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书 -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第一眼是被它书封所吸引,“在欲望社会中低欲望地活着,反而活得更舒展、更快乐。”

正好,最近也从各种不同渠道听到另外一个词:松弛感。意思是生活已如此艰难,你大可不必象发条一样持续紧绷地活着,少一点欲望,多一点向内求,多关注影响圈,做真实坦然的自己,那么大概率上,会比较容易获得快乐和幸福。

本以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会是一本向内求、教人降低欲望体验松弛感的书,但细读后发现,它并没有直接的关于低欲望的直接描写,更多的是,通过发达工业社会里人们追求消费享乐、热衷社交、聚会party、结交名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醉生梦死,以及拜金主义,坦然追求性和爱的各种画面,来向我们展示,高欲望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有人评价说这是一本双男主小说,而我个人更倾向于描述它,是一本三男主的小说,或者说,书中的三个男人,都有鲜明的个性,描写也都很细腻。

内容稍显发散,或许这是意识流写法的特点?总之,需要跟着作者的脑流往枝蔓流动,往往走着走着走了很远一段路,话题一变,才又回到主画面。

所以,看书时,带着“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心态,跟着作者慢游慢走,或许会有一番不一样的体验。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去世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

01不被理解、孤独地“死”于心碎的男主:舅舅贝恩

贝恩是植物学界的翘楚,单研究植物这一项,已然带给他足够的名誉地位,他是天才。

对植物无比了解,对人及人性却保持着天然的赤诚,于是,事业得意,情场失意。

他不是一个权力玩家,天真无邪,保持着老派的传统、质朴、纯粹,没什么花花肠子,很理想主义,向往浪漫的爱情及灵魂伴侣,跟书中“我的父亲”鲁迪那“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情场浪子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

贝恩在感情上,宛若稚童。

他伤心地说过:“人人都有各自的麻烦,诸如关节炎、自尊心受挫、心灵创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等等,但最难对付的莫过于爱情。

他在第一次婚姻后,孤独了十五年,寻寻觅觅,最后与一位比他年轻三十多岁的富家女玛蒂尔达·莱亚萌结婚,闪婚!

因为她有着“风信子的长发,古典的面孔”,于是,贝恩“陷入非理性的热情,被莫名其妙地吸引”。

他以为他找到了真爱,以为从此可以与爱人双宿双飞、以为王子和公主从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奈何,事与愿违。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去世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2)

莱亚萌年轻漂亮,有钱有闲,颇具心计,她缺的不是灵魂契合的爱人,而是一个能让她接触上流社会的,工具人。

她闪电般地“爱”上了贝恩,确切地说,爱上了贝恩在学术上的地位和名望。

婚后,莱亚萌开始了她马不停蹄地利用,各种party,名流聚会,各种沙龙,总之,为拉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她使出了洪荒之力,忙得不亦乐乎。

而贝恩,原想根据自己理想主义的设定,来一段美好的幸福婚姻,以便好好地妥善地安放他的晚年爱情,结果,他被生活无情设计,被莱亚萌物尽其用……

“他成了一出巨大的财富幻想剧的主角”!于是,他不堪重负,狼狈地逃离。

他骗莱亚萌坐上一台去往巴西的飞机,自己则前往北极观察苔藓,并诉苦说,“就算是那里也还是不够远”。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去世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3)

整体来说,贝恩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心中自有一杆秤,坚持自认为对的东西,于是,他孤独,他不被理解,稍显执拗......

年过半百时跌撞进一场坎坷的爱情之旅,不幸福,也没有性福。

而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这位天才型植物学家,竟然被一朵人造假花给欺骗了。

是他对莱亚萌的美好滤镜,让他一时丧失了天赋判断力。

他因为独有的率真人格,无奈“死”于心碎,但对比他的岳父,那“死”于贪婪和无知的人,至少,他内心是平静的、干净的。

“虽饱受精神折磨,但依然前行不辍。”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去世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4)

02一直向女友求婚,一直未能如愿的男二:外甥肯尼斯

小说中的“我”即男二,名叫肯尼斯,和贝恩是舅甥关系。

肯尼斯是唯一能够和贝恩这样具有“弥足珍贵的怪”人交流的亲亲外甥,而通过与外甥的交流,又多维度地反衬出男主贝恩的孤独。

肯尼斯的人生首要任务,便是令贝恩保持他那弥足珍贵的怪,或者说,因肯尼斯谙于社交(毕竟他有个如社会活动家般活跃的“交际花”父亲,青出于蓝未必胜于蓝,但深谙其道),他就像个大家长一样,倒过来照顾天真无邪的舅舅贝恩。

肯尼斯了解贝恩的珍贵,并一如既往地打心底里维护这份珍贵。

他跟舅舅关系亲密,无话不谈,亲密到舅舅跟小娇妻莱亚萌闪婚,因没有提前跟肯尼斯商量,肯尼斯都会觉得特别生气,觉得被冒犯!

其实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点感觉错位,并发出问号,如此亲密没有边界的关系,是不是有点过了?

