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逝最朴素的北大教授(24岁北大出身的他)(1)


内容来源:写作从底层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笔记侠特邀前南方周末年度致敬记者陈鸣,将近20年的写作经验总结,从心法-技巧-工具三个维度分析写作,并针对写作中真实困难场景给出解决方案。

陈鸣:曾经是《南方周末》资深记者,2009年南方报业集团十大杰出记者。2014年被《城市画报》评为“85后传媒精英”称号。2015年担任峰瑞资本投后合伙人。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思考:

2020年有点难熬,无论你来自哪个行业。

所有人都能考95分以上,对考99分的不公平。

只有大部分人60-80分,少部分人80-90分,甚至有一些不及格,优秀的人,才能在差距中“突围”。

猪如果都能飞上天,鹰是无法体现优势的。

2019年,是猪纷纷落地的一年,这也同时预示着,2020年,是鹰突围的一年。

在没有资金、没有资源、没有人脉的情况下,成为那只鹰的人,一定是懂得通过传播充分放大个人价值,打造个人品牌的人。

再小的个体,也应该有自己的品牌。写作,是提升职场影响力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没有之一。

一、写作能给你带来什么?

写作从底层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但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写作,认为只有靠写作为生的人,才需要认真打磨这项技能。

其实,人人都需要写作,写作能力是你的“基础技能”,甚至“核心技能”。

陈鸣,就是一个靠写作吃饭,通过放大商业价值、获得影响力的媒体人。

过去传统媒体还很兴盛的时候,新手都会经历3-5年的学徒期,每天都在练习写作。老编辑们会分享各种技法,严格要求。

大家熟知的咪蒙、王左中右、六神磊磊也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训练多年。

黎贝卡是原《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

六神磊磊是原新华社重庆分社资深时政记者。

一条徐沪生是原《外滩画报》总编辑。

咪蒙是原《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首席编辑。

陈鸣以前在《南方周末》通宵写稿子,编辑早上醒来,打开邮箱,会看到里面整整齐齐躺着12封邮件,这是他一晚上改的12个不同版本。

正是因为这样严苛的训练,锻炼出了陈鸣专业且高效的写作能力。他的人生仿佛开了挂一样,别人用10年获得的成绩,他可能只需要2年。

24岁,他是调查记者,出道两年,就凭一篇《碘盐致病疑云》,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推动国家碘盐政策调整,影响数亿人的健康。

26岁,他关注小人物的故事,写了一篇《父亲的家谱》,被收录进高考语文题。

27岁,他报道《差生韩寒》,因为流量过大,导致南方周末的服务器数次崩溃。

28岁,他创办公众号「咋整」,用戏谑的方式解读正经新闻,被纽约时报引用报道。

30岁,他应邀加入VC机构「峰瑞资本」,从0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打法,重新定义了VC建立品牌的方法和什么是好的标准。

2009年,从北大刚毕业两年的陈鸣,想写一篇深度调查报道,讲甲状腺肿高发和食盐加碘的关联性。

已逝最朴素的北大教授(24岁北大出身的他)(2)

▲陈鸣在南方周末编辑部

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不论是甲状腺疾病还是加碘盐,这都是十分陌生的话题。时间紧迫,如何才能高效收集素材?

“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找素材有三个方法:找索引、找线人、找先例。”

① 找索引

索引在这里指有很多人参与的评价体系。比如说豆瓣、知乎,网友通过他们的判断帮你选出了适合的答案。

还有更多有价值的索引,比如说期刊论文库。

为了写《碘盐致病疑云》这篇稿子,最初的一段时间,陈鸣几乎天天泡在北大图书馆。

因为北大图书馆里有几乎世界上所有期刊论文库的使用权限,他把所有研究碘盐摄入量和甲状腺肿关系的论文都找了出来。

已逝最朴素的北大教授(24岁北大出身的他)(3)

▲北大图书馆期刊论文库

这些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非常清晰地告诉陈鸣,哪些论文是权威的,最受学界普遍认可的。这样一来,陈鸣虽然不是专家,但永远有一个索引,让他看到专家在聊什么。

当然,每个细分领域里面,可能都有一些更加专业的、不为人知的索引工具。

② 找线人

高晓松说过一句话:“什么叫大数据?我做音乐这么多年,我就是大数据,你问我音乐的事情,我门儿清。”他这句话就非常清楚地指出了线人的作用。

“线人”在这里指的是那些在某个领域里面呆了很久的人。你作为外人,如果想迅速获取一个陌生领域的素材,最重要的就是找对这个引路人。

“2009年,我写《碘盐》那篇报道的时候,线人们也给了我巨大的帮助。”

在学术上,陈鸣找到的线人是原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在内的6名专家,他们研究这个话题已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

在医院,陈鸣找到了沿海各省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他们在手术台上给成千上万的病人操过刀,他还找到了肿瘤病人作为线人。

