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正规的学校建置;中国人对子女教育,有“近乎宗教信仰程度”的执着。这不但指士民百姓,在帝王家也是如此。
清代特设皇家学校“上书房”,皇子皇孙们从六虚岁开始入学“就傅”,一直到大约十五六岁成年“分府”出宫,结婚生子,起码有九到十年上学时间。
分府之后,若是皇上没安排别的差使,就一直在上书房念书。嘉庆皇帝的皇五子绵愉,年过三十才获父亲安排上书房“总谙达”,结束了学生生涯。
上书房设在相当于皇帝办公厅的乾清宫院内。皇上在乾清宫大殿批阅章奏,引见官员,处理政务;皇子皇孙们读书的上书房在乾清宫南庑,皇帝眼皮底下。
北京故宫清代皇帝办公厅乾清宫
孩子们一举一动,皇阿玛(爸爸)尽收眼底,与如今父母看着孩子做作业“异曲同工”。岭南地区“山高皇帝远”,但对皇家事务并不陌生,例如常说“陪太子读书”,正是有关上书房的故事。
立校御前,“以便稽察”上书房于雍正初年正式设立,位于乾清宫南庑,干清门以东的五间。按唐宋以来“左庙右学”之制,在上书房以东、乾清宫东庑最南端,设立“祀孔处”,相当于上书房皇家学校的小孔庙,供奉先师孔子。
北京故宫乾清宫南庑“上书房”旧址(右五间)
上书房设在乾清宫院内,明确就是“以便上(皇上)稽察也”。上书房里陆续挂满了雍正、乾隆书写的匾额、对联,都是勉力的话。像雍正皇帝御笔对联有:“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与港大校训“明德格物”差不多。
“念终始典于学,于缉熙单厥心。”上联是《礼记》里的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懂道理,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下联说坚持学习,终会见到真理的光辉。乾隆皇帝御笔匾有:“养正毓德”,对联有:“闲庭不改风还月,欹案依然《易》与《书》。”就轻松写意许多。
清初顺治时期,皇子皇孙不多,顺治皇帝登基时才六岁,由明代旧臣金之俊、吴伟业等硕儒教他读书。康熙皇帝八岁继位,也是学龄皇帝。他的书房在干清门以西的五间南庑,称为“南书房”;还有乾清宫西庑中间的五间即“懋勤殿”。
因为多年在此读书,成年以后就继续把自己的秘书班子留在南书房,称之为“南书房翰林”;懋勤殿则是协助他处理政务的智囊班子。
北京故宫乾清宫南庑“南书房”,康熙帝曾在此读书
康熙皇帝有二十二位学龄皇子,但年龄差距很大,这些皇子们就不集中在一起读书,而是分散在西华门附近的南薰殿、咸福宫、西长房、兆祥所。而且当时立太子,太子居住和读书都在乾清宫东南的毓庆宫。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即明确宣布不立太子,各位皇子都有可能称为皇位继承人,因此皇子皇孙的教育就格外重要。
雍正继位时已经四十五岁,他的学龄皇子只有四人,而且年龄差不多。于是正式设立“上书房”,集中管理皇子皇孙教育。选了四位品学兼优、德高望重的师傅:徐元梦、朱轼、张廷玉、嵇曾筠,分别教导四位皇子:弘时、弘历、弘昼、弘曕。
乾隆帝后来回忆说:我朝成例,皇子初就学,见师傅,彼此相互长揖一下。当年是在懋勤殿行拜见之礼。清朝王公大臣见到皇子,都要双膝跪,唯有上书房师傅,捧手为礼而不跪,以表尊师重傅。
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春天,已经奉康熙皇帝之命“养育宫中”,即康熙皇帝亲自带这位皇孙。康熙帝安排贝勒允禧,教他骑马射箭(冷兵器);庄亲王允禄,教他火枪火炮等火器(热兵器)。
四月移居热河避暑山庄,安排他住到皇帝寝宫“烟波致爽”殿旁边的“万壑松风”,让孙子在身旁读书,随时加以指点。批阅奏章或引见官员时,小孙子都在一旁看着。
