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短暂旅居,看到、听到郑州的水患与疫情次第传来,短期内不能回郑,不由地常常记挂家人及朋友们。

这次出来时,带了两箱杜康,这是因为我住的这地方街坊四邻曾有人问起过。

此刻惴惴的心情,也只有一杯杜康才能稍稍抚慰了。于是和大伙儿约酒。

约酒,不全然只为饮酒。如陶渊明笔下流淌的20首《饮酒》诗一样——田园之外,并不以酒为乐,而是借酒为题,袒露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也正是有了他这种诗酒结合的方式,才让我们读到了流传千年的关于生命深层的本真状态,从而使我们在现实生活的“物”外,有了云端观望万里河山的浪漫追求和生命体验。

而我,借一杯杜康聊表寸心,忆情感短长、说人生百味、道生命哲学……杜康才下喉头,话题拥上心头。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真正的出处(34何以解忧)(1)

今天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与各位探讨曹操的这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先讲一个故事——

《世说新语》中有内容记载当时名士们的隽语韵事,而所记载的名士言论,往往十分简短,有的甚至只有几个字。在这部书的《文学》篇里,一位高官(其本人是一位哲学家)问另一位哲学家:“老、庄和孔子思想上的异同何在?”哲学家回答道:“将无同?”这位高官对哲学家的回答很满意,立即委派他做自己的秘书。这位哲学家的回答,仅仅用了三个字,既不说老、庄、孔子毫无共同之处,又没有说他们之间毫无区别,反倒用回问的方式作为答复,实在是一个聪明的回答。

相对于这种表达方式,曹操在《短歌行》中,便采用了这种雷同的方式,委婉地向世人表达了他那时所处的情态及诉求。

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诸侯争霸、政权更迭,满腔热血、渴望有所作为的曹操有着极度忧思的一面,面对当下,他却又难以言说。因此,曹操开篇以“酒”引题,先发出他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将“人生几何”“忧思难忘”的郁闷情结,用“唯有杜康”四个字来表达他言无尽、意无穷的心理状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真正的出处(34何以解忧)(2)

好比我们现在约友相聚,或是商务宴请,当难以描述或羞于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抬腕一举“喝酒”“这酒我喝了”“都在酒里了”……举杯仰脖,这道不尽的情意就这样被彼此愉快地接受了。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表达自己思想的最佳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语言艺术的表达讲究委婉、暗示。尤如知音相遇,言语无多,却神采流溢、彼此倾心。这时候,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多,而在于它的暗示。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也一样,作者往往故意留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进而引发人去领悟“大道”。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方可入人心髓。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真正的出处(34何以解忧)(3)

曹操在发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后,便开始情味深长的“求贤”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这是客观现实的不可能,但他却用含蓄的方式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这样的含而不露,既有着他“求才”的用心,又有着他感人的周到与细腻。

一首好诗往往就是这样,言有尽而意无穷。曹操的委婉,便用这一杯“杜康”做了最好的媒介。

一个充满智慧的读者,读好诗词时,往往能够从阅读之中会意,这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所追求的情趣,更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超然物外的想象和期待。

那么,就让我们以一杯杜康,来融汇我们的忧思与欢乐、表达我们的慷慨和美好期待吧!(来自:《中报酒业》文/杨珊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