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宗谱辈分排序(中华史氏分布概况)(1)

现在全国各地的史氏宗谱都尊西周太史史佚为始祖,西汉杜陵侯史恭为先祖,东汉溧阳侯史崇为一世祖。

据浙江师范大学史美珩教授考证,从西周至南宋,史氏在全国形成三大发散中心和四大家族。

三大发散中心为:

一、西周至西汉的陕西史氏发源地发散中心;

二、江苏溧阳史家,这是全国最大的发散中心;三、浙江宁波(四明)史家。

四大家族为:

一、(京兆)杜陵史家,即陕西的史氏发源地;二、江苏溧阳史家;

三、浙江宁波(四明)史家,始迁祖为史惟则(30世),由溧阳埭头迁移;

四、河北真定(永清)史家,这个家族是唐代从溧阳分支的。

溧阳埭头史家

溧阳埭头史家,始于东汉。是继西汉杜陵史家之后最大的一个发散中心。是史氏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长盛不衰的望族。溧阳侯史崇的后裔,自唐代开始不断地从溧阳埭头向四周迁延。其后裔不但遍布江苏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昆山、江阴、扬州、淮安、如皋、金塘、句容、高淳、溧水、松江、宜兴、丹阳等各大市县,而且奔向浙江的诸暨、绍兴、嘉兴、镇海、宁波、安吉;江西的饶州、鄱阳、九江、永新、浮梁;湖南的长沙、龙阳、沅陵、常德、衡阳、宝庆、益阳、安福、宜章、桂阳;安徽的歙县、当涂、贵池、宁国、宣州;湖北的德安、武昌;山东的乐陵;河北的真定、蓟县;河南的汲县;四川的眉山;陕西的终南;云南的大理;甘肃的武威等地,成了全国史氏的第一大宗。

溧阳埭头史家,始于东汉。是继西汉杜陵史家之后最大的一个发散中心。是史氏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长盛不衰的望族。溧阳侯史崇的后裔,自唐代开始不断地从溧阳埭头向四周迁延。其后裔不但遍布江苏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昆山、江阴、扬州、淮安、如皋、金塘、句容、高淳、溧水、松江、宜兴、丹阳等各大市县,而且奔向浙江的诸暨、绍兴、嘉兴、镇海、宁波、安吉;江西的饶州、鄱阳、九江、永新、浮梁;湖南的长沙、龙阳、沅陵、常德、衡阳、宝庆、益阳、安福、宜章、桂阳;安徽的歙县、当涂、贵池、宁国、宣州;湖北的德安、武昌;山东的乐陵;河北的真定、蓟县;河南的汲县;四川的眉山;陕西的终南;云南的大理;甘肃的武威等地,成了全国史氏的第一大宗。

溧阳史氏,在东汉王朝经历将近七代人。以史崇为始祖一世,世世继承侯爵,直到三国时才取消侯爵继承权。具体情况是:

二世史颢,以孝著称;

三世史茅,官至尚书、侍中、镇西将军;

四世史洽,官至河内太守、司隶校尉;

五世史泽,官至左中郎将、上郡太守御史大夫;

六世史铉,嗣溧阳侯后改封兰山侯,官至冀州刺史;

七世史藻,天下三分,改朝换代,子孙为溧阳人。

溧阳在三国时属吴。

8世史嵩,官至平越中郎将、苍梧郁林(广西)二郡太守,封抚陵侯;

8世史懿,官至司空府咨议参军、征南将军、九真(今越南)陇西二郡太守。

在晋代,史氏由于出身贵族、门弟显赫,几乎代代当官封爵:

8世史隐,官至尚书侍御史本国大中正;

9世史光,官至中书侍郎;

9世史爽,官至五兵尚书、本国大中正,封零陵郡公(湖南);

9世史绍,官至镇西府参军、武阳将军、司徒府长史,封武阳侯;

