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湖之畔,高公桥侧,有古宅一片,影壁凝祥,银汉浮槎,一堂大湖石,三间蝴蝶厅,水榭秋梦轩,明堂太史第,均水磨青砖、白灰嵌缝,尤画衫大厅,其高雅肃穆。为淮安所独有,是先生与其父刘成忠待客会友之厅堂。此宅号"刘道台家",乃刘鹗先生之故宅也。

刘鹗的所有作品(刘鹗先生传)(1)

刘鹗者,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是也。祖籍丹徒,寄籍山阳,生于清咸丰八年卒于清宣统元年。

尊崇太谷,纵览百家,以教养天下为大纲,以生产经济为目的,养民为本,富而后教,虽出身于官宦之家,却不喜科场文字,承家学兼善天下,弃传统而晓百业。继晷穷年而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音乐等实际学问之追求,先生实为杂家。

早年精岐黄之妙,凭医术而悬壶,并著《温病条辨歌诀》《要药分剂补正》,可谓:串铃一摇济淮左,透彻三昧渡众生。

先生善音律,能制谱,尤工古琴,曾刊刻《十一弦馆琴谱》与《抱残守缺斋手抄琴谱》,好收藏古琴。其所藏千年古琴"九霄环佩",以梧桐作面,梓木为底,琴面有黄庭坚之题记,其音质恰如天籁,温劲松透,其形制浑厚古朴,实属凤毛麟角也。现归藏于故宫博物院耳。

刘鹗的所有作品(刘鹗先生传)(2)

繁忙于治水,精妙于数学,曾编刊《勾股天元草》《弧角三术》专著,并应用于实际;“筑堤束水、以水刷沙”,山东治理河务三年,黄河未溃决成灾。为总结治黄经验,撰写《治河七说》,编著《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共4卷。用近代技术测绘《豫、直、鲁三省黄河图》《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加之算学著作,其治河业绩为朝廷为认可,因“学术渊源,通晓洋务”而“以知府用”也。先生兼善天下、匡时济世之举乃德行矣!

嗜古成痴,抱残守缺,不以营田宅,治生产,唯古器物是求,故先生之书房,亦号“抱残守缺斋”也。其金石书画,拓印碑帖、古琴文物,甲骨卜辞等,皆视若珍宝,竭其力之所至,其生平所藏并著《铁云藏龟》《铁云藏货》《铁云藏印》《铁云藏陶》《铁云藏泉》存世。

刘鹗的所有作品(刘鹗先生传)(3)

清光绪26年秋,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先生去世,其子汉辅为葬父,将家藏“天壤阁”之甲骨文片尽售,其大部为先生所得,先生又命其四子刘大绅搜寻1000多片,共5000余片选录其中1051片拓本刊印成《铁云藏龟》,记述王懿荣收藏甲骨之过程,将甲骨卜辞最早公之于世,首提甲骨文为"殷人刀笔文字"之观点,阐明文字古籀到隶书之发展过程,并首先辨识40多个文字,开创中国甲骨文研究之先河。

放旷不羁,恣意飘洒,以犀利的批判笔触,精彩的艺术结构,开掘社会之矛盾,著《老残游记》,批判“清官”之暴政,抨击“清官”之误国,指出昏庸之清官更甚于贪官,以图澄清吏治,整治山河。窃以为:敢于如此描述社会之黑暗者,唯"鸿都百炼生"耳。故《老残游记》被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何足为奇乎?

反对"苛政扰民",提出"扶衰振敝"。晚清没落,国运凋敝,“国之大病,在民失其养。各国以盘剥为宗,朝廷以剥削为事,民不堪矣。民困则思乱”,先生认为:借外资以富国家,以筑路开矿以解民困。晋矿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储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 当然其时这一观点被视为异端,"世俗交谪,目为汉奸"也。观夫,先生乃忧国忧民,改革开放第一人也。

列强入京,苍生涂炭,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然先生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讵料清廷竟以"私售仓粟"之罪将其发配迪化,次年而客死他乡。呜呼,心系天下,服务天下,然天下知君者,能有谁?惠及苍生,普渡苍生,惜苍生之灵者,亦未觉焉。

刘鹗者,乃奇人、奇才。而今我谓奇者,乃人中翘楚,遍数天下学问,凡文学、数学、医药、音律、金石、收藏、水利、洋务,商务、河务及甲骨文研究诸领域,乃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且皆有著述存世,皆有建树存史,竖看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有此等奇才者令人叹服!

2022年5月16日于古末口种兰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