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10月13日讯(记者 蒋全德 通讯员 黄芳芳/文 叶鑫洋/图)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以河湖长制为“引擎”,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小微水体治理提升人居环境》获厦门市第一批“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佳提名优秀案例奖;农村饮水环境明显改善,2.6万名山区群众喝上了“放心水”;河湖长制工作考核位列全省前茅,地表水考核多次跻身全国前30强“红榜”;筼筜湖综合治理模式、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做法更是获得国家认可,纳入2020年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的90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成为全国治水的“标杆”。

为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提升治水的效率、效能和效益,今年7月11日,市委书记、市总河长崔永辉,市长、市总河长黄文辉签发2022年厦门第1号总河长令,明确在全市开展巩固提升河湖水质、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攻坚战,进一步增强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助力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这一举措,既是牢记当年在厦门工作时对治水工作的指示和嘱托,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行动,更是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奋力打造更高品质水环境的冲锋号角。

强化落实

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水环境治理

目前,全市大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已由91万吨/日增至195万吨/日。通过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提升改造,建成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率名列全省第一。组织河湖“四乱”排查专项行动,2017年至今,全市共排查351个问题,已全部整治完毕,实现动态清零。督促落实全市1386个入河排放口全监测,存在污水排放的395个入河排口全部整改完毕。对全市920个小微水体进行全面登记造册,形成一塘(池)一档,创新推出“评星”管理办法,完成小微水体治理418个,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持续改善

小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100%达标

市域范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小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市6个城市黑臭水体稳定达到消除黑臭标准,筼筜湖、五缘湾内湾、杏林湾、海沧湖等水环境持续改善,打造了一批河湖精品示范工程。

喜迎二十大追光向未来(喜迎二十大追光向未来)(1)

◆美丽的筼筜湖已成厦门的【城市会客厅】

突破难点

让2.6万名山区群众喝上“放心水”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敢于突破重点难点,大力推进山区农村饮水环境改造提升,项目涉及同安区莲花、汀溪两镇以及翔安区内厝镇共142个自然村,总投资9349万元,目前全部完成提升改造投入使用,让2.6万名山区群众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全力攻坚

到2025年稳定消除劣V类水体

2022年厦门第1号总河长令要求,各级河长、湖长和各相关单位要深刻认识到深化推行河湖长制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河湖全域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确保到2022年全市主要水体基本消除劣V类,到2023年全市地表水体基本消除劣V类,到2025年稳定消除劣V类。各级河长、湖长和各相关单位要严格对照这个三年治水目标,确保各项任务抓细抓实抓到位,如期打赢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攻坚战。

来源:海峡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