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环树,日本学者,专注于研究中国文学,被日本京都大学院长兼博物馆长评价是战后时期研究中国文学的支柱。我国学者李庆评价他是研究中国文学的栋梁。他对鲁迅的评价有他自己的看法,并且直言说:“我所见的鲁迅,并不是那样的”。
小川的家世显赫,书香门第
小川翻译和研究中国文学,并且自己还写书,1969年,小川当选为日本的中国学会理事长,在89年,荣升日本学士院长。他翻译了《三国演义》,写了《中国诗人选集》、《中国小说史研究》等著作,我国北大的教授严绍璗曾统计过小川的著作,多达到二十种。
小川环树家世显赫,父亲是地理学者兼汉学家,小川算得上是子承父志。他的父亲在中国地理、地图研究方面造诣很高。小川弟兄五个都出类拔萃,颇有见树。老大是冶金专业教授,老二是个汉学家,老三是物理学家,还拿过诺贝尔奖。小川是家里老四,老五在战时已经夭折。想必要是活着也会有一番作为。
不仅家庭出身高贵,就是小川的朋友们也都不是一般人。在中国的时候他结识了我国的文学名家有郁达夫、刘半农、钱钟书等,他对鲁迅最为关注,印象深刻。
人生若只如初见日本人素来敬重鲁迅,小川晚年还在追忆他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写了一篇文章做了一个副标题就和鲁迅有关,可见鲁迅在他心内的分量之重。
小川为了结识鲁迅,下了一番功夫:他先是找到周作人,求他写介绍信,但是周没答应他,只介绍了郁达夫给他。小川又求着郁达夫写了介绍信给鲁迅。鲁迅接到信后主动约了小川和小川的另外一个朋友目加田诚在书店见面。
小川对于鲁迅的印象是:鲁迅个子不高,但是精气神好,目光所达之处犹如刀子闪过,话语间充满自信,言语很坦诚。小川向鲁迅请教写作《中国小说史略》著书的事情,请教他是否借用了北大的书,鲁迅坦诚说:“书都是借来的”,并且坦诚说借书的时候还要穿在日本定制的西装才好借,借个两三天并无太大关系。
目加田评价鲁迅是侧面通过周作人反映的,目加田说:“周作人是北京文坛领袖……”,鲁迅听到后神色有些不正常的说:“周作人怕是要没落了”!
除了目加田、小川外,另外一个日本的学者也在现场,他对鲁迅的评价很有意思:很像日本的柳田先生。小川也以为然,他在日本听过柳田在京都大学的演讲:柳田也是一样的自信,他和鲁迅不同之处还表现在柳田多了点神经质、冷淡风,不爱搭理人。
不过,小川也见识到了鲁迅的这一面。还是在这家书店,他看到诗人穆木天跟鲁迅打招呼,可鲁迅理都不理,转过脸去了。小川纳闷原因:还是内山书店的老板告诉他说起穆木天的“转向”让鲁迅不齿,所以鲁迅才不搭理他。
小川和鲁迅见面很多,几乎每个月都会从苏州到上海专门约鲁迅在内山书店见面畅聊:他们聊文学,聊电影,谈天说地,交流甚广,鲁迅的日语说的很好,几乎让小川忘记了他是个中国人。鲁迅的日语带着明治时代的味道,郁达夫的属于大正时代的味道,故而鲁迅说起话来显得有点“老派”的味道。
内山书店有鲁迅的著作,小川也在那捡到了宝,有《准风月谈》、《鲁迅选集》等,有些书在北京都属于“禁书”级别了,并不好找到,有些书已经卖光,一书难求。小川回国的前夕,在书店邂逅了鲁迅,内山书店的老板取出《鲁迅选集》,让他请求鲁迅给签个名,于是后来,小川书斋有了唯一、永久纪念鲁迅的书。
1978年,与鲁迅分别20年的小川再次来到了中国,去了上海,这一次看到的只是鲁迅的雕像了,他评价说:鲁迅没有那么高大威严,他甚至可以说是平易近人。
小川为人细腻,感情丰沛,他很少提起自己的事情。1941年,小川卧病在床,父亲为了给他点安慰,从京都邮寄到仙台一幅水墨画:画的背景是苏州的瑞光寺古塔,小川感动非凡,病没好心已经好了。他联合编辑大西宽按照传统的日本画法增添了许多色彩,并且撰写到:
虽说现在古塔修复了,但是他在中国留学的时候看到的光景就像是画中的样子,荒废、寂寞,只有看到高大的瑞光寺古塔的时候,才好像是心里有些安慰,倍感亲切。
结语
日本人小川环树跨域国界的限制研究中国文学,和鲁迅成为好朋友,说明文学和音乐一样并无国界之分,有文化的学者跨越国界和偏见也会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