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极昼极夜(夏至昼晷已云极)(1)

夏至,最早有文献记载是《尚书·尧典》,尧命羲叔去南方观测大火星(心宿二),以正仲夏(夏至),又用观测日影的办法,比较全年所纪日影,夏至这天,北半球日影最短。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省政府文史馆员施立学老师从民俗、物候特征、农事、养生等方面对“夏至”节气文化进行了解读。

夏至的极昼极夜(夏至昼晷已云极)(2)

节气介绍

“夏至亦称夏节、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个节气。夏至为一岁白昼之最长日,亦是一年阳气最盛日。”施老师谈到,《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思《三礼义宗》说,“夏至为者,至有三义”:“一是阳气至极,二是阴气始至,三是太阳运行至最北端,故谓之至。”意思是:夏至之日阳气至极,阴气始生。夏至这天太阳的高度最高,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不过,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夏至之卦是姤卦,挂爻五阳一阴,一阴起于下,表“夏至一阴生”之象,所以说夏至这一天在年中阴阳消长循环中是一个转折点。唐朝诗人权德舆《夏至日作》诗中吟:“璿(璇)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叙写天地运行带来了季节的循环变化,在夏至这一天清醒体悟了天地阳消阴长。夏至是从阳气极盛转而步入阴长阳消的起点。

《白虎通·日月》称:“夏节昼长,冬节夜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谚语: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中国的最北端的漠河是中国昼长最长之地,昼长16小时56分;中国领土最南边界曾母暗沙是中国昼长最短之地,昼长12小时16分。南北差距达4个小时40分钟。漠河县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在夏季产生极昼现象,时常有北极光出现。漠河白夜产生在每年夏至前后的9天中,此时漠河多出现晴空天气,是人们旅游观光的最佳季节。漠河县于1989年把“夏至”定为旅游节。

物候特征

据施立学介绍,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音骇);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天地运作有序,万物生长有时,人间循时利用万物得以厚生。一年中听到了大黑蝉开始鸣叫,表示夏至到了;此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有一种植物在夏季的中期,也就是夏至开始生长(夏季有六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故而人们给取了“半夏”这个名,而木槿花到了夏至就逐渐繁盛开花了。

鹿角解,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鹿角解出自《逸周书》。《逸周书》曰:“夏至之日,鹿角解”,意思是说到了夏至这个节气,鹿角就会脱落。又曰:“鹿角不解,兵革不息”。意思是说,鹿角不脱落,打仗就不会停止。

七十二候注释中说:夏至第一候“鹿角解”,鹿角有艮象,是属阳性的山兽,因阳气已盛极而衰,鹿角就开始脱落。

礼记疏云:鹿夏至而解角,谓消长使然。意思是说鹿角在夏至脱落,是自然界万物更替的结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麋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意思包含了古代的阴阳学说,鹿角是阳物感阴气而脱。歌曰:夏至才交阴始生,鹿乃解角养新茸。

我国民间对鹿的喜爱程度达到了极致。说鹿为仙兽,自能乐性,游处山林,从事云泉。所以在格物论中就有一个玄之又玄的说法:鹿千年者色苍,又五百者色白,再五百年者色玄,玄之又玄,仙化登乎天矣。其实际中却是真有白鹿存在,白者被尊为仙兽中的仙品,李白在传世的名句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古图中有以之借喻禄的含意。在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被吟咏歌唱,《诗学旁训》中有这样的词句:食柏,饮泉。濯濯,呦呦。修角,斑毛。成群,作对。饥寻药圃,渴饮飞泉。衔花,眠草。“作对衔花归远洞,成群抢草过山林。仙子倒倚归阆苑,圣君驯养在灵台。灵囿伏时何濯濯,嘉宾燕处更呦呦。况值三年开大比,呦呦藉尔宴人才。”

蝉始鸣,蝉,又称“知了”、“蟪蛄”、“伏天儿”。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它的鸣声的产生是由于体内神经输出的生物电流,刺激了位于腔内鼓膜上的鸣肌,使鸣肌以每秒伸缩1万次的频率来震动而发出的。鸣肌伸缩的快慢与大小发生变化时,声鼓薄膜震动的频率也会随着改变,因此,蝉在鸣叫时可以发出或高或低、不同声调的声响来。