有时还让弘历在群臣面前拉弓射箭,炫耀孙子连射连中。在湖中钓到鱼,让他送给父母,从小懂得孝道。像平民百姓一样,还经常把自己美味饭菜赐给小孙子享用。
为国家育人,“陪太子读书”总体负责管理上书房教务的,是上书房总师傅和总谙达,相当于今天学校的教务长,一般各有一至三人,由皇帝在内阁大学士等官员中兼任。担任具体教学工作的,是师傅、谙达,人数不定。
师傅一般从翰林院学士中挑选,讲授“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史记》、《汉书》,这是历史;“策”、“问”,这是时政;诗、赋,这是汉语文化课。
“谙达”,为满语音读,意即教师,地位稍次于师傅。又分为教满文、蒙文及翻译等民族文化课的“内谙达”,每位皇子一般配有三人;教弓箭、刀马、骑射等军事课的“外谙达”,每位皇子配有五名。
“国语骑射”是清朝统治者的家法,文、武两科的谙达,分别由八旗翻译出身的官员中选任,和由各旗营参佐领高级将领中选任。
干清门、乾清宫南庑及东西庑,都建在台基之上。建在台基上的廊房,在宫殿建筑里称为“庑”。上书房所在乾清宫南庑,台基下至干清门东侧宫墙之间,实际上还有一段空间,盖了较低矮的房子,是上书房的“下屋”,相当于如今的休息室。学生们课间可以到里面休息、吃饭,现干清门东“内左门”里西侧的洗手间,就是当年上书房的“下屋”。
这些青少年除了各科老师,还少不了小伙伴及服务人员。陪伴小皇子、小皇孙的小伙伴,叫“哈哈珠子”;侍候小皇子、小皇孙的僮仆,叫“小苏拉”。这些都是满语音译词汇。“珠子”,意为男孩;“哈哈”本为苦的意思,老北京话“苦哈哈”即此意。“苏拉”意为仆人,“小苏拉”就是僮仆。
上书房纪律严明。师傅、学生们进书房,都要走“内左门”,进乾清宫东庑中间的日精门。内左门门卫有门单,出入登记,以备查验出勤情况。
乾隆皇帝曾抽查门单,发现有七天时间,皇子、皇孙及其师傅们竟然不上学,责令将总师傅、师傅十多人交吏部严加议处,将其中二人革职并打四十大板。还有皇子从圆明园上书房偷偷跑回城里玩,也被严肃处理。
乾隆帝高寿,上书房学生也最多。到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年)他八十岁时,上书房集皇子、皇孙、皇曾孙、元孙四代于一堂。师傅多了,旷课误工的也多起来。于是重申纪律。师傅何肃、远椿革职,各责四十板,但仍在书房效力行走。
陪太子读书的人,一般都是宗室近支子弟,品行端正,学习程度与同学相当。《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〇年)六月选定庆亲王的儿子绵悌为皇子们伴读,谕内阁:绵悌年十岁,资性聪颖。
嘉庆帝询问他满语,大致可以对话;考察他学的汉文课,现读至《下论语》。因此决定“加恩在上书房伴读”,并令内阁为他遴选授读师傅,带给嘉庆帝引见,师傅于七月初四日与绵悌同入上书房。绵悌进宫陪读,由庆王府一名太监每日跟随照应。
寅入未出,挑灯上学上书房的学生们,每年在校时间很长,一年中只有元旦(即今春节)、万寿(皇帝生日)、端午、中秋和学生本人生日等节日,才可以不到上书房。另外,夏至到立秋之间和春节期间,上半日课。
上书房的作息时间,卡得也比较严。根据不同季节,一般是学生在寅刻(早晨四点)到卯刻(早晨六点)进书房,未正二刻(下午两点三十分)下书房。
清代诗人赵翼在内廷当值时,曾亲眼见到当日的情景:黑暗中残睡未醒,自己不时倚柱打瞌睡,但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那是皇子进书房。而这时部院百官还没有一个上班的。于是不禁感慨:吾辈专靠读书为生尚不爱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竟日日如此!