虽然陈鸣自己不是专家,但这么多的线人的信息,帮他完成了一个高度复杂话题的素材收集。

③ 找先例

找先例,就是把以前别人写过的相关文章找出来,选出里面最有代表性的3-5篇,总结提炼他们的观点,直接把他们的观点进行对比。

找先例的方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素材变成你的素材,但是千万不能直接抄袭。这篇文章有没有额外增加的价值?它取决于你的对比角度,对读者到底有没有启发。

当然,除了找素材,在这篇《碘盐致病疑云》中,陈鸣运用了很多其他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他通过做学术的方式,完成了这篇文章,促使国务院卫生部宣布下调食盐加碘浓度,要求市面上必须提供非加碘盐,这篇文章最后获得了当年的南方报业年度致敬。

已逝最朴素的北大教授(24岁北大出身的他)(4)

一个不到24岁年轻人,刚毕业两年就获得了中国新闻行业的最高权威致敬。

这个致敬,让陈鸣在这一行里获得了极大的鼓励。

“虽然这篇在写作上不算成熟的作品,从结果看却是让我最满意的。它造福了几亿人,加上时间维度,它的影响还会一代一代延续。”

对于这个阶段的陈鸣,写作是一种对抗时代的武器,针砭时弊,是好奇心的一把枪,用枪杆子挑起了很多被社会忽略的一面。

他试图用写作,去改变一些社会的现实。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外部原因,熄灭了这把火。他转头去做商业,想要用经济的形式,曲线实现自己的理想。

虽然环境变了,但作为传统媒体出身的专业写作人,写作的思维已经根植在陈鸣的心里。无论是在《南方周末》还是去做商业,那套写作的逻辑,可以在任何一个职业阶段发挥作用。

二、写作是人生升级打怪的强有力武器

从能力的多维度竞争来看,越是不靠写作为生的人,越需要给自己增加一份写作能力。不信你组合一下看看:

一个厉害的程序员+会写作

一个销售达人+会写作

一个优秀设计师+会写作

一个产品运营+会写作

一个创业者+会写作

一个投资经理+会写作

……

每一个相加,都是很有想象力的,这就是写作的魅力,它可以为所有岗位赋能。好的写作者,甚至更容易成为管理者。

管理是调动资源、实现目标的过程;写作也是如此,只不过千军万马发生在纸上,但本质相通。

管理者要考虑实现目标的不同路径,并且比较优劣;写作者知道有许多种方式能表达同一件事,但效果千差万别。

管理者要在琐碎的日常细节中反复盯紧目标,避免道路偏移;写作者需要谨记主题的重要性,并且切中肯綮。

管理者要计划有步骤地调用资源;写作者需要有层次有章法地使用字词。

从南方周末出来之后,陈鸣去了《博客天下》,在那里他开始带团队,想的是怎么去排兵布阵,怎么把自己的写作方法教给团队,怎么给其他人赋能。

已逝最朴素的北大教授(24岁北大出身的他)(5)

陈鸣和他的团队把《博客天下》下面一个叫做「how to」的栏目,移植到微信里,取名叫咋整。

每天下班,别人都走了,陈鸣则待在办公室里做推送。当时管事的执行主编就坐在陈鸣旁边,也在写他自己的公众号。

这个主编就是张伟,他当时写的公众号,叫做「世相」。现在是百万级微信大号新世相,发起过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凌晨四点的北京等现象级活动。

而陈鸣的“咋整”没有那么文艺,他用戏谑的方式,解读每一条时事新闻。这种新奇搞怪的方式,甚至“惊动”了美国媒体。

2014年骆家辉离任驻华大使,陈鸣的团队做了一篇《别了,骆家辉》,用微信对话的形式,恶搞了一篇奥巴马和骆家辉的对话。这篇文章7天内的传播量是100多万,转发10万次。

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骆家辉离任时,还专门提到了这篇文章,视之为中国网民情绪的一种声音。

已逝最朴素的北大教授(24岁北大出身的他)(6)

陈鸣从未改变他的初衷,他其实在用一种好玩娱乐的方式,传达了自己曾经作为专业媒体人的价值诉求。

因为内容新奇,“咋整”也从陈鸣下班后的“瞎鼓捣”,变成了公司的正式的内部创业项目,这也是陈鸣的第一次创业尝试。

不同于别的同行,陈鸣从纸媒切换到新媒体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痛苦,反而是一种他乐在其中的尝试。他不仅是专注笔下的写作,还用更加产品化的方式做内容。

写作思维也是他适应时代的思维,对象变了,内容也会跟着变了。

已逝最朴素的北大教授(24岁北大出身的他)(7)

▲2014年的咋整团队

不变的是,我们还会一直阅读和写作,因为我们永远需要沟通和表达。

你以为,写作需要一杯咖啡一张书桌,一下午苦思冥想找灵感,一定要想到新鲜的观点才动笔。

所以常常对着电脑一坐就是一小时,过于追求词藻和文笔,对遣词造句吹毛求疵,每次点开空白文档,脑子就乱成一团。

但其实,写作不等于文学,写作不是文山辞海,不是天雨曼陀罗,不是引经据典,也不是铺天盖地的排比句。

三、“一语中的、一语入心”的写作方法论

王小波说过,你只要没事干,你又看过几本书,然后身边又有纸,又有笔,你总会去写的。说的就是写作的日常化与本能化。

写作不必要过于追求辞藻和文笔,那样反而会被束缚住。优秀的写作,只要达到两个标准:一语中的和一语入心。

一语中的是指一个人使用文字的准确性。

一语入心是你充分考虑读者,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去。

想做到一语中的和一语入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刻意练习。

1.用论断建立文章结构

什么是论断?

