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1)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2)

(点击图片即刻进入专场)

中贸圣佳2022秋季拍卖会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预展时间

12月26日-27日

10:00-18:00

拍卖时间

12月29日

20:00 开始

展拍地点

杭州城中香格里拉大酒店

杭州市拱墅区长寿路6号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3)

Lot 2124

大日如来佛像

北京宫廷 清雍正(1723—1735年)

铜镀金 高33厘米

估价:RMB 1,000,000—1,200,000

一尊风格独特的清宫造像

——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在藏传佛像艺术体系中,清代宫廷造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庞大的存世量向来受到学术界和市场的高度关注,但迄今为止大家关注的清宫造像主要集中于康熙和乾隆两个时期,而对于其他时期造像特别是介于康熙和乾隆之间的雍正时期造像却是问津者寥寥。究其原因,它与雍正时期造像存世稀少有关,但更与学术研究与实物的严重脱节有极大关系,因为市场上偶尔有一些可以断代为雍正时期的造像现身,而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雍正造像研究的有益资料。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铜镀金大日如来像就是一件可以断代为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作品,其诸多独特的艺术特征可为雍正宫廷造像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4)

侧面图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形似塔状,大耳齐垂于肩。面相饱满,额部高广,双眉上挑,双目低垂,隆鼻小嘴,五官端正庄严,神态安详宁静。宽肩细腰,身躯壮硕。上身披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僧裙,左肩搭袈裟一角。衣纹简洁,仅于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出条状的衣边,余处光洁圆润,凸显出身躯的自然起伏与变化。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均置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拇指和食指相拈,结转法轮印,显示了大日如来特有的形象特征。身下莲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以均匀的连珠纹装饰,莲瓣颀长饱满,排布整齐,环饰于台座前方半周。莲座底部有装藏,底沿可见密布的剁刺,以固定封藏的底板,封底板中央刻有精美的十字杵(又称羯磨杵)图案,显示了具有护持功用的佛教特殊用意。整像造型完美,法相庄严,工艺精细,体量硕大,品相一流,充分展现了清代皇家艺术的风格特点和华贵气象。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5)

侧面图

这尊佛像以硬朗的身躯和精细的工艺体现了清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但同现在常见的清代宫廷造像相比,其风格和工艺显得非常特殊,既有别于康熙宫廷造像,又不同于乾隆宫廷造像。通过比较分析,它与几尊已知的雍正时期造像在一些细节特征上非常接近。现知最可靠的雍正宫廷造像是一尊“大清雍正年敬造”款铜镀金弥勒菩萨像,最早由收藏家夏景春先生收藏,笔者曾为它专门写过一篇研究文章,发表在 2002 年《收藏家》第 9 期上。此像风格非常独特,虽然不同于康熙宫廷造像风格,但可以明显看出它与康熙造像的密切关系,如它的花冠、面部、衣边、莲花瓣等刻画得非常精细讲究,就明显是从康熙宫廷造像风格继承而来。因此可以明确判断它是一尊标准的雍正宫廷造像。还有几尊可以判断为雍正时期的造像,是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亲手雕造的三十五佛组像。目前发现了两尊,一尊收藏在首都博物馆,是金刚不坏佛像,另一尊为国内私人藏家收藏,是斗战胜佛像。这两尊佛像体态舒展优美,莲座及莲瓣形式类似于明代西藏和内地宫廷造像,带有明显的复古之风。虽然其风格不同于雍正款弥勒菩萨像,但基于雕造者允礼的生平及皇家身份,其年代基本可以确定在雍正时期,产地和风格应当与皇家有密切关系。它们对于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定当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于我们研究雍正宫廷造像风格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现已发现多尊与果亲王造像风格完全一致的佛像,它们的体量比果亲王造像稍大,表现题材也多为佛陀像,可能属于五方佛的题材范畴,台座下方边缘刻有藏文佛教偈语。这几尊造像足以见证果亲王造像风格在当时宫廷或内地藏传造像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6)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7)

