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伤寒和温病中有一个交叉的疾病,他们的症状有些类似不过少部分还是有区别,而不论是伤寒阳明病还是温病的阳明病,他们有一个时间点都会使用到一个方剂即白虎汤。
在伤寒条文中涉及到伤寒阳明经证大致为这三条即:
《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則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而在温病条辨中涉及到阳明气分病的大致条文为这两条即:
《温病条辨》卷一第七条:“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温病条辨》卷二第一条:“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
以上均为白虎汤相关条文,白虎汤加减条文不在此论述范围之内
再来看看在我们教材中的白虎汤的几版方歌: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症,益气生津人参添。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生气津。
我对比了汤头歌版和两版教材发现,我们所学习的白虎汤都在强调温病的阳明气分证,连教材在主治上也都写了阳明气分热盛证,并且引用了温病阳明气分病的四大证中的热渴汗出脉洪大,伤寒的阳明经证似乎都不怎么提及了,这究竟是为什么?
按语:
其实我们只要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实际上伤寒白虎汤和温病白虎汤还是有些区别的,伤寒白虎汤用的是生甘草,而温病白虎汤则用的是炙甘草。生甘草和炙甘草的药性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生甘草更偏重于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而炙甘草更偏于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中白虎汤为炙甘草,但个人认为桂林古本为伪书,不在探讨范围之内,而且仲景用炙甘草必然会标注,出来例如炙甘草汤等,故而只讨论林亿和成无己等版本)
这也是为什么伤寒阳明经病的脉象以滑脉为主,而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而温病白虎汤的洪脉则主单纯的邪热亢盛了。伤寒更强调的是“清”,有粳米垫底的同时还要化痰去滞这无疑生甘草更加合适,而温病则更强调的“护”在邪实热盛的时候无疑要保护脾胃,单纯用粳米力量就不够了,所以要以炙甘草来确保胃气,因为温病病情的危急性和变化性远比伤寒要强很多,多一分胃气患者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白虎汤的一点点理解,我是中医刘家福,想要看更多的中医知识就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