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名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也有许多的爱国人士。明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大汉王朝也是这样的。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 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于谦是让人最深刻的一个,也是最耀眼的一位。朗诵他所作的一首《石灰吟》。都可以感受出他当时的正气浩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可以激励后人,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怕牺牲依然前行的品质。
明朝出现过很多忠臣,于谦可谓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了。他作为明朝的大臣,可谓是尽心尽力,真正做到了以身报国。他那文采出于安邦,武可定国震慑四方。就看过《大明风华》一遍。被里面于谦的风骨深深影响我,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于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不愧为大明王朝的护国柱石。所以后人提起,如果没有于谦挺身而出。就没有后面大明王朝200多年的历史,也许大明王朝在那个时候早就已经结束了。
于谦于少保是大明永乐年间的进士,是名副其实的西湖三杰之一。明朝有几百年的历史,也曾出现过许多的忠臣人才。有很多比他能力强的,功绩比他还要大的。但是让我最敬佩的就是于谦了。敬佩他的风骨,敬佩他的光明磊落,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大明王朝奉献。
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很多大臣都主张南迁,放弃京师。这些人都是只是想到自身的利益,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利益。都说国难显忠臣,就在这个时候,于谦挺身而出,力保京师,反对南迁。因为他知道,京师就是国本。南迁国家将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情况?所以站出来指责要南迁的人说,提南迁的人应该立马斩首,宋朝南迁就是一个血的教训。只求平安是得不到长久的发展,终将会走向衰败,所以他站出来说要抵抗。于谦身系国家安危,挺身身而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于是马上放弃南疆的想法。于是放弃了南迁的想法,坚守京师守卫国本。但是于谦当时所面临的情况,不是一般的危险。因为当时明朝的军队已经在土木堡之战中消耗的差不多了。能够调动的兵力已经是非常少。对于来势汹汹瓦刺军的进攻,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谁也没有信心能够打赢这场仗。因为当时军心不稳定,人心也无法安抚稳定下来。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谦能够临危受命,接任兵部尚书的他,真的应了那句受命于危难之间了,很多人都在静静的看着自己的命运,看着于娟如何打赢这场京师防御战。因为整个国家的安危,都系他一个人身上。
接任兵部尚书的于谦,面对当时的情况,他没有感到害怕,而是冷静的去面对。他首先做的就是安定军心,稳定民心,因为只有人心稳定下来了,才有更大的把握打赢这场保卫战。等到人心稳定下来了,他立马调集各地军队进京勤王。
因为当时英宗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必须要新君来稳定人心。所以,于谦请命皇太后立英宗的弟弟为帝安定民心。于谦果然不负众望,在战场上指挥有方,成功击退了瓦刺军,打赢了京师保卫战。在这一次事件中,是他最高光的时刻。挽救大厦将倾的他。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护国柱石。于少保的一生中,都是忠于国家,终于社稷的。他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京师,保住了国本。于少保一生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的的气节值得让后人敬佩,在他的一生中只有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安危。所以他能够在危难之际,力揽狂澜,他真正做到了名垂青史,他的气节使得后人学习。
只有在危难之际才能见到人心,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纵观他的一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不管是在土木堡之战中,还是在京师保卫战另立新君这两个事件中。他想到的就是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安危,永远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所想到的就是百姓的安危,如何去保护好他们。他是真正做到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所以说,我还是非常敬佩他的。特别是他那句千锤百炼出深山,很适合当下的年轻人。你没有经过千锤百炼,怎能走出你心中的那座大山呢?怎样去实现你自己的理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