(左)图1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铜镀金四臂观音菩萨像,高73厘米

(右)图2 夏景春旧藏“大清雍正年敬造”款铜镀金弥勒菩萨像,高24厘米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8)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9)

(左)图3 首都博物馆藏果亲王造铜镀金金刚不坏佛像,高14厘米

(右)图4 辽宁博物馆藏铜镀金宝生佛像,高15厘米

对比上面两种具有明确纪年的雍正时期皇家造像,我们可以发现这尊大日如来像多处特征与其一致。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佛像的面部及五官。面形饱满圆润,面部中央明显前凸,以至脸颊及额部呈现有弧度的削斜。五官的刻画极为写实,双眼的上眼睑呈弧形,眼角似鱼尾一般,高挺的鼻梁刻出了鼻翼,双唇有轮廓分明的优美唇线。这两处特征与雍正款弥勒菩萨像如出一辙,看上去端庄秀美。再一处是台座上的莲花瓣,形制颀长饱满,曾普遍流行于明代西藏和内地宫廷造像上,虽然它在清代宫廷造像极为罕见,但在雍正时期果亲王亲造佛像和果亲王风格造像上可以看到完全一致的表现形式,由此也可判断它的年代及风格来源。另一处是衣纹的表现。它完全采取了古老的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全身几乎无衣纹,仅于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出几道条状的衣边。这一表现形式亦可见于雍正款弥勒菩萨造像上。另外从现知的几尊清代早期宫廷造像上,也可看到同样的表现,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早期铜镀金白度母像等,它们也大多被学术界和艺术品市场认定为雍正时期造像或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10)

图5 故宫博物院藏清早期铜镀金白度母像,高30厘米

综上可见,这尊铜镀金大日如来像是一尊风格独特的清代藏传风格造像,虽然它没有明确可靠的历史来源,但根据其艺术特征,通过与现知几尊清代雍正时期皇家造像进行对比研究,基本可以认定它就是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对于清代雍正宫廷造像艺术的研究,此像必将成为又一件重要的实物资料。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11)

Lot 2056

宗喀巴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5—1795年)

铜镀金 高33厘米

估价:RMB 850,000—950,000

“藏传佛教历史悠久,教派纷呈,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这些大师授业解惑,广弘教法,使藏传佛教兴盛至今。宗喀巴大师无疑是众多高僧大德中极为突出的一位。宗喀巴大师本名罗桑扎巴,意为“善慧”,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附近。这一地区藏文古称“宗喀”,故大师成名之后人们称“宗喀巴”,意即“宗喀地方的人”。宗喀巴幼时从噶当派出家,学习显密教法。后赴西藏拜访各派名师,研习佛理。他目睹了当时僧侣教规不严、戒律废弛,慨然有革新之志。大师首先倡导他的门徒严守戒律,以戴黄帽区别于其他教派的僧徒;同时又通过著书立说为其“宗教改革”建立理论基础。大师先后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重要佛学论著,并在拉萨附近的达孜县建立甘丹寺,标志着藏传佛教史上一个注重戒律、讲究修习次第的新教派——格鲁派的诞生。开创新教派之后,宗喀巴通过著书立说、讲经说法,使格鲁派的影响不断扩大。其门下弟子众多,其中释迦也失曾被明永乐皇帝封为“大慈法王”;克珠杰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根敦主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他的弟子还在拉萨修建了哲蚌寺、色拉寺两大格鲁派寺院。宗喀巴对龙树以来的中观哲学作了非常独特的解说,在佛教理论中颇多建树,在藏传佛教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藏传佛教界他被尊为“第二佛陀”。

