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话剧茶馆第一幕下(老舍话剧茶馆里一段无比舒适的剧情)(1)

作者:竹映月江

说起经典话剧《茶馆》,不知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记忆。无论是老舍笔下一个个恢弘的场面,还是话剧舞台上一位位老戏骨精湛的演技,都化为时代的音符,永远在人们心中闪耀。

作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茶馆》中的剧情素来兼容文学性与纪实性。比如话剧版《茶馆》第二幕中,就出现人贩子刘麻子在茶馆中与逃兵谈生意时,被密探吴祥子与宋恩子盯上,结果发生了密探和逃兵做买卖,分了逃兵卖枪的钱,把作恶多端的刘麻子当逃兵给出卖,拉到街上砍了头的戏剧一幕。

若是单从剧情来说,这刘麻子专干拐卖妇女的买卖,可以说是作恶多端,有这个下场也是罪有应得。因此每当《茶馆》演出时,这段“黑吃黑”的剧情总让观众无比舒适,台下观众席间常常有人边看边叫好。

老舍话剧茶馆第一幕下(老舍话剧茶馆里一段无比舒适的剧情)(2)

然而,倘若仔细回味这段剧情,不难发现其实带给观众无限舒适体验的剧情里,还悄然藏着民国时代的一种特殊灾难。

01

人口贩卖

近年来,受影视剧及各类小说读本影响,许多人一谈到民国,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风花雪月的恬静岁月。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民国却只是看上去很美,影视剧中“万种风情”的民国背后,还有着许多扎心的乱象,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盛行天下的“拐卖风”。

民国时期,战乱频发,饥荒不断。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三十七年间,民国遭受水灾的县次有7408个,年均200个县次,而遭受旱灾的则有5935个县次,年均161个,此外还有1719个县次遭遇蝗灾。

老舍话剧茶馆第一幕下(老舍话剧茶馆里一段无比舒适的剧情)(3)

若是从民国的行政划分的角度来看,从1912年到1948年间,民国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域2000个左右,而各类灾害总计造成了16698个县次受灾,即平均每年都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处于灾难中,严重时全国甚至有一半的国土都笼罩在灾情的阴霾里。

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饥荒。许多吃不饱饭的百姓,不得已沦为流民,而各种不法分子也就趁虚而入,做起人口贩卖的买卖。

如此一来,就有了《茶馆》中张狂的人口贩子刘麻子,投射到现实中,便是英国人季理斐在《兴华报》中写下的悲惨一幕:“中国各埠向有拐略幼孩之恶风,而尤以上海一隅为最”。

这番惨淡景象到了1917年,则变成了《申报》中所描绘的“青年妇女及男女幼孩被害者不知凡几”。人贩子大军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不下千余人的庞大组织,并且逐步开始以流水线模式处理被拐人口。他们通常将妇女卖入东三省的风月场所,而将男孩卖往闽粤各省充当奴隶。

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地区,人口贩卖的规模更是超出人们的想象。据《秦州贩卖人口之景象》记载,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山西部分地区杀女婴成风,致使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直接导致山西省内剩余的男屌丝们婚配困难。当地不得不成立了“娶妻促进会”之类的组织帮助男子娶妻。

老舍话剧茶馆第一幕下(老舍话剧茶馆里一段无比舒适的剧情)(4)

所有单身男青年,都可以在缴纳会费后入会,此后按会员制每月付费。若干年后,则可以将积累下来的钱用来娶妻。

不过,会员制娶妻仅仅是人口买卖的冰山一角。在长安以西的地区,各县干脆直接设立“人市”,每天组织一次赶集买卖人口,还将妇女按照不同的姿色区别定价,似乎买个妇女就像买颗白菜那么随便。

同时,为了保证持续不断地“人口货源”,当时的沈阳、大连、北平、天津、潼关及开封都有人贩子设立的人口贩卖中心,一些人贩子组织还形成了严密的行业准则,并且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向着规模化发展不断前进。

就拿天津的人贩子们来说,他们不但形成了拐卖团伙,而且集团内部还分工明确。像当地的流氓、卖花婆一类的人,就是他们的外围眼线,而集团内部的骨干成员,则分为制定骗局组、看守受害者组、拐往外地销售组等等,一些大型机构甚至还有资本家投入股金,作为幕后支持组。

