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永丰街道花园浜社区工作人员梁易和胡吉接过“爱心接力棒”,成为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平台第2258586和第2260453位志愿者,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躯体架起通往医学科学殿堂或是拯救他人生命的桥梁,让生命在奉献中得以延续。

向公益活动的志愿者致敬(生命接力救在身边)(1)

“成为志愿者并不是一种冲动行为。”梁易告诉记者,多年前,社区里有一位70多岁的阿姨报名成为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在一些人看来,这种行为有些“超前”,可在梁易的心里,却埋下了一颗爱的种子。“疫情暴发后,我又看到因病痛逝世的人捐献‘自己’供医学界研究的新闻,突然意识到,平凡人也可以成为他人生命的曙光,渺小的个体也可以书写大爱精神。”梁易说,“正巧,3月4日微信群里有居民晒出了一张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实体卡,出于好奇,我扫描了卡上的二维码,关注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才知道可以通过这样方便快捷的方式报名登记,心里的种子便萌芽了。”

向公益活动的志愿者致敬(生命接力救在身边)(2)

让梁易颇感意外的是家人的态度。“父亲和我都是共产党员,知道我的决定后,他不仅非常支持,还让我帮着登记,并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定要传承和弘扬。”胡吉笑着补充道,“其实,这就是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最近不怎么熬夜,更加珍惜自己的器官了。”

向公益活动的志愿者致敬(生命接力救在身边)(3)

向公益活动的志愿者致敬(生命接力救在身边)(4)

在梁易完成完成登记的后一天,同事胡吉也加入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队伍。登记时,志愿者们要面临四项“捐献意愿”选择,分别是器官、眼角膜、组织、遗体,胡吉点亮了全部选项。“延续生命有两种途径,一是捐献器官,给别人的生命带去希望,但如果我的器官达不到捐赠标准,那么我也愿意选择第二种——做医学生们的‘大体老师’。”胡吉表示,他想成为志愿者的目的不在于登记后的生活习惯或人生轨迹发生何种变化,而在于当自己的生命走向终点时,别人的人生或是我国的医学事业有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转折。

向公益活动的志愿者致敬(生命接力救在身边)(5)

据了解,我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于2010年,经历了向法治化、体系化、规范化迈进的重要转折,成功从试点推至全国。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人体器官捐献的队伍,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312余万人,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3万余例、捐献器官9万余个。“有爱的世界不会残缺,希望大家打破对人体器官捐献的偏见,这不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是一件正确的事。”胡吉说。

■文 金晨旭 ■受访者供图

■栏目责编 杨露

■栏目主编 代启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