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大赛#人的一生都在发展,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发展任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特征。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维度,应该了解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持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独到精辟的阐释。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精神分析论,及其后继者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华生的心理发展刺激反应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文化历史理论等。主要简要介绍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个性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从情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研究个体。他的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面对一种心理社会困境或者危机。心理社会困境并不是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是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该危机或困境亦是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其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具体即:
- 婴儿期(出生~1岁)面临的危机或者核心冲突是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婴儿的基本任务是发展与看护者之间的依恋与信任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爱,形成对环境的信任。积极解决核心冲突后,可对未来形成希望,对人有信赖、安全感,否则与人交往可能会焦虑不安。
2.婴幼儿期(1~3岁)面临的危机或核心冲突是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婴幼儿习得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控制,并知道对自己的选择感到羞愧或怀疑,形成自主性。婴幼儿通过尝试完成新事情,激发新想法,并不为失败所击倒;在父母支持下,不断体验成功,形成自主。积极解决核心冲突后,渴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自控能力强,行动信心足,否则自我怀疑,畏手畏脚。
3.幼儿期(3~6岁) 面临的危机或核心冲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幼儿的基本任务是发展主动性以及有交流和挑战所导致的探究态度。积极解决核心冲突后渴望形成目的感,做事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否则自我价值感低,畏惧退缩。
4.儿童期(6~12岁)面临的危机或核心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儿童必须学习文化技能,克服自卑情绪,发展学习中的勤奋,通过成功和取得各类成就,体验对任务熟练掌握的胜任感。积极解决核心冲突后,可望在生活学习、接人待物方面能力提高;否则自感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可能会有失败感。
5.青少年期(12~18岁) 面临的危机或核心冲突是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青少年的基本任务是确定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规定,形成人格、社会性别和职业等方面的自我同一感。积极解决核心冲突后,可望形成忠诚的品质,有明确的自我概念和肯定的追求方向;否则生活缺乏目标,对前途彷徨迷失。
6.(青年期或成年早期(18~25岁) 面临的危机或核心冲突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通过与他人交往,对他人开放,为事业定向,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形成亲密感。积极解决核心冲突后,可望成形爱的能力,具有满意的感情生活和事业基础,否则可能会无法与人亲密相处,滋生孤独寂寞感。
7.成年中期(25~60岁)面临的危机或核心冲突是繁殖感对停滞感。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职业的成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对社会做出大量富有现实意义的贡献,造福、关爱下一代。积极解决核心冲突后,可望行程关心的品德,热爱自己的家庭,关心下一代成长,否则可能会自我放纵,对未来没有安排。
- 成年晚期(60岁以后)年龄的危机和核心冲突是自我融合感对绝望感。通过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理解个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位置,接受并理解自己的的生活。如果愉快接受自己,便可以面对、接受生命的消逝,否则陷于绝境。积极解决核心冲突后,个体变得智慧贤达,可以随心所欲,安享天伦之乐,否则会对往事悔恨惆怅,失望厌恶。
心理健康的标准
由于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全面而确定的心理健康的定义,不同的理论学派不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心理健康的定义不完全相同。因此用来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如下内容:
1.智力正常
2.情绪良好 包括能够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一旦有了负情绪能够善于调整,具有情绪的稳定性。
3.包括乐于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等。
4.适应环境 包括有积极的处事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具有顺应社会改革变化的能力,勇于改造现实环境,达到自我实现与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5.人格完整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同时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在特别恶劣的环境中,可能也会出现某些失常的行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应从整体上根据经常性的行为方式作综合性的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