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这东西虽然无形但力量惊人,而早于2000多年前已经有人深明这点,打算著书立说,企图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这个聪明人,就是食客三千的秦相吕不韦。

无风起念之前看《寻秦记》,看到第三十三集时看到一个情节,就是由郭峰饰演的吕相爷正设计打倒赢政,在怂恿成蟜叛变事败后,便从舆论入手,在民间透过推广活动“一字千金”推广《吕氏春秋》。由于《吕氏春秋》推崇禅让制度,散播若君主不贤便应仿效尧舜、推举有能者成为下任君主的信息,希望透过舆论迫使赢政退位

吕不韦与秦国关系(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1)

此番剧情的确以史实为基础。《吕氏春秋》为旷世巨著,也是与吕不韦从政生涯中必提的书本,当然要在此好好为大家说说这本的历史啦!(回想起来《皓镧传》好像没怎么提过《吕氏春秋》呢)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嬴政登基第六年(有说八年或十年),共26卷160篇。其实它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系列,类似清朝的《四库全书》和今日的《十万个为什么》。如此巨作当然不是由吕不韦独立完成,而是由他旗下 门人集体编纂而成。

《吕氏春秋》的属性又是什么呢?其实里面就是集合先秦时期各大门派学说,包括儒、道、墨、法、阴阳家,以及其他少听说的,如推崇严密逻辑的名家和重农思想的农家。

吕不韦与秦国关系(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2)

《吕氏春秋》中的“吕氏”很明显是指向吕不韦本人,而然“春秋”又何解呢?原来这里的春秋时代表光阴和岁月,因为在农耕为主的年代春秋是两个最重要的季节,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交替,故此以春秋代称一年。其实,“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大家或许也听过上古有历史书籍叫《春秋》,乃先秦时代各国的编年体史书,其命名源于上古时期春秋二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朝廷大事亦多在春秋两季举行,因此“春秋”成了了是古代史书的通称。故此,《吕氏春秋》就更有史书的意味了。

有趣的是,《吕氏春秋》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当中十二纪是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完全突显了“春秋”的时间意味

吕不韦与秦国关系(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3)

吕不韦为何要花庞大的人力物力去制作《吕氏春秋》呢?真如《寻秦记》所言,是制造舆论以推倒赢政之用吗?说实话,小编是不太相信这个说法的。

其一,《吕氏春秋》虽成书于赢政统一天下前不久,那时赢政是近二十岁的青年,有独立行事的能力,亦正等待时机收拾一直牵制他的吕不韦。

然而,《吕氏春秋》由动工到封笔,也绝不可能是一年半载的事(别忘了以前要制作简册的工序绝不简单),反之是极有可能是他在早期广招食客之时已开始此大项目。

吕不韦与秦国关系(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4)

其二,《吕氏春秋》汇合各派学说,没有自成独立见解,根本没有可能透过如此繁多的论说去达到“打舆论战”的目的。

那么吕不韦到底想做什么呢?或许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他旨在提高自己名望。商人出身的他本来没有什麽资格著书立说,但若要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如荀子孟子那样有抱负的政治家及学者,就需要点旷世巨作来支撑自己了。

别忘了在那个年代,所谓“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十分低贱,他确实需要多点公关手段来包装自己,增加自己实力。他有的是钱,当然就可以广招食客帮他这个忙了。

书本出版了,但没有宣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于是他举办推广活动,命人抄录《吕氏春秋》多份并放于秦国首都咸阳的城门口,邀请各国诸侯学者来阅览,但凡能改动字者,均可赏赐千金。这个故事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意解文辞精炼、价值极高的文作。

吕不韦与秦国关系(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5)

参考资料:《吕氏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