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心研究、遵从兴趣意愿,就可以填报好适合自己的志愿,而无需向相关服务市场交纳“智商税”。

不会志愿填报别烦恼(别让志愿填报收割)(1)

图片摄影:杨峥 胡妤雅。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付彪

被无数学子和家长视为“人生大事”的高考志愿填报已成为一桩热门生意。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到几万的一对一服务,甚至还有几分钟自动生成志愿。这些机构和服务背后“含金量”参差不齐,催生的志愿填报师这一新生职业,也充斥着乱象。

随着多地高考新政落地,志愿填报变得更加复杂,相关服务市场也更趋火爆。志愿填报是技术活,需要准确而详实的数据支撑、开阔而细腻的理性分析,从而为考生志愿填报提供参考。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的兴起,有其合理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现存高考志愿相关企业2033家。绝大多数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之内。在2013年前,相关企业年度注册数量为个位数。到了2021年,全年新增788家,同比增长45.93%。

虽然志愿填报服务市场满足了一些考生及家长的需求,但其中的乱象也不容小觑。有不少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号称是“985博士 海外名校”咨询团队,看起来比较靠谱且收费不菲,但推荐的大多是稳妥的、保底的学校;有许多号称“名校毕业”“海归博士”“持有专业证书”的志愿规划师,可能只经过几天培训就速成上岗;有网络平台以AI、大数据为噱头兜售的“志愿卡”,号称考上概率在70%以上,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事实上,当前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尚不成熟,行业并不规范,在市场监管又没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意味着相当比例的考生及家长会被收割“智商税”,所支付的高额咨询费可能“打水漂”。而且,高价咨询是一种没有售后的服务,更像是一锤子买卖,将志愿填报的大事交与这些速成的“规划师”,轻则损失钱财,重则误人前程。去年某地一位考生,本来可以去一个不错的公办学校,但在“老师”建议下,进了民办学校。

面对志愿填报服务的刚需,针对相关服务市场的乱象,政府部门应出台志愿填报服务规范,明确从业资质、服务标准,对相关机构、网站、App加强监管,并适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天价”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清理忽悠敛财的“骗子机构”,切实保障好广大考生权益,促进志愿填报服务规范发展。

志愿填报市场越火爆,说明公共服务越需“补位”。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认真做好高考信息整合工作,及时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地方教育部门要提前对教师搞好培训,结合考生实际做好志愿填报指导与答疑解惑工作。招生部门和高校也应采取线上线下培训、电视讲座等形式,为考生和家长传授志愿填报的方法。

对考生和家长来说,面对良莠不齐的志愿填报服务市场,也需擦亮眼睛、仔细甄别,不盲目而为、过度依赖。其实,中国教育在线、各省教育招生及高校官网,都有历年招生政策和相关数据,有的平台还提供了“模拟填报志愿系统”。只要用心研究,遵从兴趣意愿,就可以填报好适合自己的志愿,而无需向相关服务市场交纳“智商税”。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不会志愿填报别烦恼(别让志愿填报收割)(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