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一直都是一个奇计百出的人物。
在中国,他的故事上至倚仗而行的老人,下至流鼻涕的孩子,都能说出个一两件。不过,人们了解诸葛亮大多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却与《三国演义》中那个“半人半神”的形象,有些出入。说到《三国演义》,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这本书里最有名的一次战役——赤壁之战。
此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将曹操一统山河的雄心打了个粉碎。并且,在这场战争中的几个故事,也为人所津津乐道。
第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按演义里的说法,在战役之初,吴军的箭十分的缺乏。
但是,当时的周瑜,却为了刁难诸葛亮,便把造箭的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他,使得诸葛亮拍着胸脯说“三日之内必能如数交付”。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那么,历史上可曾真的有过“借箭”一事?翻阅《三国志》,便有所了解,此事在历史上确有原型。不过,主角不是诸葛亮,事情也没那么神。
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的前夕,那天正是大雾,吴军的当家人孙权,亲率一支船队到曹操阵前侦察情况。而曹操,在发现吴军船队后,唯恐有埋伏,所以,不敢贸然派人出战。于是,他便下令弓弩手向吴军放箭,不让吴军靠近。
然而,吴军的船只却在短时间内承受了这么多的箭,便会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情况。眼看着船就要沉了,在情急之下,孙权下令调转船头,让船头的另一面也承受一些箭,这才使得船只受力平衡。而船头调转过来后,孙权正好下令船队后撤,使得曹操看到此景,大呼上当。
而这,则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借箭”并不是孙权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只是一时应急之举。而罗贯中,也许是看到了这则记述后,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素材,遂将其加工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那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周瑜打黄盖
周瑜打黄盖是演义里另一个精彩的桥段,按照演义里的说法,当时的曹军多为北方人,擅长弓马骑射,不谙水战。
而曹操,为了图省事,在下长江之时将大军的船只首尾连在了一起,认为这样就可以无虞了。这样一来,大军在水面上也可以行走自如,不受羁绊。可是,一旦一只船起火,那么,所有的船只都会遭殃。而后来,曹操的南下大军,也正是因此失败的。
当然,将船连在一起,其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与吴军短兵相接时,曹军直接参战的士兵可以大大增加。这样一来,吴军想吃掉曹军一条船的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一点,演义里并没有提到,让读者误以为曹操的连船之举,除了任人宰割外,就是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蠢事,其实,也不尽然。
不过,黄盖诈降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但是,黄盖在诈降之前,并未遭受到周瑜的“毒打”。在真实的三国历史里,黄盖诈降之时,直接就写了一封信,而上面,大概只是说了一些“江东小地方,难以阻挡贵军几十万人马,我不如顺应形势归顺了您”这类的话。
而曹操,从起兵到现在,打了这么多年的仗,黄盖的这种情况,他是见得多了。所以,根本就没有怀疑,只是安排好时间地点,让黄盖直接带人过来就完事了。
第三个故事:借东风
在演义所描述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所用的火攻之计,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借助东南风。若是没有东南风,前期的所有准备工作,都等于白做。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黄盖在提议用火攻计对付曹操的铁索连环之时,并没有特别强调风向的作用,只说到自己诈降之后,趁机点燃曹操的船只即可。
按照相关文献的记载,在汉朝的时候,中国的风帆技术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当时,吴军所用的战船,都装备有能利用侧向风的风帆,并不是一定得有正向风才能航行。并且,周瑜黄盖等吴军将领,在长江一带纵横多年,他们早就摸清了此地的天气规律,确认这时候的风是能够被利用的。
另外,吴军可以事先将用来引火的战船开到上游之处,等到大战之时,这些战船就会顺着水流漂至曹军的船队之中。所以说,即使没有风力的作用,火攻之计依然可以成行。
如此一来,借东风一事并没有小说里所写的那么重要。
以上的种种推论,其实,都只能说是我们的一家之言,并不一定就代表着真实的历史。而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恐怕要穿越回去亲身经历一遍,才能知道。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历史上真正的赤壁之战,绝不是小说里写的那样,诸葛亮挥挥扇子就打赢了。赤壁之战的失利,使得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战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的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更是得到了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而孙权,则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导致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除此之外,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不仅休养生息了五年,还在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也是因为此战,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型,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并且,对于此战李白有诗曰:
“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胡曾有诗曰: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可见,此战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之大。
参考资料:
【《三国志·吴书》、《三国志·周瑜传》、《三国志·诸葛亮传》、《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