论断是议论 判断,它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结论,一个十分明确的信号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句话就是一个论断,非常明确,而且不含糊。它是整篇歌词的脊梁骨。

每做出一个论断,我们都要加以证明,才能让自己的论断令人信服,否则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写论断的时候,最好给每个论断3个支点,支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 事实

包括具体的事例、概括性的事实、统计数据、亲身经历等。

拿陈鸣写的《差生韩寒》为例。

已逝最朴素的北大教授(24岁北大出身的他)(8)

▲2012年发表的《差生韩寒》

2012年,韩寒被网友质疑作品是找人代笔。“打假斗士”迅速加入这场“口水战”,接连向韩寒开火。

为了祛魅,也为了弄清楚真实的韩寒到底是草包还是天才。陈鸣选择跑去韩寒的高中,采访了50多个韩寒的同学、老师、好友。试图从“成名前的视角”,看韩寒到底如何一路走来,用事实应对这场战役。

通过这些实际的调查的访问,陈鸣证实韩寒从高中开始,就是同龄人中的写作佼佼者,天分和能力都是真实存在的。

② 道理

指的是那些经过实践或者已经被实践证明检验过的观点。

举个例子,你的朋友给出一个论断“想得到幸福美满的婚姻,首先要谈钱”。

他可以引用三个权威的观点或论证,证明钱是爱情和婚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比如下面三句话:

“婚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金钱是婚姻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是不稳定的。”

“作家三毛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没有那么理想,爱情的力量也没有伟大到可以对抗物质的匮乏。”

2.视角切换,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每个读者,每个沟通者都期待跟一个视野宽广的智者一起进行思考和观察,而不是跟随一个狭隘的人绕圈圈。

老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通过多个视角的切换,能够给你的文章带来更多变化,给读者带来更多阅读的惊喜。

以“30岁以后女人最好的年华才刚刚开始”这句话为例。

如何引入宏观视角,你试着读一下下面这段话:

心理学家统计的数据表明,16岁到30岁是女性抑郁症高发期,甚至高于通常人们认为心理状态很差的更年期。

而在32岁之后,抑郁症发病概率开始逐步下降,中国的数据整体偏高,但变化曲线和全球几乎一模一样。

已逝最朴素的北大教授(24岁北大出身的他)(9)

你也可以从微观角度去描述,比如说这个人的爱人、母亲、朋友,亲近的同事。

她到了一个母亲的年纪,看着身边熟睡的婴儿,她第一次体会到了一种无条件付出的爱。

第一次明白“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说的是什么意思。

她的父亲说,坐上轿子出嫁的时候,她还是个女孩,只有到了这一刻她才成为母亲。

在大家庭里面,妯娌看她的眼光开始变得复杂,因为‘女主人’的光环形成了。收获尊重的同时,她也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这些感受都像生命里的花一层层绽放,像在杯子里翻腾的茶叶,舒展成了一片叶子,回到当初刚刚采摘下来的样子。

所以,如果你聊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件和现象,你要有意识地切换几次到宏观视角,让读者能够看到全景。如果你聊一个宏观现象,要不时地切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能够让你的描述更具体。

3.用白描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

在写文章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是,与主题相关的情境是什么?在这个情境下痛点是什么?

然后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描述用户身处的这个环境,突出它的痛点,让读者自己看到、嗅到、听到、摸到,代入那个场景,进而大汗淋漓。

《高效演讲》一书的开头并没有去强调演讲有多重要,而是用了白描的手法,让你感受当你迈上演讲台之前,你的紧张状态:

你在黑暗中静静等待,马上就要上台发表演讲了。

你双手冒汗,来回踱步,不时翻看手中的小卡片。你已经把这些小卡片排好了顺序,但是上楼梯的时候,卡片‘哗’的一下掉在了地上,等捡起来,顺序全乱了。放第一张幻灯片的时候应该说些什么呢?你也不记得了。

昨天晚上你已经熬了很久,花了很长时间准备。

你的领带和衣服搭吗?领结是不是整齐?你又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早上看起来还很精致得体的西装,怎么现在越来越觉得皱巴巴的,穿在身上也太紧了。

已逝最朴素的北大教授(24岁北大出身的他)(10)

在这173个字里面,作者没有用任何形容词来描绘“紧张”的感受,没有说我好紧张、特别紧张、紧张得要死,却一样看得你大汗淋漓。

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首先,你要获得系统的学习方法;其次,你要获得足够多的刻意练习。

系统的方法论 实战训练才能帮你真正的打牢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