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滴滴月付等互联网信用付产品相继整改后,移动支付的主要资金来源正在进一步向借记卡、信用卡集中,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关于信用支付现状及未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关于信用支付现状及未来(互联网信用付退潮)

关于信用支付现状及未来

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滴滴月付等互联网信用付产品相继整改后,移动支付的主要资金来源正在进一步向借记卡、信用卡集中。

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2021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的报告显示,银行卡是移动支付主要资金来源,大部分用户绑定3张以上银行卡满足不同场景支付需求。

具体来说,借记卡和信用卡作为移动支付资金来源的占比提高,最常使用借记卡和信用卡进行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84.8%和72.5%,较上年分别提高8.2和3个百分点。选择支付账户的用户占比由2020年的71%下降至62.5%,选择信用支付产品的用户占比从2020年的47.2%下降至36.4%,选择货币市场基金的用户占比由2020年的37.9%下降至28.7%。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披露,约60%的用户在电子钱包中绑定3张以上银行卡,以满足不同交易场景下的支付优惠、账务管理等需求。

互联网平台金融面临强监管

在前述3种占比减少的扣款渠道中,支付账户类包括支付宝余额、微信零钱等,信用支付产品包括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微信分付、滴滴月付、美团月付等,货币市场基金则主要是指支付宝余额宝、微信零钱通等。

在2021年互联网平台金融信贷产品迎来强监管的情况下,移动支付扣款底层资金来源向银行卡集中是大势所趋。

2021年4月29日,金融监管部门对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美团金融、滴滴金融、陆金所、天星数科、360数科、新浪金融、苏宁金融、国美金融、携程金融等等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进行了监管约谈,提出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合规审慎开展互联网存贷款等多方面的整改要求。

2021年9月,央行行长易纲在公开致辞中也提到,中国监管当局正努力平衡好鼓励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一是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同时要求支付回归本源,断开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二是强化反垄断,出台《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推动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开放封闭场景,充分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三是落实审慎监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合规开展互联网存贷款、保险、基金等业务。

今年1月,发改委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强金融领域监管。强化支付领域监管,断开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依法治理支付过程中的排他或“二选一”行为,对滥用非银行支付服务相关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加强监管,研究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规范平台数据使用,从严监管征信业务,确保依法持牌合规经营。

信用卡获客、线上使用场景扩幅

在平台金融业务强监管下,多个互联网公司对旗下信用信贷产品进行整改,其导流作用进一步凸显,信用卡也继而成为其整改的“受益人”

去年11月,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发布公告,为落实消费信贷相关的监管要求,更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花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未来“花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专属品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将不再标挂为“花呗”,而是直接独立为金融机构的“信用购”服务,并明确显示金融机构名称。

今年1月,京东科技旗下“白条”信用付产品也加速落实整改要求,升级后的白条产品由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信用付产品升级为信用卡产品“白条卡”,由京东白条运营方和银行联合为用户提供。在用户激活白条卡之后,原京东白条交易账户将关闭,交易将由白条卡支付并结算。原京东白条未到期业务将继续由京东白条负责服务。

滴滴旗下信贷产品“滴滴月付”也在3月31日24点下线,其团队公告显示,对于有信用消费金融服务需求的用户,可申请其与多家银行合作的信用卡服务。

从2021年各大上市银行信用卡发卡量来看,虽然银行信用卡已度过“跑马圈地”时代,但2021年的银行累计发卡量已走出2020年的业务收缩,逐步恢复缓慢增长

其中邮储银行同比增长12.93%,中信银行同比增长9.4%,平安银行同比增长9.2%,光大银行同比增长8.5%,农业银行同比增长7.69%,兴业银行同比增长5.1%。

在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询问近年信用卡业务情况时,交通银行曾回复称,经过两三年的经营调整,信用卡业务从2021年开始逐步实现恢复性增长。年初以来,信用卡业务发展延续向好趋势,消费额和卡贷款余额的增速均快于上年同期水平。2022年将力争做大信用卡消费规模,预计贷款增量将高于上年水平。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