9世史楚,官至宁朔将军、建安太守、盐官都尉,封安吉伯;

10世史雅,官至散骑常侍、中书令、陈留太守;

10世史韶,官至交州(今越南)属国都尉、豫章(南昌)太守、盐官都尉,封阳羡侯(今宜兴溧阳之地);

10世史琬,官至散骑常侍轻车将军,封宜春县男(江西),进都亭侯(松江);

11世史辉,官至积射将军、巴郡太守(重庆);

11世史晃,官至轻车将军、南蛮校尉、长沙太守;

11世史谅,官至散骑常侍、强弩将军、北海郡(山东)内史、本国大中正,封常安侯;

12世史畴,官至豫章太守;

12世史渊,官至尚书左民郎、江阴郡太守,封秭阳县开国侯;

12世史陵,官至积射将军左中郎将、御史中丞、豫章太守;

13世史宪,官至尚书左民郎、建安太守,封山阴侯(浙江);

13世史潢,官至中郎将苍梧太守;13世史援,官至宁朔将军中郎将。曾重立祖侯庙碑。

南北朝时

14世史环,官至乐乡县令、都水卫尉、新安太守(广东);

15世史处安,官至晋安太守(福建);15世史纂,官至散骑常侍兖州刺史,封建昌县(江西)开国侯;

16世史佐,官至司农卿。

隋朝时

17世史万岁(隋书说他是京兆杜陵人,父史静,沧州刺史;溧阳史氏宗谱说他是溧阳人,父史佐),官至左领军行营总管,因建功拜上大将军;

17世史育,官至左监门侍中卫将军。隋末天下大乱,溧阳史家不少人为避乱逃到福建浙江。

唐朝时

18世史仲谟,官至越王府东阁祭洒、朝散大夫常州刺史;

19世史玄道,官至宏文馆学士、中散大夫太子洗马、江州刺史;

19史嶷,官至宣议郎太子詹事;

20世史大熹,官至朝散大夫、新州司马上柱国;

20世史璨,官至朝散大夫、上骑都尉国子博士;

21世史处权,官至润州江宁县尉;

21世史处寿,官至汝州新城县令;

21世史择言,官至饶州弋阳县令;

21世史净滋,官至朝议大夫轻车将军、驸马都尉,为溧阳县开国侯;

21世史务滋,官至通议大夫轻车都尉、司宾卿左纳言、宰相。武则天时,因惧来俊臣威势,自杀身亡。史务滋自杀后,其子史惟肖迁陕西终南,史处权子史子珉迁越州诸暨, 史处寿子史子华迁浙江定海,史择言迁河北真定。

23世史有则,官至临安县令;

26世史谦恕,官至梁州刺史;

27世史寔,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五代时

29世史万寿,官至安南将军、蔡州刺史。

宋朝的建立,使溧阳史氏进入了新时期,史氏后裔不断地向外迁徙。

30世史彦虬,官至将仕郎守太子正。是埭头史氏中声望最高的族长。回乡后修茸宗谱,增设庙像。从他的两个儿子开始,史氏分为大小两宗。长子史廷祚为埭头大宗祖,次子史廷允为夏庄小宗祖。

根据唐代会昌碑所记载,从溧阳埭头往外迁徙已有15支,浙江史氏宗谱说宣州、饶州、歙州、眉州、河南、真定、四明8支也都是自溧阳埭头分徙出去的。而《庆传录》则说自22世以下由溧阳埭头分徙的已达40多支。

四明(宁波)史家

浙江史氏主要来自江苏溧阳。

一是唐代史子珉(22世)自埭头迁诸暨花山;

二是史子华(22世)自埭头迁明州定海;

三是五代时史怀则(30世)、史惟则(30世)自陕西终南迁嘉兴,史怀则居嘉兴史家村,史惟则居慈溪,不久迁鄞县;

