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一篇读者投稿。

一提到法国,我相信有90%的军迷首先都会想到他们三色旗那中间的那一块白色和举起双手的法式军礼。当然,剩下有9%的军迷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没兴趣的,而还有1%是拿破仑的忠实粉丝。

二战英国背刺法国(一战勇猛无比的法国)(1)

虽然说现在的乳法段子层出不穷且越来越夸张,但凡了解一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人都知道,一战的法国可不是这样的。根据统计,一战期间法国伤亡人数高达150万,但是他们打出了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这样举世闻名的残酷战役,丢失本土面积仅有7%,猛烈打击了德意志帝国的进攻步伐。但相比二战期间的伤亡4.6万,丢失本土面积100%,39天后就迅速投降了。一战和二战,法国的表现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究竟是什么让一战勇猛无比的法国在二战却毫无抵抗之力?这要先从一战前夕那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说起。

二战英国背刺法国(一战勇猛无比的法国)(2)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1891年成为德国参谋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Alfred von Schriffin)制定了这一计划。虽然他没有亲自参战,但他的计划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在那场战争中,德国人击败了法国军队,并迅速占领了巴黎。之后,法国人割让了边境重镇阿尔萨斯和洛林,作为赔偿。但在那之后,法国对德国建立了强大的防御工事,这使得德国军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迅速击败法国。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将陷入沙皇俄国和法国的双面进攻。

因此,上任后,施里芬开始不眠不休地研究解决方案。他发现不可能很快打败沙皇俄国。俄罗斯过度的战略纵深给了他们太多的回旋余地。落后的运输系统会减慢德国军队的速度。孤军深入的德国军队,会像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军队一样,将因为漫长的战线、寒冷的冬天和缺乏补给而惨败。然而,由于沙皇俄国落后的战争动员系统和运输系统,一旦战争开始,俄军将需要6至8周时间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

施里芬大胆地认为,德国军队应该利用这六到八周的时间迅速占领法国,并重返俄罗斯。在他的计划中,他将89个德国师分为两部分。在西线面对法国的阵地上,部署了79个师进攻法国,而在东线面对俄罗斯的阵地上,部署了10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牵制俄罗斯。西线分为左翼和右翼。右翼部队有68个师,左翼部队有11个师,比例为1:8。其中一支左翼力量分布在凡尔登的中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离巴黎只有135英里),也是法国防御系统对抗德国的重点。其余的部署在240公里长的法德边境。西线右翼是德国的主力军,也是德国战争胜利的关键。

二战英国背刺法国(一战勇猛无比的法国)(3)

根据计划,战争爆发后,东线的德国军队将与奥匈帝国军队合作,以遏制俄罗斯和东普鲁士边境的俄罗斯军队。同时,由于法国在法德边境修建了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聚集在西线的右翼将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旋转,穿过中立国比利时,从比利时和法国之间的边境进入法国,穿过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海岸,从北、西、南包围巴黎,然后向东,从法国军队后面包围其主力。而西线左翼的任务是引诱敌人,抵抗法国军队主力的进攻。

1891年,施里芬提出了第一号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施里芬采用了情节排练的方式,推断了未来欧洲战争的基本过程,并提出了施里芬计划的总体部署。后来,在1892年和1894年,施里芬提出了第二和第三份备忘录,这是施里芬计划的原型。此后,施里芬在任期内进行了多次演习、沙盘推演和讨论,并多次修改备忘录。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份备忘录,并于1906年将其移交给他的继任者小毛奇。到目前为止,完整的施里芬计划已经形成。

8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小毛奇由于种种原因修改了施里芬计划在兵力分配方面的设置。他没有加强重要的右翼,反而将右翼力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并在左翼增加了八个师,而这是致命的。

