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5312字,阅读时长约15分钟。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里最悲伤,同时又充满着无尽希望的一段话。小说以1930年代,川湘交界的茶峒小镇及当地风土人情为背景,以自然、优美、淳朴又略带忧伤的笔触,描写了少女翠翠、傩送、天保间的爱情悲欢,借古朴的小镇风貌、善良而美好的人性,展现爱情纯美的同时,也预示了悲剧的爱情结局。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悲情结局看似必然,却不尽然。必然的原因来源于那个青年男女的爱情皆要经过媒妁之言、听凭父母之命,两个相爱的人中间无形中隔了很多人;不尽然的原因在于悲剧终归是“个人的意愿”,与他人无关。

边城里的翠翠是汉族人吗简介(从被讨厌的勇气)(1)

这也是《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的“不幸”皆来自于自己的选择。《被讨厌的勇气》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青年与哲学家的对话为主线,将阿德勒心理学的精华内容穿插于对话之中、向读者娓娓道来。

接下来,我们将以《被讨厌的勇气》为依据,来探讨翠翠爱情悲剧的来源,解开为什么那么一群善良、淳朴、自然而又美好的人,却生生的将本应也纯美的爱情故事,演绎成了悲剧的谜团,并探究该如何放下那些我们以为永远都放不下的“执念”。

边城里的翠翠是汉族人吗简介(从被讨厌的勇气)(2)

一群善良的人、一群“执著”的人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

小镇的美是因为山水灵秀、人性淳朴、简单。简单让他们更有与别处人不同的是,对于爱与恨的分外执着。

1、善良、勇敢也执拗的傩送(二老):

傩送是善良而朴实的,也是勇敢也执拗的。这些来自于小镇成长环境的淳朴,也来自于傩送妈妈性格的细腻。他在面对磨坊与小渡船时,始终遵从内心选择小渡船,即便在后来大老身死,他与爷爷之间产生误会之时,依然坚定不移的偏向着小渡船。

同时他也是执拗的,当大老误因“爱”而死时,他一来误会爷爷,二来也恨着自己,觉得若不是非要比试,大老也不会死,三来翠翠也从原来的白月光变成了他床头的一抹蚊子血,变成了横亘在他心间的一根刺。他的内心是纠结的,他爱着翠翠,却无法因大老的死而轻易说出原谅,又不愿意违背本意娶了碾坊的女儿,所以才有最后的“为爱”出走。

2、活泼、善良却自卑的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在沈从文的笔下是活泼、生动的,是温柔、善良的,是淳朴的、执拗的,也是自卑的、懦弱的。

边城里的翠翠是汉族人吗简介(从被讨厌的勇气)(3)

她与爷爷,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平日里帮着爷爷打理渡船、待人真诚、言语不多,简单而善良,却也异常的固执,这种固执是天性、也是生长环境所致。

两年前她与傩送第一次相见,从此爱的嫩芽在她的心里生了根,然而她将这份情愫悄悄的藏在心底,哪怕是最亲近的爷爷也不曾察觉半分,即使她在众人口中偷偷的听到傩送爱的人是她,不是碾坊老板的女儿,爷爷也告诉她傩送爱的是她时,她仍旧要么逃走、要么躲着,迟迟不愿表态,看起来是害羞,骨子里却有着深深的怯懦与自卑。她因这种自卑着的执拗,亲手毁了她与傩送间的那份至纯至真的爱情。

3、爱翠翠胜过爱自己的爷爷:

爷爷在小河上渡人50年,不收取报酬,只为帮助过河的人,哪怕人家给了铜板,他都要追上去还给人家,要么就是以特产相送,毫无疑问,爷爷是善良的。

但他却因执着的想法,间接的毁了翠翠的爱情。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亲人,所以格外的爱她,他希望翠翠能够嫁给真的爱自己的人,所以当大老找人以车路提亲时,他以翠翠没开口为借口久久不愿答应。他只是固执的认为,只有走马路的人,才是真爱翠翠的人。爷爷的执拗还表现在最开始,担心翠翠在爱二老的路上受委屈,怕她“竞争”不过团总的女儿。

4、重亲情却没勇气的天保(大老):

大老个性豪爽、淳朴。他的善良与淳朴体现在他与二老的兄弟情上,当他得知二老也爱翠翠时,两人决定唱歌比试,但是他知道不是弟弟的对手,所以因为手足情,他坦然认输、成全了弟弟,最后远走他乡,因亲情和爱情而死。

大老同时也是自卑的,在爷爷的“明示”与“暗示”下,他迟迟不选“走马路”的原因是他不会唱歌,哪怕是在后来与二老竞争唱歌时,他也依然是没有勇气的,因为他知道二老很会唱歌,而自己不会。

边城里的翠翠是汉族人吗简介(从被讨厌的勇气)(4)

翠翠、傩送、天保爱情悲剧的起因:

那么一群善良、对爱又执着的人,为什么把一份人间至纯至美的爱情,活活的逼到了死角,而再无回头的可能了呢?

