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大型表演剧 话剧主角首演让秦腔名伶忆秦娥走上话剧舞台(1)

2月25日,陕西人艺创排的话剧《主角》在陕西大剧院首演

  “一踏进剧团门槛,就吃上公家饭了。你掰指头算算,咱九岩沟出了几个吃公家饭的?走。这名字得改一下,招弟,城里人笑话呢。就叫易青娥吧。”在舅舅胡三元的鼓动下,不满11岁的易招弟变成了易青娥,在父母的不舍与期盼中走出山沟,开始了她从烧火丫头易青娥到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的坎坷凄凉、执着追寻的一生。

  2月25日,陕西大剧院的舞台大幕拉开,无数人期待已久的话剧《主角》经过近三年艰辛的筹备创排后,正式与观众见面。这部改编自作家陈彦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篇小说《主角》的同名话剧,自2019年确定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创排之时起,就广受各界关注。

  该剧不仅是陕西人艺继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之后创排的第三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还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2021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重点选题目录等名单。头顶无数光环的话剧《主角》,对于陕西人艺来说,无疑是一次更大的挑战和全新的蜕变。

秦腔大型表演剧 话剧主角首演让秦腔名伶忆秦娥走上话剧舞台(2)

话剧《主角》剧照

  从戏曲主角到人生主角

  当剧团灶房的烧火丫头易青娥被四个秦腔老艺人发现,并要收她为徒传授戏曲技艺时,易青娥在“人们”满是嘲讽与不屑的话语声中默默练习基本功。当易青娥凭借秦腔《白蛇传》《杨排风》名噪一时被省秦腔剧团调走,改名忆秦娥并作为《游西湖》的主角赴京演出归来之际,她在“人们”的欢呼与赞叹声中默默唱戏。当红透半边天的忆秦娥因为被冠以“秦腔皇后”的称谓而深陷流言蜚语时,她在“人们”的质疑与谩骂中彻底崩溃。

  在群演的一次次铺垫中,导演胡宗琪用“人们”完成了从县剧团、省剧团的小环境到社会大环境的塑造,呈现出环境、舆论对一个人的影响与改变,揭露了人性中的自私与丑陋,也将头戴“主角”光环的普通人忆秦娥在社会大背景当中的无奈、无助和身不由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小说《主角》想要展示的看似美好、光鲜、耀眼的主角背后的百味人生。

  当初恋因为误会而离去,当她被丈夫背叛,当她视若珍宝的儿子不幸离世,当她被同行恶意诽谤……当忆秦娥需要直面她所无力承受的人间真实时,她被一次次按在那把象征着她人生舞台的红椅子上,在急促、焦躁的鼓点中穿上或红或白的戏服,戴上耀眼夺目却重若千钧的头面首饰,有意或无意地逃离现实,在秦腔舞台上逃避、挣扎、幻灭、重生。

  当一个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戏痴”一次又一次被推到主角的位置上时,世人看到了她的光环与荣耀,却没看到她背后的辛酸与苦楚。当稳坐主角位置多年、已经习惯了站在舞台中央的忆秦娥被要求退位让贤时,世人看到了她的黯然退场,却没看到她内心的落寞与不舍。这便是主角,需要数倍于常人的付出、磨砺、隐忍、包容、释然、放下的主角。

  自剧目开始,巨大的柱子作为最重要的道具,不断变换位置,时而成为支撑起秦腔舞台“出将”“入相”的“顶梁柱”,时而成为无数恶意、讥讽、冷漠的藏身之处。在忆秦娥的主角人生落下帷幕之际,柱子在苍凉的秦腔声中轰然倒塌。随之倒塌的,是忆秦娥终其一生所建立起的信心、所追求的舞台、所期待的幸福,和那个被无端践踏、肆意欺凌的柔弱的忆秦娥。

  当忆秦娥在自我审视中觉醒,柱子再次挺立在舞台之上,一个以秦腔传承为己任、一个抛弃了过往的强大的忆秦娥也再次立在了舞台中央,回首凝望。作为戏曲主角,忆秦娥的舞台已然落幕;而作为自己人生的主角,忆秦娥的舞台才刚刚拉开帷幕。

秦腔大型表演剧 话剧主角首演让秦腔名伶忆秦娥走上话剧舞台(3)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与演员探讨表演技巧

  “主角”的另一种诠释

  “用话剧的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陕西人艺的文化责任和担当。”早在2019年陕西人艺取得长篇小说《主角》的话剧改编权时,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宣就立下了军令状:“全院上下将不畏困难、团结协作、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将话剧《主角》打造成陕西人艺又一部文艺精品,奉献给广大群众。”因为,原著的知名度和题材的独特性,决定了话剧《主角》创排的艰辛程度必定与其耀目程度成正比。