不得不说,这种规模化贩卖人口乱象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民国动荡的政局,为人口买卖提供了绝佳的发展环境。据史料记载,从民国五年到民国十三年,民国的战区年年扩大,平均每年达到七省,而从民国十四年到十九年间,战区则以平均每年十四个省的惊人数据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老舍话剧茶馆第一幕下(老舍话剧茶馆里一段无比舒适的剧情)(5)

无尽的烽火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大量农村地区的经济崩溃,这不仅让民国的人口贩卖问题愈演愈烈,还带来了另一个乱象——“兵匪泛滥”。

02

兵匪猖獗

看过话剧《茶馆》的观众们或许还记得,在人贩子刘麻子被“黑吃黑”事件中,一开始找刘麻子“买女人”的老林和老陈,原本是两名逃兵,可惜他们此番出师不利,“买女人”的生意没做成,还让密探敲诈走了手里的现大洋。

那么,按剧情推断,接下来这两名逃兵的生活,极有可能像剧中吴祥子说的那样“有钱藏起来,没钱当土匪”,若不是话剧到此点到为止,只怕这两人分分钟就将民国的遮羞布给掀了。

老舍话剧茶馆第一幕下(老舍话剧茶馆里一段无比舒适的剧情)(6)

不过,《茶馆》里留白的兵匪泛滥场面,在民国时代还真不少见。毗邻北京的河北地区,曾是北洋军阀混战主战场,这让茶馆里说的“今天王大帅打李大帅,明天赵大帅又打王大帅”一度成为当地的新常态。

如此乱象,用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话来说,就是“几乎全中国每一个省都处在军阀部队的铁蹄下,农民的收成被践踏得一干二净……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为了混一碗饭吃成千上万地去当兵去了”。

可惜,当上了兵并不意味着便能衣食无忧了。政府欠饷、长官克扣,对于士兵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就连著名的冯玉祥手下的部队,也曾发生过11个月不发军饷,弄得无数士兵哗变逃跑的事。

不仅如此,当时的士兵还时刻面临被军队遣散的风险。比如原直鲁残军邱子厚的部队,在被运往沧州解散时每名士兵只分到了现洋一元的遣散费,这让不少士兵因没钱生活直接由兵变匪。

由此看来,单是北京周边,就不知有多少个“老林”和“老陈”,官匪一家更是常有的事。据河北省档案记载,一些转为土匪的逃兵携带着枪支窜入各处村庄,与村正、副牌长等人勾结,明目张胆在村中结伙抢劫,弄得富商巨贾纷纷避难他处,小地主士绅则想尽方法与土匪结交,有些人家甚至与土匪结为亲家,以便保全家小。

老舍话剧茶馆第一幕下(老舍话剧茶馆里一段无比舒适的剧情)(7)

而一些无权又无势的老百姓,便只能在土匪肆虐下苦求生活。这一幕落到张各庄村民周作霖身上,就是曾向他借钱失败的前冲省议员张万祥,裹挟着一伙土匪跑到他所在的村庄鸣枪示威,杀人放火,还将他的妻子、母亲和女儿三人绑架后,他只能砸锅卖铁凑出3000大洋赎人,丝毫奈何不得这帮土匪。

谁料这伙土匪绑架上了瘾,周作霖刚刚赎回妻女,土匪们又绑架了周作霖的儿子。周作霖不得不东挪西凑,再次缴纳了600大洋赎金,才换得家人团圆。

看看这样的乱象,又哪里有什么太平?对照《茶馆》的剧情,我们或许不难知道,为何民国“大师”这么多,但老舍却是至今依然是受人敬仰的“人民艺术家”?

这是因为,比起“大师”、“精英”笔下的民国风花雪月,老舍的作品,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

参考资料:《1922年至1932年河北省匪患及其成因研究》、《从现代文学看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下的流民》、《民初沪上人口拐卖现象初探》、《民国时的拐略之风与打拐》、尹美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津门拐卖儿童现象初探》、尹美美《民国时期(1912-1937.7)津门拐卖妇女现象初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