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荐雄狮(一部奥斯卡提名六次的电影)(1)

说实话,看完《雄狮》整个人的状态是懵的。

第一次,一部电影都要放完了,自己还没搞明白电影为啥要叫雄狮。

剧情不够燃,没有森林之王带来的那种刺激、压迫和气势。电影镜头也不够有冲击力,没有那种令人尖叫血脉喷张的剪辑。节奏也不够紧张,没有激荡人心的能力。

更何况,剧中也没有出现什么狮子啊,或者什么具有王者风范的角色。

为啥要叫《雄狮》呢?

带着这个疑问,硬是撑到了影片结尾的字幕。

才明白,这名字太……随意。

电影推荐雄狮(一部奥斯卡提名六次的电影)(2)

“雄狮“,其实就是”萨罗“,”萨罗“其实就是”雄狮“。他因为记错了自己的名字,所以叫了整整二十五年的萨罗,一整部影片。最后一帧,银幕上出现“Lion",与此同时男主的声音响起,解释了自己记错自己的名字了!!!

WT???

十脸震惊!!!

也是这时,才明白原来这部名字十分霸气的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五岁与家人走失的印度小男孩,成年之后寻根的故事。“雄狮”这个霸气的名字,其实就是男主的名字。

是的,因为男主的名字叫“Lion”,翻译过来就是“雄狮”。

电影推荐雄狮(一部奥斯卡提名六次的电影)(3)

“雄狮”与“焦裕禄”、“黄飞鸿”、“方世玉”、“露西”什么的都是一样的,就是简单粗暴的以主角的名字命名了影片的名字。

仅此而已。

因为语境和文化关系,在这种以主角名命名电影名的影片中,很多国外电影都会在翻译的时候进行本土化。

或赋予其诗意、或赋予其影片内涵、或赋予其鲜明的风格特色……

总之,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理解影片而服务。

像《雄狮》这么二的,还真是少见。

比较喜欢的译名有《这个杀手不太冷》(《Léon》),能够让观众通过名称大致知道影片要讲什么,也更够燃起观众的期待。

毕竟,一向冷酷嗜血的杀手,究竟因为什么才不再冷血,变得温柔?

真是让人好奇。

但,如果《Léon》直译为《里昂》,就会让观众和我看到《雄狮》一样一头雾水了。

真是不能理解了,改编自《漫漫寻家路》,并有其他译名《漫漫归乡路》的《Lion》怎么就挑挑拣拣选了《雄狮》进行宣传?

导致看前有多期待,看后就有多想吐槽。

不能学学《这个杀手不太冷》吗?

叫《漫漫归乡路》,至少能够让观众知道这是一个回归故乡的电影啊,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不是完全吻合吗?

搞不懂!!

好吧!

好不容易费劲的搞清楚了为啥叫《雄狮》,又有新的不清楚了。

又有新的不清楚了!

又有新的不清楚了!

(感觉自尊受到了暴击)

虽然这部电影里也有值得人称赞的地方。但今天,咱只想先把不清楚的搞清楚。

电影推荐雄狮(一部奥斯卡提名六次的电影)(4)

长大后的男主,有着艺术家忧郁的气质。我能理解人对于“来处”的执着,但是从五岁开始便和养父母生活在澳洲的他,真的能适应回来印度的生活吗?

在澳洲成长,几乎不会说印度语的萨罗,辗转找到了自己的生母和妹妹。家人相认,抱头痛哭,乡亲们夹道欢迎,摸头的、鼓掌的、拥抱的、微笑的,比领导访问的阵仗差不了多少。

能理解影片中导演强调的“故乡和家”的重要性。

但,不能完全相信现实中一个离乡二十年的人还有故乡可言。

要知道,很多毕业后离开家乡的人,他们在三五年之后都会有一种故乡成他乡,依然爱,却回不去的寂寞。更何况是离家二十年,并且是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离开家,辗转到异国的男主了。

故乡,能够调动一个人的愁绪和踏实,能够给人归宿和感动。

但,故乡却是很容易失去的。

没有家人的故乡,只是一座拥有记忆的城市。

没有生长过的故乡,也只是意义上的故乡。

虽然,那座城还在那里;虽然,你生于那里。但,它不曾参与你的成长,不曾创造过记忆。所以,故乡也是脆弱的,是极易失去的。

电影推荐雄狮(一部奥斯卡提名六次的电影)(5)

哪怕,萨罗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寻到了自己的来处,就真的可以无障碍的生活在哪里吗?

说实话,当他走在故乡的街上,那种外来者的格格不入感,令人悲伤。这一幕,令我想起了《绿皮书》唐和托尼路过黑人劳作的那一幕。看到那一幕,我也是悲伤的,因为那种不协调和无法融入。

分明他是印度人,却在自己的家乡成了外人。

所以,故乡只是帮他缓解了他的迷失感,而不能帮他消除迷失感。当他在故乡生活一段时间,会发现自己内心的迷失感从未消失。

这种超现实的乡愁和寻根,不能打破他内心的壁垒。

消除一个人的迷失感,只能靠自我。

既然,那么多不清楚。

不如就靠自我来消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