四是宋代史三友自埭头迁萧山。另有史峰之自溧阳迁鄞县东吴,史世民(46世)明代自埭头迁长兴。

四明(宁波)史家的始祖是史惟则。史惟则生二子,有一子史成,生子名史简,家贫少亡,留下“遗腹子”史诏。四明史家的发展,可以说是从这个“遗腹子”起步的。史诏有一子史才宋朝时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这是宁波史家第一个进士。

史诏有孙子辈13人,其中史浩与史澄二人进士,史浩在南宋孝宗时官至宰相;

史诏有曾孙辈41人,其中史弥远在南宋宁宗、理宗两朝当宰相26年,达到权力的顶峰;

史诏有玄孙辈81人,其中史嵩之在南宋理宗时又位居宰相。这就是著名的“一门三宰相,四代两封王”,人称“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七十二进士”的显赫鼎盛的南宋宁波史家。

宁波史家的后裔不但遍布浙江的余姚、绍兴、象山、萧山、慈溪、湖州、嵊州、长兴、安吉、杭州、温州、新昌、东阳、镇海、定海等广大地区,而且迁往江西的鄱阳、万年、赣州、余干;江苏的扬州、苏州、吴江、崇明、宜兴、南京、上海;安徽的六安;山东的乐陵、沂州;河南的南阳、开封、马头、潢川;河北的昌黎、玉田;北京的大兴、宛平;山西的临晋(今临猗);陕西的榆林;甘肃的凉州;湖北的均州、蕲县、武昌;湖南的湘潭、湘阴、岳州、浏阳、永顺、慈利、蓝山、新田、醴陵、桂阳、永兴、郴州;福建的晋江、蒲田、福州;广东的潮州、广州、新宁;广西的舵陵以及辽宁等全国各地。

南宋的灭亡,宁波史家在政治上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其子孙的社会地位,从上层一下子掉到底层。直至元代中期又开始复苏。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共出了5个进士,多个举人。

河北真定史家

河北真定史家的始祖,据山西清道光年间的“史氏老威坟碑记”,是溧阳侯22世史拱,官至国子祭酒。唐代自溧阳埭头迁河北永清县蕉岱乡。至34世史伦时开始发迹。史伦之孙史秉直有三子:天倪、天安、天泽及侄天英、天祥。史天泽在元军中建功显赫,前后征战达50年,为元人统一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元代以史天泽为代表的真定史家,是史氏历史上继南宋四明(宁波)史家之后,又一支以家族团队形成出现的政治上显赫鼎盛的大家族,一个以突出战功为特征的家族集团。

俗话说:“南方出相,北方出将”。史氏宁波与真定这两个家族就是这句俗话的真实写照。宁波是“一门三相”,影响着整个南宋的朝政;而真定却是“一门十二将”,为元代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家族从1213年史天倪被任命为万户开始,至1262年史天泽主动要求交出兵权的50年里,祖孙四代人中领军万户以上的将军就有12人。在元朝,真定史家“居高爵,食厚禄,显耀于家谱者40人”。其中三品以上高官24人。史天泽出将入相50年,作为一个由蒙族人执政而非皇家的汉族大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综上所述,以西周史佚至东周史角、西汉史恭、东汉史崇这条线索发展的史氏为主干,以(京兆)杜陵史家、江苏溧阳史家、浙江宁波史家、河北真定(永清)史家等四大家族为全国史氏突出的望族,以衍生的四川眉山、陕西的榆林、甘肃的建康(凉州)、宁夏的灵武、山西的雁门、北京的宛平大兴、山东的乐陵莱阳、河南的洛阳开封、安徽的桐城、江西的鄱阳、湖南的龙阳(汉寿)长沙、福建的晋江、广东的番愚(广州)潮州、广西的陀陵、云南的大理、贵州的新添卫、河北的蓟州、浙江的嘉兴余姚绍兴、江苏的扬州宜兴常州等各地的史家为重要望族,基本上可以勾画出三千年来史氏在全国的分布概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