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人厌的说教我们都遇过,师长、上司,或者不认识但年纪比你大的人,用他比你懂的态度告诉你他觉得你应该要知道的事,当中不时穿插对自己的吹捧说教者通常不致力于让你真的理解他的说法,也不会接受你讲道理的质疑或反驳,似乎说教最终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对方,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喜欢说教的人适合做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喜欢说教的人适合做什么(为什么无知的人往往爱说教)

喜欢说教的人适合做什么

讨人厌的说教我们都遇过,师长、上司,或者不认识但年纪比你大的人,用他比你懂的态度告诉你他觉得你应该要知道的事,当中不时穿插对自己的吹捧。说教者通常不致力于让你真的理解他的说法,也不会接受你讲道理的质疑或反驳,似乎说教最终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对方。

我曾经在脸书搜集大家遭到「男性说教」(mansplain)的经验。这本来是为了研究一般人对「男性说教」的概念直觉,但归纳出的结论,其实每一点都适用于不分性别的一般性说教。在我看来,说教令人讨厌之处,可以整理成三点:

一、说教者低估学识

对于当下话题,说教者得要认为自己比对方懂,不然说教就不会出现。然而,这判断常常不是出于事实,而是出于低估了对方的学识。例如认为原住民和移工教育程度低,认为女性不擅使用数字产品,认为晚辈比自己更不了解社会。

在2007年的著作《知识的不正义》里,哲学家弗里克(Miranda Fricker)用「证言的不正义」(testimonial injustice)来谈这类歧视现象:当我基于身份偏见(identity prejudice)不公平地低估你说话的可信度(credibility),代表我将你陷于证言不正义。

要对你说教,我得相信自己在当下议题懂得比你多。若我之所以认为你不懂,是出于某些不公平的身份偏见(你是年轻人你不懂、你是女的你懂什么⋯⋯),那我对你的说教,不但有歧视之嫌,也是建立在证言不正义上。

二、说教内容没建设性

并非一定,但说教另一常见特征,是内容对听者没帮助。想象一下,我长篇大论劝你,就产业趋势来说要读哪个系才会有工作,然而:

1. 高估自己:我其实不懂产业趋势,只是以为自己懂。

2. 低估对方:我要讲的东西大多要嘛你已经知道,要嘛你已经知道那是错的,不过我以为你不知道。

3. 默认价值:我其实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只是直觉认为,我觉得好的东西你也会想要。

4. 单向灌输:我觉得你应该接受我的结论,但对于校系选择背后的逻辑,我其实没提供够完整的推论来说服你。不过我并不在意,或甚至根本没意识到这问题。我可能不时穿插「你懂我意思吗?」但不管你懂不懂,都不会影响我接下来要讲的东西。

在说教场景里,上述几个特色很常见,而你不难理解,这些特色出现得越多,被说教的人就越难得到帮助。这就是没建设性的意思。

三、被说教的人陷于聆听困境

如果我低估你的学识,坚持对你谆谆教诲一些我以为对你有帮助但其实没有的内容,那你应该十分痛苦,更糟的是你通常不能不甩我,因为我可能是你的老师、老板、长辈,而你是个遵守社会礼仪的文明人。

基于社会权力差异,被说教者常处于「聆听困境」难以脱离,这让说教得以顺利进行,也让「说教者低估学识」和「说教内容没建设性」的糟糕后果更扰民。此外,这可以说明为什么你比较不容易被平辈说教:如果没有社会权力的差距让你觉得自己得继续听,你会比较容易打断或离席,说教就不容易维持。

如何避免自己成为爱说教的人

上述性质,不见得每场说教都会凑齐,但我们应该会同意它们都是负面特性,在一段说话中出现越多,造成的痛苦就越多。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性质都彰显了说话者的缺陷和无知:

• 当我低估别人的学识,可能代表我受到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影响,或看不起对方。

• 当我说话没建设性,可能代表我的认知能力、表达技巧,或者沟通态度有问题。

• 当我的谈话对象陷于聆听困境,而我不知道或不在意,代表我对自己拥有的社会权力不敏感,或不吝于滥用。

恰当的知识能阻止人说教。若我知道我要讲的你都知道了,我就不会对你说教。反过来说,说教者往往不是特别有知识,而是特别无知,连自己要讲的东西对对方没帮助,他都不知道。

幸运的是,上述三点分析不只可以协助我们看懂说教情境,也说明了我们该怎样避免自己成为说教者。当你认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为了对方好必须要讲给对方知道,可以问问自己:

1.我有多确定对方不知道╱需要知道这事情?

2.我有努力表达清楚完整并对质疑抱持开放心态吗?

3.有没可能对方对我的意见根本没兴趣,但困于社会权力难以让我知道?

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讲话可爱的人。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本号部分推送文章、图片可能未能事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15542599687。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