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嘣咯嘣”支边包

■陈柏清

20世纪60年代,父亲响应“三线建设”号召,带着母亲回到了贫穷的故乡。那时,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填饱肚子都困难,更不用说美食了。为了不让家人挨饿,母亲用她独到的智慧,创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美食”,比如“咯嘣包”。

“咯嘣包”是什么呢?得先从它的来源说起。父亲从部队回到家乡的时候,给村民带了很多蔬菜种子、树苗。其中有棵花椒树,村民认为养不活,没人要,父亲便拿回家,栽在临时分给我们住的院子里。这棵花椒树长得很好,两三年后,每年都可以收获大量花椒,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花椒籽。在那样的年月,粮食不多,花椒作为一种调料,用途并不大。于是,秋天收获的一簸箕、一簸箕黑珠子一样的花椒籽便放置在仓房里,不知作何用。

一天,母亲围着花椒籽转了几圈,心中突然来了灵感。她跑到园子里寻了一棵大白菜,洗净剁碎,又舀来一瓢花椒籽,在锅里炒了一下,撒在剁碎的白菜里,加了点油盐拌匀。随后,她用事先和好的玉米面,将拌了花椒籽的白菜馅包成包子,在大蒸屉里摆好,上锅蒸。20分钟后,母亲揭开锅盖,一锅金黄的“笑脸”出现在眼前。我们看着馋,可母亲拍了拍我们伸出的小手,笑着说:“我先尝尝,别药了你们几个小馋猫。”我们只好忍着口水看母亲一边吹热气,一边郑重地咬了一口,嚼着嚼着,就听“咯嘣”一声,嚼着嚼着,又听“咯嘣”一声。我们看着急,可母亲哄我们先出去玩,等到了饭点再回来。

那天,我们的心思都在那一锅热气腾腾、溢着香味的包子里,哪里玩得下去。转了一圈跑回来,母亲再也拗不过我们,只好拿给我们吃。我们咬一口,一个珠粒样的东西碰到牙齿,轻轻一磕,“咯嘣”一声,一股油在颊间散开,很清香。一口一口,“咯嘣咯嘣”。我们好奇地看包子里的馅,才发现了秘密。我们吃得更起劲,“咯嘣咯嘣”一连吃了好几个,直到肚子撑得装不下。

一起支边的邱叔恰巧来串门,母亲请他品尝。他赞不绝口,母亲便送了他几个。不一会儿,左邻右舍的叔叔婶子都听说了“咯嘣包”,纷纷前来品尝。母亲索性又蒸了一锅。那天,家里非常热闹,一起支边的叔叔阿姨,在院子里或席地而坐,或站立,吃着母亲的“咯嘣包”,开心地交谈着。这令我想起以前在部队大院每到周末的聚餐。大家都说“咯嘣包”好吃,还亲切地为它起了个新名字——“支边包”。后来,每到秋天,母亲都精心晒好花椒籽分给各家。大家还把支边包进行了再创造,这个加点粉条,那个加点萝卜,拿到我家一起品尝。记忆里,那“咯嘣咯嘣”的声音,总是充满了欢欣。

那年春节回老家,二婶给我做了支边包。我坐在老屋的花椒树下,听她讲我父母当年支边的故事。当第一粒花椒籽在我的齿间“咯嘣”一声的时候,久已埋藏在我眼中的泪水震落了——我和父亲以及他的战友们聚在院子里吃着母亲做的支边包的情景,就像是昨天。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2年2月27日“生活周刊”版)

童年记忆里的味道蜂蜜脆底小面包(记忆里那难忘的)(1)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播音:郝澄波

编辑:杜昱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