当寄上。元旦又称了一称,连衣服共重四十一磅,合中国十六两称三十斤十二两,也不算轻了。他现在颇听话,每天也有时教他认几个字,但脾气颇大,受软不受硬,所以骂是不大有用的。我们也不大去骂他,不过缠绕起来的时候,却真使人烦厌。上海天气仍不甚冷,今天已是阴历十二月初一了,有雨,而未下雪。

鲁迅写信告诉母亲的,都是些寻常的日子——天气何如、孩子安好、生活依旧,这是母亲所欣慰的小事。她不期盼儿子是日夜忧国忧民的英雄,她只愿儿子是个快乐的平凡人。就像她曾经在年轻岁月有过的日常心安一样。

在这世上,总是让生活充盈着一份平平常常却又恒久的温暖,那就是母亲的爱,它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始终。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天下的母亲大概都是深谙此理的人。

什么时候那个满身铠甲,总是站在家人身前的母亲开始颤颤巍巍。那个顾着丈夫,照看儿女,几乎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母亲开始忧病缠身。她们的疾病因我们而起,她们的快乐也因我们而起。在她们的怀里膝上,我们获得了最纯粹的爱与慈悲,也获得了最真诚的理想与未来。

人生本是一场苦旅,因为有母亲在,内心踏实笃定,无惧前路。在琐碎细小的日常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因为和母亲一起经历,所以,这些小事都非比寻常。

愿所有母亲四季平安,喜乐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