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中描绘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而今纵观270余年的战国历史,深知孟老夫子的这一番话没有一丝丝的夸张虚饰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惨烈而言,在这270余年的战国历史中,除去长平之战,也恐怕就只有联军对秦的邯郸守卫战了。

明代北京保卫战启示(胜利来的总是那么晚)(1)

邯郸之战的背景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一次战略性决战——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中,秦国贯彻正确的战略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一举歼灭了赵国45万大军。随后,两国签订息战盟约(赵国割地求和)。在公元前258年,赵国私自撕毁合约,拒不割地,积极联盟其它诸侯国备战。 秦昭襄王盛怒之下,秦军乘长平之战的胜利之势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明代北京保卫战启示(胜利来的总是那么晚)(2)

邯郸之战的经过

秦昭襄王见赵既违约不割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秦军长驱直入,抵兵赵都邯郸城下。邯郸之战由此揭开帷幕。此战,赵军投入守城部队达10万余人,由名将廉颇率领。秦军则派出王陵率领军队30余万人,投入作战。

明代北京保卫战启示(胜利来的总是那么晚)(3)

王陵与赵军展开了两年的作战,久攻不下;这让远在咸阳督战的秦昭襄王感到不能容忍,便命令白起接替王陵担任此战的主将,然而,白起称病推辞,未前去接管部队。秦昭襄王不得已改派大将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向前线增派精锐部队10万余人;继续展开对邯郸城的围攻行动。 秦军伤亡过半,仍旧无法攻破邯郸;范睢则委派郑安平为将率领士兵近5万余人,携带了大量粮草前去增援王龁所部。由于秦军增派兵力并支援了前线大量的军需给养,而此时的赵军困守孤城,粮草已经所剩无几,赵国深知无力驻守都城,被迫向魏、楚等国紧急求救,担任向他国求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原君,在此期间,便发生了“毛遂自荐”(向楚国求援中)和“窃符救赵”(向魏国求援中)的家喻户晓之典故。在公元前257年,平原君成功得到援助后,春申君黄歇和信陵君魏无忌各自率领楚军和魏军增援赵国,并与赵军合力反攻秦军。

明代北京保卫战启示(胜利来的总是那么晚)(4)

在联军的攻势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秦军大将王龁被迫率领残部撤回汾城,秦军将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楚、魏、赵联军包围,无法突围;被迫投降赵国;邯郸围困至此被解除。

邯郸之战的战果

秦国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还于赵;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北)还于韩。

邯郸之战秦国战败的原因

其实,秦国围攻邯郸之初,武安君白起认为,赵自长平之战后结亲于燕,连好于齐、楚,合纵之势业已形成,其元气恢复,国库充实,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将士死亡大半,国内空虚。如果赵与诸侯盟国内外夹击,则秦军必败。

明代北京保卫战启示(胜利来的总是那么晚)(5)

事实证明,秦国远离本土,久攻赵国不下,战略战术错误,诸侯强力外援,大败而归。

邯郸之战赵国胜利的原因
  1. 君臣一心,众志成城

赵上将军廉颇率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君臣一心,邯郸军民士气空前绝后,殊死抵抗。

2.秦战略战术错误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也再一次失误,因而导致失败。

明代北京保卫战启示(胜利来的总是那么晚)(6)

3.列国合纵成功

邯郸之战中,在赵国的都城邯郸即将被秦军攻下的情况下,赵、魏、楚等国结成了生死联盟,以合纵联军对付秦国一国之军。

邯郸之战对于战国时期的影响

邯郸之战中,秦国军队有着近三十万人的伤亡,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虽然是胜利了,也仅仅只是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明代北京保卫战启示(胜利来的总是那么晚)(7)

邯郸之战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导致秦国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秦国被迫改变策略,采取之前范雎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虽然统一六国的步伐推迟了,但还是为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