蝉鸣是蝉的一种有效的求偶手段。会鸣的都是雄蝉,雌蝉都不会发声。雄蝉鸣叫,不消片刻,便会看到沉默的雌蝉悄然飞来,停留在同一树枝儿上,然后慢慢地移近、靠拢、交尾。雌蝉听到雄蝉爱情的呼唤,这是因为在蝉的发声器官稍后的地方,有一块儿很平滑光亮的薄膜叫镜膜,这是蝉的听觉器官。据研究者观察,蝉虽然能听到蝉鸣,但在隆隆的火药爆炸声中却毫无惊骇之状。现在已得知蝉的听觉器官,对某些频率的声音极不敏感。

蟪蛄在我国南北方各地分布很广,鸣叫很早,四月就开始鸣叫,鸣声很尖锐,吱吱连续不断,不像蚱蝉那样一阵阵的进行。栖息与停留在树干距地面一二米的地方,可用手直接抓到或用纱网容易捕捉。蟪蛄一类的蝉,体质较弱,被小孩儿捉到后玩儿几个小时就死了。据说蟪蛄的液体有夜明作用,夜间身体透明,能看清内脏,死后体液涂在墙上也能发光,这是一种民间传说。蟪蛄体较小,紫灰色,体、翅部有斑纹,危害林木及果树。

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出生所以得名。入药很早,《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之药。《礼记.月令》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名半夏。又有守田、水玉、和姑的雅号。山东民间俗呼“天落星”。半夏属蜀天南星科植物,野生于山坡、林中、草丛、沼泽地或水田中,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历史上曾以湖北荆州所产为最。而今当属四川的产量大,品质优,其特点是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脾散解的作用,是中医最常用的化痰药和止吐药,有人曾经做过实验用。用半夏治疗各种呕吐,临床上可以代替西药“爱茂尔”应用,其镇吐作用比“爱茂尔”还强两倍有余,却无副作用。清朝末年,一位英国医生患呕吐症,“屡屡吐,绝食者久矣”,邀请了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共同为之治疗,其结果是“协力治疗之,呕吐卒不止”。当时已认为患者是不起之人,遂求盐山名医张希纯“一绝其生死”。经过详细诊视之后,张氏曰:“余有一策,姑试行之。”即用张氏自制的半夏加茯苓生姜,“一二伏后,奇效忽显,数日后竟回复原有之康健。”张希纯技高一筹,善用半夏,立起沉疴,使得三位“东西洋大夫”赞叹不已,敬佩至极。

农事农谚

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向日葵,夏至之花,明朝时,就被普遍使用,向日葵圆脸般盛开的花随太阳转向,看到向日葵,谁能不想到盛夏来临了呢。马齿苋又名“五行草”、“长命草”,俗称半支莲,刘若愚《芜史》中有记载,在夏至日插戴马齿苋能益寿延年。其它如绣球花、夹竹桃和“天中五瑞”,这些夏至时节开的花,都在添加福气和风物诗情。

“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农作物生长茂盛,田间杂草病虫亦迅速滋生蔓延,乡间耕作尤显繁忙。

古人养生

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会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在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释名·释天》说:“伏者,金气伏茂之日也。”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俗称三伏。师古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代医家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说法。认为人体合于四时阴阳则不会生病,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天人合一”的阴阳消长规律的观点。

古人在夏至有避暑的风俗,唐代诗人韦应物诗〈夏至避暑北池〉起头就说:“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显然,在唐代时,人们就普遍认识到夏至的宇宙理象,同时感时而忧患施政教化未能即时。

夏至祭祀后,文武百官要放假三天,回家祭祀先祖,与亲友过节,同时民间劳作者也要休息,商人则要歇市,全国上下都处于闭关状态。这是上古流传而来的修身养性的好传统。《辽史》礼志记载: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以驱蚊抑臭。

关于气温的变幻,在东北只有一句话:“夏至不拿棉。”

民间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首先是多吃冷食、凉食、瓜果。由于夏天白天长、炎热,入夜又难眠,各地都提倡睡午觉。

吃馄饨辟恶。“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夏至吃馄饨,则又包含一种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史载,宋代宫廷中,每逢夏至,御厨们就包出一种夏至馄饨,供帝后妃嫔食用。其实,宋代宫廷不光是夏至这个节令吃馄饨,一年之中其余二十三个节气亦均吃馄饨,故宋代宫廷便有一道“二十四节气馄饨”的著名面点,南宋高宗尤嗜食馄饨。

喝冷冻清凉饮料。《玉烛宝典》云:“或沉饮食于井,亦谓之鉴,”后世流传收藏伏日井水以造酱醋、浸瓜茄习俗。认为“水取五更初汲者,久收不坏。”

迅速反应,及时更新

获取你身边的资讯

来源丨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王璐 手绘作者 孟美青 设计 刘春娇

编辑丨露娜

审核丨韩大川 姜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