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张爱玲人生哲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张爱玲人生哲理(超脱本我的情欲)

张爱玲人生哲理

【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张爱玲说:“为人取名字是一种轻便的、小规模的创造。”

为文章取名也是如此,名字取得好,成功一半。尤其在当下自媒体写作时代,题目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一篇文章的命运。

张爱玲为文章取名的惯用技巧是象征。写一个女人被金钱禁锢一生,她取名为《金锁记》;写妙龄少女在花季陨落的故事,她取名为《花凋》;写一户家庭女儿成群,个个花枝招展,她便借“弄瓦”之意取名为《琉璃瓦》,包括《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都极富象征意味。

以前,我明白她为何将一篇家庭伦理小说取名为《心经》,认为这部小说写的是恋父情结、父女之间的不伦之恋。如果依循象征手法,考虑题目与文章的之间的张力,便会明白,恋父情结也好,不伦之恋也罢,都是故事的壳。

心经,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梵语当中,“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达到彼岸的意思。心经是一部教化世人智慧达到彼岸的佛经。

所以在《心经》中,深受佛洛依德影响的张爱玲(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评语)真正表达的,或许是个人在俗世情欲中超越本我,达到爱的彼岸,这样一种愿景。

张爱玲为《心经》画的插图

1.恋父情结属于本我无意识范畴,如果困于本我编织的情欲,将永远不能永远健康正常的爱

故事的主人公叫许小寒,她是上海一户小康之家的女儿。

“她的脸是神话里的小孩的脸,圆鼓鼓的腮帮子,小尖小巴,极长极长的黑眼睛,眼角向上剔着。短而直的鼻子。薄薄的红嘴唇,微微下垂,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

这样的描写,或者说这样的面容,打下了故事人物幽暗神秘的命运底色。

为何说她长着神话中小孩的脸?

又为何说这种美令人感到不安?

继续往下读,就知道了。

二十岁的许小寒情窦初开,然而她爱上了不该爱的人——自己的父亲。

二十岁生日聚会上,她在同学面前,满口的爸爸长爸爸短,使得某些同学怀疑她是否有妈妈。别人无意提及父母一辈已是上了年纪的人,她立马辩驳,说自己父亲还不到四十岁。

父亲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牵动她的情绪,她亲热地跟父亲撒娇发嗲。旁观者眼里,无非是父亲的小情人表示娇惯的亲昵。当局者心里清楚,其中已掺杂太多超出亲情的成分。

为了呆在家里,和父亲在一起,许小寒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做一辈子孩子。为了向父亲表明自己的痴心,她拒绝追求自己的优质男。

恋父情结一词,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是指女孩恋父仇母的复杂情绪,是女孩性心理发展阶段的一个特点。在这一阶段,女孩对父亲具有强烈的深情,同时将视母亲为多余,希望自己能取代母亲的位置。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其中,本我由先天本能与欲望构成。既然具有先天性,也就具有难以抗拒的命运色彩。而恋父情结属于本我无意识范畴。

这个故事中,许小寒在恋父情结中一意孤行,意念坚定,她对父亲说“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

如果许小寒沦陷于不伦之恋,执迷不悟,她将永远困于本我编织的情欲之网,到达不了爱的彼岸,去拥有健康、正常的爱。

这种扭曲的情感需求,终究何去何从,又该如何纠正,还是要看个人的觉悟与智慧。

张爱玲为《心经》画的插图

2.从错误的感情里自我救赎,却选择了歧途。借着爱情的名义,走向伤害的方向

许小寒的父亲许峰仪,如今人到中年,有钱,有社会地位,有一个成功人士的人设。

他是一个身材高大、脸色苍黑的男人,年轻的时候具有文艺细胞,有一张装扮成时尚妇人的照片为证。

关于他与女儿之间不伦之恋的产生,关于他对这份情感的认知,书上写道:

“事情是怎样开头的,我并不知道。七八年了——你才那么一点高的时候……不知不觉的……”

许小寒出生时,算命的说她克母,本来打算过继给舅妈,终究舍不得,也终究没有逃脱命运的捉弄。

相对女儿的主动、坚定、无所畏惧,许峰仪在成年人的思维与父亲身份的逼迫下,他被动、犹疑、顾虑重重,却也是不负责任的。

他眼看着女儿耽搁、牺牲了自己,却欲罢不能。欲罢,是因为道德范畴的理智考量,知道这份不伦之恋不但没有结果,还会越深入越伤害。不能,是因为出于情欲的本能,从女儿的恋父之情中,他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多年下来,一边沉迷一边挣扎,在许峰仪这里,理智占了上风。他以老自居,试图以此拉开与女儿的距离,他还准备与妻子去莫干山住一段日子,用空间隔开女儿。

后来,许峰仪与女儿的一个同学开始同居,因为对方长得很像自己女儿,因为对方说爱他。

他想从一段错误的感情里自我救赎,为此转移安置情感的对象,却选择了歧途。借着爱情的名义,走向伤害的方向。

张爱玲为《心经》画的插图

3.人生犹如一部心经,在修行中超脱本我的情欲,智慧达到爱的彼岸

在这个家庭中,许小寒的母亲活得像一个影子。

钢琴架上有许小寒、许峰仪的照片,却没有她的照片,许小寒同学经常来家里玩,从没见过她。

从父女对话中反应出来,许峰仪跟妻子没有感情。丈夫在外面有了女人的行迹,女儿劝母亲趁早管管,她却说了一句很有内容的话:

“那算得了什么?比这个难忍的,我也忍了这些年了。”

比自己丈夫寻花问柳更难忍的是什么呢?许太太没有明说。

丈夫撒谎说要去外地一趟,具体多长时间回来也说不清楚时,她不吵不闹,也不揭穿谎言,只是安静地为他收拾行李,对许峰仪平日服用的药叮嘱了一番,“以后没人按时弄给你吃,只怕你自己未必记得。我还得把药方子跟服法一样一样交代给你。”这是成年人之间的心照不宣。

看起来,许太太对丈夫的行踪不闻不问,其实,她对女儿与丈夫之间不健康的感情,心里明镜似的。

女儿小的时候,她不能相信。女儿大了,想管却已经晚了。

当许太太多年来第一次推心置腹地袒露心迹,许小寒才恍然明白,是她将父母之间的爱一点点抹杀了。

当女儿问母亲如何面对丈夫与女学生同居的丈夫时候,她说了这样一番话:

“你爸爸不爱我,又不能够爱你——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他爱绫卿。他眼见得就要四十了,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罢!”

这是一位看透人生的女人,也是伟大的母亲。

与其说这是纵容,是无奈,是懦弱,不如说是她对生命与爱的通透认知。丈夫面前,她做到了放手让对方去爱;女儿面前,她做到了长久的隐忍、包容。或许,在这份母爱之中,藏着达到彼岸的道路。

人生犹如一部心经,在修行中超脱本我的情欲,智慧达到爱的彼岸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