1、爱情悲剧源于每个人的“目的”,而非“起因”: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强调的是“过去”,因为有过去的因,才有了现在和未来的果,听起来好像没错,但这是典型的决定论,决定论的重点在于无法改变,在于拿过去的原因作为“借口”,用过去折磨自我、折磨他人。

书中的傩送、翠翠、爷爷、天保皆是如此。

傩送因天保的死而无法原谅,最后选择出走,翠翠因害羞自卑,而迟迟不表态;爷爷因为大老没选马路,而不愿同意。

表面看来确实如此,每个人都有着令自己“无可奈何”的原因,可真的是这样吗?对此,阿德勒心理学有着不同的观点,观点指出:所有的“不幸”都出自于自己的“目的”,即有什么样的目标,才会有了什么样的选择,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非由“过去的原因”造成。

不是因为有了“天保的死”,才有了傩送的不原谅和出走,而是因为傩送先有了“不能原谅”这个目标,所以才会选择出走与不原谅。

不是因为天保没选择走“马路”,爷爷才不同意他与翠翠的婚事,而是因为爷爷首先确定了只有选择“马路”,才能娶翠翠的目标。

不是因为翠翠自卑害羞,才迟迟不表态;而是因为心里已经有了“不与别人分享爱情心事”的目标,所以才有了她的不表态。

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强调的是现在与当下,而非过去的原因,而目的论的重点在于接纳和改变。

边城里的翠翠是汉族人吗简介(从被讨厌的勇气)(5)

2、“执拗”与“豁达”背后的怯懦和自卑:

林清玄在《木炭与沉香》中曾说:“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和高人比较使我们自卑;和俗人比较,使我们下流;和下人比较,使我们骄满。”

比较是人们“不幸”的来源,比较让人们内心不幸福。

对此,阿德勒心理学指出:“所有不幸的来源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确切而言,来自于人际关系中的相互比较。”

翠翠的自卑与天保的自卑,都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天保与傩送比试唱歌时,天保是自卑且没有信心的,因为他天生就不会唱歌。

而自卑让天保“放弃”爱情的同时,又好像在时刻提醒他:“没了爱情,虽然伤心,但你要保住面子、你要洒脱。”于是天保因爱出走,最后丢了性命。

翠翠的自卑来自于与团总女儿的比较,与傩送家世的比较。因比较而生自卑,又因自卑而失去自信。

翠翠因此而自卑,看不清自己的价值,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善良淳朴、美丽活泼、可爱纯真,与他人的比较让她只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却看不到优点。

这种自卑,让翠翠与大老都失了豁出去的勇气,空留了强烈的“执拗”在身上,于是我们看到的翠翠即使善良,却又有那么强的“自我意识”,即便别人怎么说二老爱她,也好似无法改变她丁点什么似的。

所有的“不幸”皆出自比较,而所有的“比较”又横生出自卑与没有自信。

边城里的翠翠是汉族人吗简介(从被讨厌的勇气)(6)

3、“捆绑式”的爱:把别人的人生当成自己的人生:

劳伦斯在其散文集《无人爱我》中曾说:“这一直是我们的不朽观――爱的无限、爱的广博与狂喜。可这难道不是一种监牢或束缚吗?”

爱的无限与宽广,爱的伟大与付出,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爱的束缚,并且把这种束缚当作是理所应当、当成是一种责任。

爷爷对翠翠的爱就是这样的,他是翠翠唯一的亲人,又因为翠翠妈妈的悲剧,所以他对翠翠的婚事格外慎重,一怕翠翠重蹈覆辙、爱的辛苦,二怕翠翠得不到真正的幸福。他因着爱而把翠翠的人生,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甚至于比对自己的人生还“负责”,于是把自己的想法、观念加诸在翠翠身上。他以为自己了解一切,却不知其实根本不了解翠翠。

这种“捆绑式”的爱,间接的推动了故事的悲情走向,自己因这种捆绑,而在雨夜身死,翠翠因这种捆绑而失了爱情,天保因捆绑丢了性命,傩送因捆绑而远走他乡。

边城里的翠翠是汉族人吗简介(从被讨厌的勇气)(7)

“放不下的人生执念”该如何放下:

真正的放下是将人生“定期清零”,清零不是全部清除,而是“更新”。要学会看清内心、自我接纳,将该分离的课题分离,并体验共同体感觉。

1、看清内心、自我接纳:

《被讨厌的勇气》中指出:“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因为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轻松,更能安心。”

然而真正的安心、轻松并不是纠结于过去,而是向内心深处发问,找到无法真正放下的目的,人生才能向前。

首先,试着探寻自己内心的需要,然后接纳过往的全部“失败”、“错误”,诚实的面对内心,接受那些自己没有做好的过去,放弃无法改变的,关注可以改变的,朝着可以努力的方向前进。让行为与心和解,让行为顺着心的方向出发,才是真正的理解。

其次,有活在当下的勇气:“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把人生当做一条直线的人,会忽略过程,而更关注这条直线的结尾。把人生当成是由“点”而组成的“直线”,那么我们要关注的是每一个“点”,即人生的每一个当下。

先厘清目标、再学会接纳,并懂得时时活在当下,才能带着梦想一直走在前行的路上。

边城里的翠翠是汉族人吗简介(从被讨厌的勇气)(8)

2、做好人生的三个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隔壁的邻居是个单亲妈妈,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女儿也真是争气,小小年纪就已经通过钢琴8级、门门功课优秀,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谁知有一天孩子跟妈妈大吵、摔门而出。动静大到,我们左右的邻居都出来探查原因。女孩的妈妈两眼噙着泪,跟我们诉苦:“我从小到大带着她,辛辛苦苦的为她的未来计划,就是想让她有个幸福的人生。我为她吃了那么多苦,可她却不理解,说我剥夺了她人生的自由,这样的生活让她觉得窒息……”

邻居妈妈与女儿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纵向关系,以高姿态去俯视她人人生,觉得对方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所以才需要去“关心”,殊不知这种“关心”不但剥夺了对方的生活,又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没能力,而更多自卑感也源于此。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好的爱就是彼此之间没有束缚,不期待什么,只是肩并肩一起看日出又日落。”深以为然。

➀将自己的课题与对方的课题分离:不去妄加干涉,不干涉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深入了解对方、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加以守护和引导。

把“居高临下的纵向关系”变成“相互尊重的横向关系”,即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关系。

➁将不能改变的与可以改变的分离:“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自己。无法改变未来,但可以改变现在。”

➂过去的是过去,现在的是现在,未来的是未来:别把过去带入现在,也别把现在带入未来,过好人生的每一个“当下”,才是能力。

放下执念,着眼于自己的人生,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

勇于与他人“切割”,与过去“切割”,与做不到“切割”,是一种智慧,也是尊重。尊重过往、尊重人生。

边城里的翠翠是汉族人吗简介(从被讨厌的勇气)(9)

3、培养共同体感觉: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真正的关心:

后来,隔壁单亲妈妈痛定思痛,发现自己之所以如此紧张女儿,除了是为她的将来考虑,还因为她觉得这样培养女儿,她才有价值。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单亲妈妈开始改变,她先是开始每天跟邻居一起跳广场舞,后来又重拾旧日的朋友,三不五时的出来与大家聚聚。

放手之后,让她惊喜的是,女儿的成绩并没有因她的不再“紧抓”而下滑,反而比之前更好了,而她与女儿的关系也因此而变得更加融洽。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她除了把自己的人生课题与女儿的人生课题剥离开以外,还与女儿建立了“特殊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的建立分三步:

➀肯定自我价值,自我价值不是因为做了什么才有价值,而是我的存在就是价值,自我肯定也是自信的来源。

➁信赖他人,这种信赖强调的是无条件的信赖,因为阿德勒心理学是强调个体的心理学,我无条件的信赖对方是我的课题,至于对方是否背叛,我无权干涉,那是他的课题。

➂发自真心的关心、帮助他人:只有认清自我价值、对他人信赖,建立在对他人了解基础之上的关心,才是真的关心与帮助,才能进而影响他人。

通过这三个步骤,将原本对自己的执著,变成真正的对他人的关心,才能逐步放下所有的执念与想不开。

真正的关系互动,是建立在相互独立基础之上的合作,所以培养共同体感觉也是要建立在课题分离的基础之上的。

边城里的翠翠是汉族人吗简介(从被讨厌的勇气)(10)

结语

《边城》翠翠的爱情故事,有时代的脉络,也有当代爱情的影子。小说中的那些两情相悦、一厢情愿、求而不得、恩怨痴缠在当下也一直发生着。

悲欢离合在不断上演,要改写故事的蓝本与走向,唯有从改变自己开始。认清自我价值、了解内心“执念”、懂得适时“剥离”、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合作”,从当下开始,从“心”出发。

我是桃大小姐,一枚终身学习,用心分享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