原本是主要突击力量的右翼力量被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规模使用了战壕和机枪,使本应进行迅速穿插的德国步兵难以前进。施里芬的计划是从右翼迅速入侵法国,然后迅速转向从大角度包围巴黎。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右翼军队在马恩河被死死挡住。因此,德军击败法国的计划很快就彻底失败了。此后,德军不得不与俄国以及英法联军两线作战,这也是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战英国背刺法国(一战勇猛无比的法国)(4)

一战中的法军

法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勇作战,但伤亡惨重,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是难以理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战胜国怎么能在39天内如此迅速地被一个战败国打败?归根结底,原因在于军事理论的差异和政治因素。

法国和德国都总结了战后的经验。法国通过防御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法国人认为防御在战争中是至高无上的。只要加强防御,就能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赢得战争。因此,法国进一步加强了德法边境的防线,修建了一条坚固而设计精良的马其诺防线。而德国在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后发现,他们的问题是不能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他们迫切需要一支高机动性、高防护性和强大火力的军队来快速攻击和穿插。因此,德国陆军将重点放在了新兴的新型武器——坦克上。

坦克是英国人发明的,最早出现在索姆河战役中。这辆装有钢板、机枪和大炮的拖拉机首次出现时吓坏了德国军队。但早期的坦克速度慢,装甲薄弱,性能差。

二战英国背刺法国(一战勇猛无比的法国)(5)

FT-17坦克

因此,法国对坦克进行了里程碑式的改进,研发了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高度代表性的雷诺FT-17坦克,这是世界上第一辆360度旋转炮塔的坦克。然而,由于法国强调防御,这些优秀的坦克只能在防御战中为步兵提供掩护,根本无法使用机动性。因此,法国生产的坦克几乎都只注重防御和火力。

二战英国背刺法国(一战勇猛无比的法国)(6)

一号坦克

但德国人的想法不同。他们认为用坦克来防御是一种浪费,这种武器必须用来攻击。所以德国开始关注坦克。希特勒上台后,对坦克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德国逐步发展了基于机动性的一号、二号和三号坦克。它为二战中著名的闪电战奠定了基础。

二战英国背刺法国(一战勇猛无比的法国)(7)

索玛S35坦克

实际上,法国也做过这样的尝试。他们研发了当时最好的坦克——索玛S35。然而,由于军事防御理论,这些坦克没有得到适当地使用。然而,当时支持使用坦克的戴高乐将军却被排挤。他的军事著作《机械化战争》在法国一文不值,只卖了几个法郎。德国闪电战(German Blitz)的创始人古德里安将军(General goodrian)在派人去买了这本书后感叹道:“我们用几法郎赢得了战争。”

因此,在德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占领波兰后,法国将全部精力集中在马其诺防线和比利时的防御上。然而,德军利用坦克的高机动性绕过马其诺防线,在10天内从阿登山区直插英吉利海峡,直接切断了庞大的法国军队和英国远征军主力的后路。完成这一壮举的德国将军古德里安也被称为“疯子”。39天后,法国宣布投降。

二战英国背刺法国(一战勇猛无比的法国)(8)

德军进入巴黎

法国的迅速投降,军事理论的差异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政治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美国对法国的背刺也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之一。一战期间法国英勇奋战,拼光了几乎整整一代的年轻人。战争消耗了法国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至于在一战之后法国就处在了一个极为虚弱的状态。但是政治有时候就是只考虑利益的。一战,德国是战败国,给战胜国提供了大量的赔偿。而英国、美国等国家因为不希望法国在欧洲一家独大,对自己形成威胁,就开始帮助战败的德国而不是身为盟友的法国,于是很快德国就恢复了。这是对法国的背刺,而法国却将这些盟友的背叛和贪图利益的行为都看在眼里,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法国就并不认为再拼光一代年轻人换来只是背叛的结果是有意义的了。巴黎被占领时,法国还有很多国土没有被占领,政府完全可以迁都继续抵抗,然而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这是因为背叛,他们无心再战。

本文作者:盖文中尉,“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