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举(jǔ) 棋(qí) 不(bù) 定(dìnɡ),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关于成语的小故事及答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关于成语的小故事及答案(成语举棋不定的知识)

关于成语的小故事及答案

成语: 举(jǔ) 棋(qí) 不(bù) 定(dìnɡ)

释义: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知识内容:

卫献公,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五任国君。因为在同大臣吃饭时听了一首歌而被卫国大臣孙林父,宁惠子等人赶出卫国。所听歌曲是当时的流行乐曲《诗经·巧言》,《诗经·巧言》是一个受到谗言伤害抑郁不得志的官吏为讽刺统治者听信谗言而导致国家混乱而创作的。

有一天,卫献公约请孙林父和宁惠子等人一起吃饭,众大臣都穿上朝服在朝廷上等待卫献公。可是众人一直等到日上三杆了,卫献公却始终没有召见他们。卫献公在干什么呢?众人一打听他正在园林中悠闲地射大雁呢,于是孙林父和宁惠子就追到了园林中。就是在这里,卫献公因为一件事得罪了孙林夫和宁惠子,他没有摘下头上戴的白鹿皮帽子,就开始跟孙林父和宁惠子说话。根据周礼,国君见臣子时,如果臣子身着朝服,则国君应该摘下头上戴的皮帽子。因此,卫献公这一无礼的举动立马把孙林父和宁殖给惹怒了,宁惠子没有发觉这无礼的举动,而一向跋扈惯了的孙林父哪受得了这个,所以受辱之后,孙林父抬脚就去了自己的官邸。

君臣关系一下子闹僵了,卫献公还闷在鼓里,还不知道因为什么得罪了大臣孙林父。又过了几天,孙林父的儿子孙蒯入朝请命,卫献公就请他喝酒,并且让宫廷乐师为他唱《巧言》的最后一章。乐师不肯唱,但有人肯唱,另一个名叫师曹的乐师就站了出来,请求歌唱。身为下属的师曹为什么要强出头呢?原来,卫献公有一个宠妾,曾经让师曹教她弹琴,而师曹在教她弹琴时曾经鞭打了她,于是这位宠妾就向卫献公告状,而卫献公为了给宠妾出气,就打了师曹三百鞭子。现在师曹就想借这个机会,通过唱《巧言》最后一章,激怒孙蒯,从而达到报复卫献公的目的。

卫献公授意师曹演唱,可是师曹是只是朗诵了《巧言》的最后一章。唱也好,朗诵也好,根本不重要,孙蒯听到师曹朗诵的这一章诗后的反应才重要。孙蒯的反应是他很害怕,跟着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孙林父。孙林父知道后,便说君上忌恨我了,如果我不先动手,必死于他之手。便在孙林父的操作下,发动政变将卫献公赶出了卫国。

后来,宁惠子临死前觉得自己做错了,便将儿子悼子叫到身边对他说:"儿子呀,当初你的父亲一时鲁莽,驱逐了国君。现在我知道做错了,只有你能帮我改正我的错误了。把卫献公接回来吧。"说完,就去世了。

一直流亡在国外的卫献公听说宁惠子已死,便开始了回国的活动。他派人同宁悼子联系,并许诺自己回国后一定要让宁悼子掌权,自己不管朝政。宁悼子有些心动,于是和众大臣们在一起商议。大家都反对宁悼子做这样的蠢事,其中有一个大夫说:"想十二年前,你们宁家驱逐了卫献公,并没什么过错。可现在又要接卫献公回来,我想这会很危险。就如同下棋,棋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遭到失败。对待一个国君的废与立更是这样,犹豫不决就会招来灭族之祸。"宁悼子独断专行,不听劝说,迎回了献公,后来被献公用计谋除掉了。

好了,以上就是成语“举棋不定”的知识,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收藏,以方便大家学习以往更多有趣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