清朝皇子们居住的“南三所”正门
清宫保持关外每日吃两顿饭的旧俗,晚餐时间即今午餐时间,因此学生们一日两餐都在上书房的下房中吃,时间为早七点半和中午十二点。上书房课间休息每日一、二次,每次不超过十五分钟,都要经师傅同意。
师傅们进书房一般在卯时至辰时(上午八点),因为他们要参加经常举行的早朝,还要到自己所在机构处理公务。这时学生们正好用完早餐。师傅们下课的时间一般在午时(中午十二点),最迟不超过未时(下午两点)。师傅们走了,学生们吃晚餐(午饭)。
每天课程安排一般是,黎明时分学生进书房前,教习弓箭的谙达已先等候在箭亭,学生到后,先教习拉弓、射箭、骑马。然后由蒙古谙达教蒙古语,再后是满洲谙达教清文及翻译。
早餐后,师傅教习“五经”、《史记》、《汉书》、策、问及诗、赋等汉语课,但不学习科举文章。学生们有时还讲书和互相讨论。
学生在上书房,衣冠服饰要求整齐,不能随便打扮,不能吸烟。天热时可以摘帽、脱鞋;乾清宫那里皇帝召见的大臣们走完了,学生们可以换纱衫,但不准解开衣带。上书房的学生们虽都是些龙子龙孙,但遵循我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他们与师傅们的关系处得都不错。
嘉庆帝的老师是朱珪,乾隆驾崩,嘉庆帝急召朱珪回京,二人一见面,嘉庆帝握住老师的手失声痛哭,马上安排他入值南书房,掌管户部,后来又赐太子少保荣誉衔。为方便朝夕相见,特意在紫禁城西华门外为朱珪修葺了一座宅子。
道光皇帝的六子奕䜣少时淘气,但很听上书房师傅贾桢的管教。贾桢到南方出差了,奕䜣便无拘无束地玩起来。道光皇帝给贾桢寄信说,自你走后,六阿哥就不好好念书了。
清代皇子往往多才多艺。图为乾隆皇子永瑢所作山水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枪法奇准,平叛立功为保持马背民族尚武传统,清朝皇帝对皇子皇孙的弓马训练一向非常重视,而且也的确效果不错。
康熙六十一年八月初,在承德以北坝上草原(今“赛罕坝林场”)举行“木兰秋狝”。初次行围的围场为永安莽喀围,康熙帝御火枪射倒一只熊。黑熊伏在地上许久不动,康熙帝以为熊已毙命,便让年仅十二岁的孙子弘历再射,让小孩子享受初围旗开得胜获熊一只的喜悦。
不料弘历刚上马,黑熊突然蹿起,直奔马前。众人大惊失色,但见这小孩从容镇定,勒缰控马,颇具大将风度。康熙老爷子非常满意,回到帐中对妃子夸赞说:“看来这孩子天命贵重,比我还有福。”
以武艺高强、枪法奇准闻名的,是嘉庆帝的皇次子旻宁即后来道光皇帝。嘉庆十八年(一八一三年)九月,河南、山东、直隶等地爆发了天理教起义,攻下河南滑县等城池,后来潜入北京城南郊宋家庄。
九月十五日一大早,天理教首领林清率二百多教众,在宫中几个太监的内应下,由东、西华门攻打紫禁城,其中三十多教众进入西华门。
这时嘉庆帝正由承德木兰围场回京至河北蓟县白涧行宫,而皇后却正留在紫禁城,二阿哥旻宁则正在上书房读书。他的师傅宝兴下课回家,将出东华门,正遇上贼势嚣张,官兵正在拦截。当即赶回干清门报警。
此时林清教众已经攻到干清门前横街的西门隆宗门,一些人试图登上廊房,越墙打进皇帝居住的养心殿。正在上书房读书的旻宁,闻变,立即命令侍从投入战斗,自己则手持鸟枪(当时的火枪),仓促上阵。
当他赶到养心殿阶下,发现对面屋顶上有两个人影,立即开枪射击,将他们击毙。激战进行到中午,攻进宫中的教众因寡不敌众,全被捕获或击毙。
正在由承德避暑山庄回北京路上的嘉庆帝,闻讯极为震惊,当得知儿子已率众平息了暴乱,深为感动,当即封旻宁为“智亲王”,并决心确定旻宁为皇位继承人。
嘉庆帝发出上谕说:“禁掖,列圣神御所在,斯时皇后正居宫内。皇次子奋力捍卫,可谓忠孝两全。”就是说,紫禁城是咱清室历代祖先的祖居,皇后此时恰好也在宫中。皇次子奋力捍卫,上尽忠于列祖列宗,下孝敬父母,绝对是“忠孝两全”。
清代皇家子弟的培养教育成效是显著的,诸皇子往往多才多艺;一直重视军训,是清代上书房的优长。但学校最需要的,是教授传播当代最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
遗憾的是,除康熙皇帝认真钻研过数理化之外,清朝从上书房到国子监、各地学校,没有真正传授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清政府起初也没有以举国之力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终至酿成近代历史悲剧。
(作者姜舜源,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