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高产高效养殖模式初探

闽侯鸿尾乡下山坪种养综合场养殖户池志珍,在面积为670m 2 的山区池塘从事牛蛙养殖,通过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辐射带动,逐步掌握了牛蛙养殖的关键技术,近三年,养殖效益十分显著。现总结其养殖模式,供读者参考借鉴。

一、养殖条件和方法

1.养殖场地的选择

流水式牛蛙养殖场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水源。养殖场要求水源充足,暴雨时不涝不淹,干旱时能及时得到供水。②水质。要求无污染,达到渔业水质标准。③地形与环境。牛蛙养殖场最好选在冬暖夏凉的地方,此外,牛蛙喜静怕惊,故养殖场要选在远离嘈杂的地区。④交通、电力。养殖场应选择交通便利、供电充足的地方,以方便养殖生产。

2.养蛙池的建造

以每100m 2 为一个大池,再把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池边用40目的筛绢网围好,筛绢要高出池底1m,筛绢底部应有20~30cm埋进土里;池埂高40cm,坡度1:

3,水位保持在30~40cm;宜采用长方形池子,便于操作;用口径 10~12 cm塑料管作为进水孔、溢水孔(排水孔)来控制水位,进、溢水孔设置的地点应在每个大池的对角;每个小池子里放4块80cm×40cm 具有浮性的白色泡沫塑料板作为牛蛙的休息台;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阳网遮荫,以防夏季太阳曝晒。

3.牛蛙的放养

① 池子的消毒。一般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干池每亩用生石灰50~75kg;漂白粉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每亩用量为10~15kg,一般清池消毒10天即可放苗。

② 蛙苗的放养。 蛙苗自己培育。放养前的蛙苗消毒:放养前幼蛙可用20mg/L的高锰酸钾液浸洗10~20分钟,浸洗时人员要在场观察,发现异常情况马上捞出。

放养的密度:幼蛙期每平方米放60~80只,随着个体差异的变化,再进行分级分池放养,成蛙期放养密度为30~40只/m 2 。

4.饲养管理

① 巡池观察:每天早、中、晚各巡池一次,检查筛绢网是否出现破洞,如果有必须马上修复,防止牛蛙外逃;保证水24小时不间断地流,每天至少达到300%的换水率;溢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水深保持在30~40cm,并且保持水质清新。还应注意观察牛蛙摄食与活动情况是否有异常现象,一旦发现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② 饲料投喂: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饲料为主,投喂前半个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清洁的水泡湿,使饲料稍微软化膨胀,这样可以预防饵料吸收池中的污水,致使牛蛙食后肠胃发生疾病,也可以促进牛蛙对营养的吸收。日投饵量保持在蛙体重的7%~15%,投饵量除按蛙体重计算外,还应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酌量调整,做到少量多次,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③ 分级饲养:在牛蛙饲养过程中,由于个体大小差异的原因,时有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应将规格相差较大的个体进行筛选分级,把规格相同的牛蛙调整到同一池子进行饲养,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时注意控制养殖密度。

④ 疾病的防治:牛蛙养殖过程中要确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即将药物预防与保持环境适宜的科学饲养方法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提高认识鱼病防治误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忌不注重健康养殖。鱼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如何预防,关键在于平时的健康养殖,这其中包括清塘消毒、科学投饵、合理施肥、调节水质、定期防病、优化环境、强化管理等相关内容,把握这些关键内容和技术,完全可以控制或避免鱼病的发生和危害。

忌不查病因。鱼病发生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有病原、寄主、环境三种主要因素,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就会引起鱼类发病。要想达到治病的目的,首先应该分析、研究其病因,才能不致贻误病情,及时诊治。

忌不对症下药。掌握了病因,还需对症下药,若是仅靠道听途说的“偏方”或一般性的经验之谈,或听取“水货”鱼医的意见,盲目下药,势必于事无补,还造成浪费,甚至会贻误时机,加重病情。

忌用失效药物。任何药物均有其保质期,过期渔药中其有效成分易分解或发生化学反应,其功效会大大降低,甚至会产生有毒物质。所以养殖者切勿因求便宜购买过期药物,或舍不得丢掉过期药物而继续使用,其结果将得不偿失。

忌病急乱用药。大部分渔药都是针对一定的病害而进行治疗的,应该区分不同的病因而使用相应的药物,并非一药包治百病或一病任何药物均能奏效,有的鱼病是目前不能治愈的,需要靠平时的预防,胡乱用药于事无补。

忌用药不匀。施用渔药的方法较多,但要注意药物施用要普遍,不遗漏,不留死角。如遍洒药物时,应注意边角等区域易于错过,造成无药区,施药不全面难于彻底治愈病害;又如内服药应与饲料充分拌匀后投喂,投喂时保证大部分鱼类均能吃到;采用注射法时也应防止有“漏网之鱼”。

忌不注意病害的抗药性。鱼类病害对长期使用的药物易产生抗药反应,而且随着多次的反复使用,抗药性逐渐增强,故在具体的用药品种上提倡交叉使用。

忌单一用药。有些鱼病,病原体往往是寄生虫和细菌并发,或先感染细菌后被寄生虫侵袭,也有先被寄生虫侵袭后感染细菌的,这种情况不可单一用药,可先用漂白粉泼洒,下次再用硫酸铜或敌百虫,或者混合泼施,才能既杀灭细菌,又消灭寄生虫。

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放养前进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干池每亩用生石灰50~75kg;漂白粉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每亩用量为10~15kg,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并定时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全池遍洒消毒;分池后及时用20mg/L的高锰酸钾液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使病原体传播;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捞出隔离,除此之外,还要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对工具进行消毒,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饵料的投喂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量、定质。

二、经济效益

该项目利用山区地势落差自然流水进行24小时换水的养殖模式,养殖水面积670m 2 ,单季产量4000kg,产值达8万元,纯利润4万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次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疾病及治疗情况:当养至成蛙时,出现个别歪头和红腿现象,我们及时把歪头的牛蛙挑出隔离开,同时用15 mg/L的强氯精连续消毒5天,同时加大换水量,病情消失。

三、小结

1. 是牛蛙赖以生存的条件,水源条件的好坏是养蛙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好选点工作。

2.蛙池的建造不宜太浅,应适当加深,也可以把池岸加高,提高水位,水深不能低于20cm,否则蓄水量太少,水易浑浊,牛蛙易得病,不利于养殖生产。

3.牛蛙养殖过程中的分级管理非常重要。分级工作要做得及时,否则大蛙吃小蛙,造成小蛙机械性损伤死亡,大蛙也可能因吞不下小蛙而窒息死亡,不利于成活率的提高。

4.确保日换水率达到300%,定期对蛙池进行消毒。由于是室外养殖,因此,除了夏季高温季节要搭建遮荫棚外,冬季也要注意防寒防冻,以免蛙体冻伤死亡,也可把室外养殖和室内成蛙暂养相结合。

牛蛙养殖全程技术(牛蛙高产高效养殖模式初探)(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