不过这对舅甥,确实无话不谈。

关于性,关于爱,关于女人,关于社会,关于人伦,关于自然,甚至关于肯尼斯那风流父亲曾遇到的各色艳遇等,都会天马行空地涉及。

不像舅甥,更似知己老友,常常秉烛夜谈,两人共醉,愉快非常。

他们还讨论到肯尼斯孩子的妈妈,女友特雷姬。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去世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5)

特雷姬,符合了肯尼斯对于女人的所有幻想。

她个子娇小,体态丰满,温柔体贴,聪明可爱,总让人如沐春风。

肯尼斯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相互吸引,是A粒子携带的正是B粒子所需要的电荷那样的合适,他对她迷恋,痴爱。

特雷姬有着生物学学士学位,有股息分红,有一个富有的母亲,有一份已故祖父给的大额财产继承权....她在医院做医生,九成时间都在娱乐休闲,所以对生养一个孩子,并不觉得是负担。

是的,他们有一个孩子,但并没有结婚,是她一直不接受他的求婚。

两人是深度寄宿者,或者说,是友好合作各方面都“深入”交流的室友。

肯尼斯求婚多次,多次未果,因为特雷姬“还没有准备好全身心投入”,她的人生规划里,暂时还没有他。

肯尼斯将问题归结为,或许可能大概是他的性能力没有“父亲”鲁迪好?Emmm,Who knows......

总之,肯尼斯忙忙碌碌,忙着保护舅父贝恩的纯粹,忙着应付“父亲”鲁迪的天马行空,有时还忙着飞去看看做公益的母亲,总之,一直求婚一直未婚,到底是惨呢?还是惨呢?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去世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6)

03风流不下流,温文尔雅的“社牛”男助攻:父亲鲁迪

“父亲”鲁迪体格健壮,年轻时走起路来昂首阔步,如行走的荷尔蒙,特别具有性张力,是女人中的万人迷。

他阅读广泛,温文尔雅,谈吐大方,脑子聪明,但又不会表现得咄咄逼人,是社交场合的气氛拉满者。

他涉猎极广,尤其对高级衬衫和奢华领带有强烈的爱好;

社交圈子大,特别会来事儿,是很多重要场合乃至政商会谈的座上宾......因为就算是大佬级别的人物,也特别喜欢他绘声绘声地将那些鲜为人知的上层社会八卦。

他的餐桌边,除了政客,还有作家,社会活动家等,总之一句话,类似“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或许和那些出类拔萃的男人都有的“特质”一样,鲁迪和很多女人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嗯,那种关系,但他并不认为自己肤浅,各取所需而已,风流而不下流嘛。

虽然他从未意识到,他一辈子主要是为女人而活。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去世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7)

不过他的妻子,那位跟了他半辈子的家里的红旗,在享受了半生的荣华富贵后,终于还是无法忍受他外面的彩旗飘飘,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医疗志愿团队,如特蕾莎修女一般,为数以千计的将被饥饿夺去生命的人呐喊。

“父亲”鲁迪,或许不是一位好丈夫,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他算得上是一位好父亲,书中的“我”也曾多次表示,我爱我的父亲。

至少“父亲”鲁迪保证了肯尼斯的衣食无忧,教育优待,并特别分享他的社交资源,也期待肯尼斯回到巴黎,回到那上流层去,而不是跟着舅舅贝恩浪荡。

整体来说,父亲风流倜傥,老而不衰,是位人见人爱的老帅哥。但对于其妻子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去世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8)

04关于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

私以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是一本偏重于心理描写的作品,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好看不好看方面去评价的话,显然难以定断,毕竟,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

并且,它还有点炫技(此处褒义),文内时不时见到引用内容,或是一些大咖的名字,虽然,我喜欢的希区柯克被作者批得一文不值(笑哭)。

整体观感上,它更类似于贝娄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半现实半虚构地写进小说。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去世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9)

比如,贝娄一生有过五次婚姻,前四次都以不欢而散而告终,离婚的原因,大多离不开,他仗着个人魅力放肆地拈花惹草。这一点,和“父亲”鲁迪的角色有部分重叠。

又比如,贝娄最后与一位小他很多的小妻子杰妮丝结婚,一生追逐爱情,这个设定与书中男主贝恩的经历,又是一次重叠。

现实也罢,虚构也好,亦或现实加虚构的再创作,总之,作者向我们呈现的,是一部完整的意识流作品。

这本《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是作者索尔·贝娄在获得诺奖9年后,亦即1987年写就的,也是他创作的第九部小说。

之前他曾出版了一系列书如《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等......直至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公认的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

有人评价说,贝娄在诺奖后的写作水平退步了,见仁见智吧。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事实上,一本书有某个点打动了读者,或者对读者的知识树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共鸣,那么,这本书也就体现了它的价值。

期待你也读出,你心中独有的哈姆雷特。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去世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0)

作者:懒茶。多平台原创作者,愿以最真挚朴素的文字,打动你最柔软的内心。

懒茶原创作品,感谢阅赞,盗用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