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最后的栋梁们 第二期

在“大明帝国最后的栋梁们”第一期中,杜少讲了卢象升的悲剧。今天,杜少来讲另一个被崇祯坑死的国之栋梁:孙传庭。在讲孙传庭之前,杜少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自从第一期推出后,很多读者说我黑崇祯,说崇祯兢兢业业十多年,是无力回天,是大明烂透了。杜少在此不想争论,只列举以下几个事实:

(1)崇祯一朝十七年,换了50个内阁辅臣,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除了杨嗣昌始终得到信任外,几乎没有被信任的。

(2)这些督抚是不是都该杀呢?有的固然该杀,但我贴段史料“崇俭与张献忠战本胜,以杨嗣昌言其撤兵太早,致师败绩,不俟秋决,以五月弃市。”史料讲的什么呢?本来郑崇俭打败了张献忠,结果杨嗣昌跟崇祯说郑崇俭撤兵太早了以至于打了败仗,崇祯也不调查,直接就大怒杀了郑崇俭,弃市。

(3)再举一例,松锦大战后,明朝大败,洪承畴降清。崇祯皇帝想和清廷议和,又拉不下来脸,于是偷偷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去议和。结果泄漏消息后,面对满朝文武的质疑,崇祯第一时间撇清了自己的关系,直接就杀了陈新甲灭口。

崇祯皇帝

‍一.一战灭闯王高迎祥,李自成成了新闯王

同卢象升一样,孙传庭也是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两年后因为不满魏忠贤专权而弃官回乡。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孙传庭也是有着一身浩然正气的,直到崇祯八年才再度出仕。崇祯九年,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农民起义,孙传庭主动请缨任陕西巡抚,剿灭农民军。孙传庭到陕西后,自募军队,号“秦军”。闯王高迎祥此时来到陕西,想从汉中进攻西安。看到孙传庭严防死守后,闯军走了一条历史上很著名的小道,子午谷。这条道到底是不是三国时期魏延所谓的那条奇袭近道,史学界还有争论。但是子午谷十分狭小,最窄处仅能单人单马通过。意图走子午谷突袭西安的闯王高迎祥军毫无意外的被孙传庭发现,在狭窄的子午谷尽头黑水峪被秦军打的大败。高迎祥被俘,送至北京处死。这一战有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李自成从闯将变成了闯王,扛起了义军大旗。

接着,孙传庭率领秦军连战连捷,对农民军可谓摧枯拉朽,成为了继卢阎王“卢象升”之后农民军又一劲敌。崇祯十一年,孙传庭和洪承畴配合,将新任闯王李自成打的全军覆没。李自成仅以18骑突围,在一段时间内销声匿迹。农民起义军在孙传庭的打击下,几乎被镇压下去。就在这时,名义督天下兵马入援北京的卢象升被杨嗣昌、高起潜坑死在巨鹿,孙传庭军和洪承畴军被调到北方抗清,李自成有了喘息之机。

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大明帝国最后的栋梁们)(1)

秦军大帅 孙传庭

二.无端被下狱,农民起义军再次强盛一

卢象升的阵亡,使得大明朝廷再次慌了神,急调洪承畴、孙传庭入京。杨嗣昌、高起潜害死卢象升后,崇祯皇帝非但没有怪罪,仍旧继续委以重用。在对待东北清廷的问题上,孙传庭跟卢象升是一样的,是坚定的主战派。之前杨嗣昌曾提出对清廷议和,而集中力量对付农民军的剿匪方略。孙传庭认为不可行,因此遭到杨嗣昌的嫉恨。而洪承畴则圆滑的多,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博得了杨嗣昌的好感。所以杨嗣昌、高起潜这种主和派作梗,崇祯皇帝下诏,孙传庭不得觐见皇帝。而洪承畴率军抵达后,崇祯皇帝亲自去京郊慰劳。这种有意的区别对待,使得孙传庭大为失望。

杨嗣昌奏请洪承畴任蓟辽总督,统帅东北。但是,杨嗣昌仍旧忌惮孙传庭,要剥夺孙传庭兵权,将秦兵留下归洪承畴调度,共同防守辽东。孙传庭字字血泪:“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秦军妻子俱在秦,兵日杀贼以为利,久留于边,非哗则逃,不复为吾用,必为贼用,是驱民使从贼也。安危之机,不可不察也。”孙传庭认为,秦军留在辽东,陕西空虚,起义军会死灰复燃。秦军家眷都在陕西,陕西出事,秦军各个无心守辽土,必定逃跑哗变,一旦逃跑回到陕西,很可能就会加入起义军。杨嗣昌此举无异于逼民起义。结果有了崇祯皇帝支持的杨嗣昌对孙传庭的建议置之不理。孙传庭一气之下耳朵聋了。

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大明帝国最后的栋梁们)(2)

秦军大帅 孙传庭

第二年,崇祯让孙传庭都督保定、山东、河南三镇军务。孙传庭请求进谏皇帝,在杨嗣昌作梗下,崇祯皇帝下旨不见。伤心至极、耳朵聋了的孙传庭请求辞职休息。结果,明末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杨嗣昌对崇祯皇帝说,孙传庭是装病托辞。于是崇祯皇帝大怒,派巡抚杨一俊去看看孙传庭是不是真的聋了。杨巡抚回来后说,真的聋了。崇祯大怒,将杨一俊下狱。然后,崇祯又将战功赫赫的孙传庭下狱,满朝文武都知道孙传庭冤枉,但是没人敢出头替他申辩。孙传庭何罪?杨一俊何罪?这就是传说中总被群臣蒙蔽的、自己特别勤政的崇祯皇帝。真的是诸臣误皇帝?历史自在人心。孙传庭下狱三年,三年间,本已经销声匿迹的闯王李自成,再次出山,在河南地区再度成了气候,拥兵几十万,官军一败再败。