  为了让话剧《主角》配得上原著的精彩,陕西人艺特别邀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担任该剧的编剧,话剧《白鹿原》导演胡宗琪担纲该剧导演,一级舞美设计师那树枫为该剧舞美设计,一级舞美设计师胡华庆担任灯光设计。陕西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联袂出演,让这部通过小人物的人生际遇展现中国戏曲行业兴衰沉浮的“中国故事”,在不同艺术理念的碰撞中激发出全新的表达和呈现。

  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多次前往三原、泾阳、眉县等地采风,深切感受原著精神内核和剧中人物经历,先后6次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对剧本进行了8次修改提升。让该剧在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建立起戏剧表达的逻辑,在精彩呈现的同时,也能给看过原著的观众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在该剧创排之初,陕西人艺就组织演员研读原著,领悟原著中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社会变革和时代迁移中的众生相,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选报角色。在剧本围读阶段,导演胡宗琪带领全体演员梳理、分析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寻找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化表达方式,努力用通透鲜活的人物承载起作品希望表达的文化精神内核。

  为了能更好地塑造秦腔演员的角色,参演该剧的演员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戏曲基本功训练。踩胯、撕腿、劈叉……对于没有童子功的话剧演员来说,戏曲基本功训练无异于“上刑”。面对这样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演员们稳扎稳打,苦练基本功,在一次次的跌倒和爬起中更深刻地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苦。饰演忆秦娥的青年演员刘李优优说:“艰苦的训练更坚定了我演好这个角色的决心。希望通过这部剧能让更多人认识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了解戏曲人的艰难和他们不懈奋斗的精神。”

  2月25日,小说《主角》中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和丰富复杂的故事情节,在灯光、服装、化妆、道具、舞美等辅助下构筑起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主角”得到了另一种精神层次的诠释。

秦腔大型表演剧 话剧主角首演让秦腔名伶忆秦娥走上话剧舞台(4)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与演员探讨表演技巧

  唱响新时代文艺创新的奋进之歌

  2月20日,话剧《主角》在西安人民剧院进行了首演前的最后一次彩排,话剧《主角》研讨会也同期举行,来自全国的业界专家对该剧进行了分析点评。

  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话剧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蓝本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改编,是一种文化战略,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方向战略。在这个意义上,陕西人艺颇具远见卓识和艺术胆略。话剧《主角》忠实于原著,在保留主要情节与人物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简,将小说与话剧舞台进行了成功转换。这部作品不仅在陕西话剧创作史上要占有位置,在中国当代话剧创作史上同样会大放异彩。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表示,陕西人艺在文学中汲取选题、建立剧目,扎根、植根于这片沃土,演老百姓的事,演的是人民生活。话剧《主角》的精彩呈现,让他对该剧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戏剧陕军’了不起,他们具有将文学经典改编成戏剧经典的勇气、活力、胆识,以及对原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话剧《主角》体现了中国话剧艺术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反映现实、观照现实,具备了经典之作的潜质,是话剧民族化的新探索和新成就。其叙事方式、舞台呈现都有中国传统戏剧舞台艺术的特点,为将来更深入地走向民众、走向基层,创造了很好的艺术条件。

  用话剧重现文学经典、表现中国传统戏曲,是一件难事。也正是话剧舞台上空间、时间的限制与遗憾,成就了一个脱胎于原著却不等同于原著的艺术作品。

  文艺评论家孙豹隐表示,话剧《主角》准确而精致地展示了原著中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展示了社会变迁和时代风云里的世态百相,借助对一个主角遭遇的深度开拓和对更多人的命运的精彩描绘,唱响了一曲反映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心路历程的奋进之歌,可歌可泣、可叹可赞。该剧堪称当下话剧舞台引人注目的一台好戏。

  “话剧《主角》成功完成了一次不同媒介、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跨越,呈现出显著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认为,该剧利用背景设计和舞台调度,巧妙地实现了“戏中戏”的转换,有效地引导观众去实现话剧意图的传达,将表演和唱腔严格控制在一种叙事元素的层面;用亮明本属于幕后行为的背景切换、转场,形成了话剧的“元叙事”效果,即用排演话剧本身来告诉观众“我是怎么用话剧讲故事的”;用“偶人”替代真人的表现形式,造成将人物意象化且给观众留白的效果,这些都表现出导演和主创团队的探索精神。

  “该剧将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转嫁至舞台,成功地塑造了忆秦娥这个独特的审美形象,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很有思想张力。”戏曲评论家胡安忍说,忆秦娥的舞台生涯可以用“火红的主角,悲戚的心灵”来概括。话剧《主角》所表达的精神内容,远远超越了题材本身。(照片均由记者 杜玮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