此尊造像就表现了宗喀巴大师的慈悲容貌。大师头戴黄色桃形尖帽,面相饱满圆润,尽显福德庄严之相,双目微阖,神态宁静安详。上身內着无袖僧坎,外穿袒右肩式袈裟,衣缘錾刻卷草纹饰,极富装饰效果。双手当胸结说法印,身体左右两侧各有一枝莲茎,莲花盛开于肩头,花芯中分别置经书和宝剑,标示大师为文殊菩萨的圆满化身。下身着宽松僧裙,双腿呈跏趺端坐,身下是仰覆莲座。整像充分展现了清代乾隆时期内地宫廷造像装饰华美、做工精细的艺术特点。造像胎体厚重,铜质精细莹润,其选材之精细、用料之考究,非资财充盈无法完成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人物造型量度精准,比例协调,这显然与内地宫廷造像极为注重量度的造像法则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内地汉民族中正、对称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其局部处理更是一丝不苟,细节表现与清中期宫廷造像如出一辙。更兼其体量硕大,尺寸高达30公分以上,是一尊珍贵难得的清代宫廷上师杰作”。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12)

Lot 2107

准提佛母像

中原 元代

铜漆金 高52厘米

估价:RMB 600,000—700,000

准提观音又称准提菩萨、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是密宗所奉“六观音”之一,主司人道的救度和教化。“准提”是印度梵语音译,汉译“清净”。有二臂、四臂、十八臂、八十四臂等多种形象。

此尊造像为一面三目十八臂准提佛母的形象,佛母束高髻,戴高大的镂雕花冠,耳侧冠节横出,缯带向上飞扬,样式精美,飘逸灵动。佛母面庞圆润,五官集中,刻画写实、精巧,明显具有宋元时期中原造像的韵味。上身着披帛,带饰绕两臂自然下垂,于腿部向上翻卷。胸前佩网状璎珞,双手钏镯俱饰。佛母当中二手当胸结金刚界自在印,腹前二手托立碑。其余手伸向两边,各持法物。此种样式符合“若求十八不共法者。应观十八臂,即如画像法观也”的仪规。佛母下身着僧裙,衣褶自然、写实,全跏趺端坐在高大的双层束腰型莲台之上。莲台上层莲瓣宽大、肥厚,以层叠排列,错落有致;下层莲台在瓣叶尖端装饰如意云纹,精美华丽。尽管整像为多臂造型,但经过巧妙的设计与权衡,身侧的多臂仿若圆形身光一般,和谐典雅,为此像平添了诸多艺术美感。

准提法门在汉地流传至今已近千余年,从早期的唐朝密宗正式引进,到后来因为密教式微,再到辽代变为华严宗所倡导的密法,尤其是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出世,更是大举推动了准提法门的流传。到了元代,随着藏传佛教在中原地区的推广,重密轻显的倾向也日益凸显,密教逐渐达到了可以和显教共分佛教的一个重要地位。受此影响,准提信仰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准提法和准提咒在民间极为流行。“建办坛法,广修佛像”成为准提信仰流行的标志,也是此件准提佛母像出现的重要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此像将北方审美的大气端庄和南方常见的温婉气质完美结合,塑造出了一尊精美、典雅的准提菩萨造像,在经过数百年的香火供奉后,依然以如此完整的品相现世人间,实属难得,是极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宗教价值的珍品。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13)

Lot 2061

观音菩萨像

中原 明代

铜漆金 高27.5厘米

估价:RMB 350,000—400,000

此像结跏趺端坐,头戴五花冠,中央花瓣上刻化佛阿弥陀佛,标示此像尊格为观音菩萨,头顶束高发髻,面相方正,五官刻画生动,双耳垂圆环,耳侧缯带向上飘扬。上身披帔帛,胸前饰项圈和连珠式璎珞,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宝带,衣纹简括自然,衣缘刻繁复精美的花纹。结跏端坐于束腰式莲花宝座上,双手置双膝结禅定印,两手腕均戴有连珠式手镯。莲座造型宽大,前后满施莲花瓣,莲瓣宽大饱满,形制美观大方。整体造型大方,工艺精细,铸胎厚重,品相一流,堪为明代早期中原地区佛教造像精品。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在造型和装饰上既具有元代宫廷造像明显遗风,又与明代早期流行于江南地区的钱塘款造像十分相像,因此它在艺术风格上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清代大日如来铜鎏金佛像(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14)

参阅:国内私人藏钱塘款铜观音菩萨像,高28厘米,2017年东京中央(香港)秋季拍卖会《中国重要瓷器及艺术品》专场,编号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