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作为高考最常考的诗歌类型,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但很多同学在鉴赏思路上总是顾此失彼,所以,我把三大着眼点进行了一个小结与梳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高考语文诗词必考篇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高考语文诗词必考篇目(高考最常考的写景抒情诗)

高考语文诗词必考篇目

写景抒情诗作为高考最常考的诗歌类型,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但很多同学在鉴赏思路上总是顾此失彼,所以,我把三大着眼点进行了一个小结与梳理。

1、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① 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变化。 如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仰视山上的月色)影入平羌江水流。(俯视水中的月影) 如杜甫《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近景,荒江之滨的夜色) 星垂平野宽,月涌大江流。(远景,夜色中原野的辽阔和江流的奔腾) ②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兴手法的运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④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和情的关系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 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写出了清冷的水乡秋夜,让人感到的是一份凄凉。而这正与诗人那颗羁旅在外的孤寂的心灵相应。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看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后面一句“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却是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之哀。 3.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情景交融包括四种形式,一是触景生情,二是借景抒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 ①触景生情: 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例1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告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②借景抒情:也叫以景结情,即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借景抒情,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例2 秦观《浣溪沙》是典型的例子: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接着句句写景,最后一句,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例3 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一篇意脉顺畅的精彩笔墨。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阃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衬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荡漾的境界中。 这首小令从“忆”生发出美好回忆,词人一往情深地眷恋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的明丽景色,引人入胜,将读者也领到那优美的境界之中,油然而生欢悦之情。 ④寓情于景: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 例4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首词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就很自然。

牢牢掌握了以上的三大着眼点,应对这种常考题型,就得心应手了。你学会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