明史:嗣昌又劾其托疾,非真聋,帝遂发怒,斥为民,下巡抚杨一俊核真伪,一俊奏言:“真聋,非托疾。”并下一俊狱。

三.被逼出战,一代名将身死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又包围了开封,官军一败再败,无力回天。这时候,崇祯又想起了战功赫赫的孙传庭。终于,崇祯亲自诏对孙传庭,听取他的剿贼安民之策(早干嘛去了)。之后,就匆匆让孙传庭率军解围开封。结果李自成撤军,转道陕西,杀了陕西总督汪乔年。崇祯又急令救火大队长孙传庭去陕西。孙传庭在陕西修整了几个月,训练了一批新兵。这时,崇祯皇帝不断催促孙传庭出击。孙传庭说新兵没有训练好,不能打仗,崇祯不允许。孙传庭无奈,像当年的卢象升一样,再次近乎悲壮的出击。

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大明帝国最后的栋梁们)(3)

秦军出征

孙传庭是一代名将,可是此时的李自成已经拥兵数十万,而且经过几年的战斗,积攒了宝贵的军事经验,有了一批百折不挠、百战不屈的老兵,装备、战斗力大为提升,甚至都有了重装骑兵。而此时孙传庭的军队确是一群新兵,力量对比悬殊。孙传庭首先日夜潜行于山中,出其不意打了农民军一个埋伏,但农民军人数众多,于是官军先胜后败,退往潼关。

孙传庭明白,三年在牢狱,世上已千年。农民军已今非昔比了。于是孙传庭在潼关积极备战、招兵买马,并且发明了一种火炮战车,打造了两万余辆,战斗时刻可以对付农民军的重骑兵,防守时候可以当营帐。但是朝廷不给钱饷,又屡屡催战,导致陕西民怨沸腾,因为陕西本地养不起这支军队。这支军队训练还未成形,又被崇祯皇帝催促出战。为了逼迫秦军出战,崇祯给孙传庭加尚方宝剑,进督师。孙传庭捶胸顿足、大声疾呼:“我知道此去我回不来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身为大丈夫,怎么能在面对狱吏!”秦军再次强行出征。

秦军再次出征,一路告捷,李自成差点被俘虏,一部分农民军甚至产生了投降的想法。这时候李自成说:“大家不要害怕,罪过是我一个人的,大家决一死战,输了杀我就行,大家尽可以投降。”不得不说,李自成此等气魄,远比京城的崇祯皇帝要大气。紧接着,官军仓促出战、缺粮缺饷的问题又再次出现了,军心浮动。粮道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率一万骑兵断绝。孙传庭无奈选择回师就粮。但是,孙传庭此时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孙传庭带着自己的陕西兵突围,让河南兵断后。河南兵立刻就明白了,自己被抛弃了。结果河南兵哗变,突围变成溃逃。农民军趁势全线进攻,官军一直逃到了南阳才缓过神来。决战来临了。

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大明帝国最后的栋梁们)(4)

闯王 李自成

农民军战阵共有五重,第一重是饥民,第二重是步兵,第三重是骑兵,第四重是精锐重甲骑兵,第五重是家属。 官军攻破了民军前三重战阵,与第四重战阵的精骑相持不下,鏖战中,秦军火车营招架不住,在火车营主将的带领下,率先溃败。火车营的溃败引发连锁反应,官军本就不多的骑兵也招架不住逃跑(很多马都被饥饿的官军吃了,没办法,不给粮不给钱逼着出战)。民军倾巢而出,穷追不舍,一日一夜追杀四百余里,官军死亡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接着潼关被攻破,大明最后的希望,督师孙传庭战死。一生统军致力剿灭农民军的孙传庭,赢着赢着就这样突然输了。

四.又一个死后凄凉

当初崇祯皇帝下诏逼孙传庭出战之时,兵部侍郎张凤翔劝崇祯皇帝谨慎,因为孙传庭的军队是此时大明仅有的两支劲旅之一了,结果崇祯皇帝不听(另一支是吴三桂的山海关辽东铁骑,其他精锐兵马都死在之前与后金的松锦战役了。讽刺的是,松锦大战是洪承畴指挥,也是被催出战战败)。孙传庭出师之前,知道自己此去必死,于是对妻子说:“我死了,你怎么办?”其夫人张氏说:“丈夫报国,不用担心我”。西安被攻破后,张氏率领两个女儿三个小妾投井而死,而两个儿子相互扶持着出逃,路上百姓见到了两位公子都潸然泪下。就是这样的满门忠烈,崇祯皇帝居然怀疑孙传庭假死逃避战败责任,不给赠荫,何谓刻薄寡恩?崇祯皇帝是也。猜忌成性的他,都已经不相信会有大臣为国尽忠战死了。明史评价,“传庭死而明亡矣"。大明有崇祯这样的皇帝,寒了人心,焉能不亡?在崇祯朝,越是听话的将领,往往下场最惨。而只有像左良玉这种拥兵自重、结交朝内重臣、偷奸耍滑之辈才会活到最后。孙传庭死后不久,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上吊身亡。死前言“诸臣误我”,真的是诸臣误了崇祯帝?公道自在人心。

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大明帝国最后的栋梁们)(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