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他的爆发反映了秦朝社会的深刻矛盾已经到了无法圜转的地步。作为这场起义战争的领导者,陈胜因此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并因此被太史公列入世家之列。

但这场农民起义仅仅经历了九个月就以失败告终,陈胜死于非命,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也就此告一段落。关于这场起义,还有一些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探寻。

太史公书又名:太史公在书中记下的这句话(1)

大泽乡起义

·起义风暴:一个戍卒的鸿鹄志

陈胜只是一个农民出身的普通人,被官府征发前往渔阳郡戍守边疆,出于对秦法的畏惧而谋划武装反抗。当他在人群中喊出“天下苦秦久矣”之时,应者云集。而他也终于实现了曾经的“鸿鹄志”。起义的过程一开始十分顺利,起义军迅速拿下了县城,并且得到了当地豪强的支持。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不断攻城略地。

而此时的秦王朝,因为皇室新丧,新皇立足未稳,而朝中的实权派并不以陈胜为意,确实,几百个农民“闹事”有什么大不了的,天下何曾有过农民推翻一个国家的事呢?而秦朝因为之前的对外策略,有多达八十万精锐部队分南北出征在外,地方守备力量并不甚强大,这也是起义军能轻易成功的原因之一。

太史公书又名:太史公在书中记下的这句话(2)

大泽乡起义剧照

中央既已错过了剿灭的最好时机,起义军又得到了地方势力的支持,其实力迅速发展壮大,甚至到了兵发关中的地步。也是到这时,中央朝廷终于开始重视起这支部队,但却面临国内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危难时刻是由一个管皇室财政的少府章邯带领数十万刑徒上了战场,章邯带领军队一路秋风扫落叶,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成功平定了大泽乡起义,陈胜被自己的部下杀死,起义迅速失败。

自古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秦之强盛,兼并六国,卒之扰乱天下者,非六国也,乃陈胜、吴广一二小民也。”

—— 郭正域

但大泽乡起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之而鼓噪而起的六国的遗老遗少在早期短暂的依附陈胜后就迅速脱离了陈胜的领导,选择在六国故地重建母国,陈胜一一予以了承认。陈胜虽然失败了,秦王朝在山东(崤山以东)的统治却迅速崩溃,因之发展起来的六国势力远比陈胜要强大顽固的多,也正是他们最终成为了秦朝的掘墓人。

太史公书又名:太史公在书中记下的这句话(3)

陈胜吴广起义遗址

以卵击石:孤立无援的陈王

在大泽乡起义爆发三年后,秦王朝的统治就灰飞烟灭了,天下进入了后战国时代。而陈胜也已成泥化土,带着他的鸿鹄梦。待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场起义,作为震古烁今的首创义举,大泽乡起义为什么没能成功?换句话说,陈胜为什么没能成功?

如果我们来探求直接原因,那大致如下。其一,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太过弱小,无法真正与国家机器做对抗。秦王朝历经数百年战争洗礼,拥有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与后勤保障能力,即使是武装几十万刑徒,其战斗力也会强过如同流寇一般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军打小县城的民兵或许还能依靠勇气,遇到正规军,很难有太好的表现。

太史公书又名:太史公在书中记下的这句话(4)

起义路线

其二,秦始皇的“维稳”政策发挥了作用。所谓“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秦始皇通过这一手段收缴天下兵器,使得起义军队根本没有正式的武器,战斗力当然不能和正规军相比。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其三,各起义势力并不是铁板一块。陈胜刚起义的时候,地方豪强都尊陈涉为义军领袖。但仅仅过了三个月,他们就迅速转变为地方诸侯,根本不听陈涉的号令。孤立无援的陈涉当然难逃失败的厄运。

太史公书又名:太史公在书中记下的这句话(5)

司马迁画像

·再读《史记》:陈胜兵败的真实原因

但如果要说大泽乡起义的失败原因就如此简单当然是不对的。而至于陈胜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我们或许可以从太史公的记载中找到答案。

太史公记载:“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这是陈涉攻占陈之后,当地的三老等人对陈胜说的。那我们就要问,这些三老豪杰都是谁?他们为什么会公然支持陈涉反抗中央?所谓三老其实是秦汉时期的一个地方官职,主管民事纠纷以及教化百姓,虽然官职不大,但却在地方享有极高的威望,即使是朝廷也要尊敬这些人。而出任三老这样的职位,显然得是地方长期定居的高门出身才有这个资格。而这些人显然也曾经是一国之贵族豪强。

三老对陈胜说:将军你复兴了楚国的社稷,这样的功劳应该称王。一个曾经的豪强贵族对一个农民出身的戍卒说这样的话,放在封建时代刚开始的秦朝,实在让人难以想象。笔者并不认为三老等人是真心感激陈胜,相反,他们是在利用陈胜。

太史公书又名:太史公在书中记下的这句话(6)

史记

当时的天下,秦始皇刚刚驾崩,秦朝国力依旧强大,在这样的关头做出谋反的举动势必会招来中央政府的雷霆镇压。如果此时这些六国遗老一看有人已经起义,就按捺不住急于复国,不妨可以设想秦朝的铁拳是先砸向几百个农民组成的流寇呢?还是这些积蓄已久的六国遗毒?所以,三老的做法其实是推陈涉出头,然后让他首当朝廷的平叛大军,自己再积蓄力量,图谋大举。

果然,事情如同三老的谋划一样进行,陈涉显然是被胜利与恭维冲昏了头脑。起义三个月后,各势力相继脱离陈涉,纷纷称王,而陈涉无力应对,只能承认。可见其作为义军领袖,实际上根本没有实质权力。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太史公书又名:太史公在书中记下的这句话(7)

秦始皇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陈涉其人缺乏一定的心胸城府。除了这件事,还有一个故事也能反映。那就是在陈涉世家开篇所写的那个场景,陈涉在耕田的时候自诩有鸿鹄之志,对自己的朋友说:苟富贵,勿相忘。

但实际上,在陈涉起义之后,他昔日好友闻讯投奔而来。陈涉对这位老乡的到访很高兴,但这个客人却也着实蠢笨,竟然对别人说陈涉以前的糗事。陈涉对此很不高兴,竟然在僚属的建议下把他给杀了。这件事对陈涉影响很大,史书中说:“由是无亲陈王者”。

可见,陈涉虽然空负鸿鹄志,但却缺乏做大事该有的心胸城府与领导才能,最终难免失败。

太史公书又名:太史公在书中记下的这句话(8)

秦始皇

后记

秦人以六世奋战,最终夷灭六国,使得六姓诸侯成为阶下囚,血仇累累。六国遗胄无不欲灭秦而后快,之所以隐忍不发,无非是忌惮秦始皇。

始皇既死,秦军远离中原,反秦浪潮早已暗流涌动,只等一个火星来引爆这个火药桶。陈涉仅仅是为六国遗胄充当了这个火星的角色,远没到撼动秦之根基的地步。但我们必须说,陈胜大泽乡起义还是为后世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促使统治者关注民生,其积极意义还是很大的。

参考史料:《史记》;《汉书》;《过秦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