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彭城的磁州窑,窑火千年传承。但是其中有一个家族,王家庄园,窑火相传600年之久。下面就给大家讲讲王家庄园的故事。

峰峰磁州窑遗址(峰峰彭城的王家庄园是一个窑火传承600年的陶瓷家族)(1)

峰峰磁州窑遗址(峰峰彭城的王家庄园是一个窑火传承600年的陶瓷家族)(2)

峰峰磁州窑遗址(峰峰彭城的王家庄园是一个窑火传承600年的陶瓷家族)(3)

峰峰磁州窑遗址(峰峰彭城的王家庄园是一个窑火传承600年的陶瓷家族)(4)

峰峰磁州窑遗址(峰峰彭城的王家庄园是一个窑火传承600年的陶瓷家族)(5)

峰峰磁州窑遗址(峰峰彭城的王家庄园是一个窑火传承600年的陶瓷家族)(6)

峰峰磁州窑遗址(峰峰彭城的王家庄园是一个窑火传承600年的陶瓷家族)(7)

峰峰磁州窑遗址(峰峰彭城的王家庄园是一个窑火传承600年的陶瓷家族)(8)

磁州窑由业者运筹经营传承千载,彭城土经工匠制造成瓷行销四方。古镇彭城的千年繁华与陶瓷业密切相关,镇内至今仍存有多处磁州窑遗址,其中富田遗址和盐店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两处古窑址在抗日战争以前都是“滏源里王家窑”的。王家的庄园在彭城也是大名鼎鼎,妇孺皆知。

彭城王家从元代开始融入陶瓷行业,历经元、明、清至民国,传承600余年。王家历代所产精品瓷在中外著名博物馆多有收藏。现举二例。一是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收藏的底部有“王氏寿明”戳记,枕面书写“枕赋”的瓷枕。赋文有二百六十多字,采用比较、引典、摹状等方法艺术地把瓷枕的制作过程,造型、使用时之快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赋文通篇文字严整,相互关联,富有韵律,书写优美堪称瓷赞之绝唱,文字之奇葩。此枕世界知名。二是美国西雅图艺术馆收藏的画面为《武家坡》并有“滏源里王家造”题款的瓷枕。枕面所绘为元杂剧,说的是薛仁贵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后,衣锦还乡,在伍家坡找到了失散十八年带儿苦熬的结发妻子王宝钏。薛仁贵与王宝钏寒窑重逢的故事在我国世代相传,流传很广。瓷枕画面对此用艺术的形式进行了充分的展示。瓷枕画面正中为三棵树,右边一卫士在牵马等候,薛向一作揖施礼做询问状,而屋内一妇人正在梳妆。此瓷枕绘画笔法细腻,人物刻画生动,故事情节突出,纹样布局得当,具有极高的美学造诣。所以彭城王家窑在磁州窑领域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抗日战争前王家窑陶瓷生产达到鼎盛,当时的瓷器产量占整个彭城瓷器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王家曾经是彭城最大的陶瓷业主和首富,在彭城有两处庄园,不但规模宏阔而且富丽堂皇,既是王家家人居住生活之地,也是组织、管理瓷器生产经营的重要场所。

王家庄园是清末民国时代彭城的大宅门,它的建筑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反映着那个时代彭城的繁华与文明,更是磁州窑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王家抗战期间多人加入共产党和抗日部队,甚至流血牺牲,所以其资产大部分为日伪巧取豪夺去了,王家大多数人成了“贫下中农”。王家的大宅门在1945年彭城解放后成为公产,以至于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个彭城最大的陶瓷业主及庄园被人们遗忘了。近年来随着磁州窑文化研究的深入,文化界人士才发现王家窑在磁州窑火传承中的历史贡献以及王家庄园在古镇彭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王家东庄园的建立时间、位置和规模

清道光十年(1830年)闰四月二十二日彭城发生7.5级大地震。极震区就在彭城,当地的民居建筑基本都倒塌损毁,仅有半壁街、楼角子等极少数建筑残存下来。王家在彭城虽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但此次地震以前的王家老庄园由于地震破坏已无法考证。地震发生后王家做了三件事。其一,牵头出资在彭城南边东狼窝附近设立救难所,施粥发衣,救助无家可归的难民。地点就是现在的陶瓷一厂附近。后来此地就被称为“难所”。“难所”这个名称一直用到解放以后,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觉得难所这名字不好听,就将“难所”改为“南所”。南所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但知其来历的人不多。其二,就是修复被震毁的窑场生产设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生产,使磁州窑火得以延续,民众生活逐渐趋稳。其三,复建被震毁的家园。王家人口众多震后复建时分为两处,王家内部称“东头”和“西头”。现在仍可看到的两处王家庄园,都是此次地震之后建成的。它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大气合理,符合北方儒家文化的建筑风范,适合家族居住和产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王家庄园其中一处位于老彭城东阁里向西一百余米路南即“东头”,为坐南朝北九门相照的院落加跨院的格局,面积约有五千多平米。庄园的门厅为五间,大门位居正中,门两侧各有石狮子一个,高高的门楣上悬挂着“大夫第”的匾额。这个非同寻常的匾额说明王家历史上有人在朝为官。据王家家谱记载,清代王家有一名叫王承焕的在北京铁路管理衙门为官。当然“大夫”是否王承焕本人,现已无从考证。想当年九门相照院落中的九道门开启时,一条直线可从大门口望到正堂屋的中堂轴画。大门向西不远,在门厅的西头有乾门,为日常出入之用。乾门也修建的很好,有高高的门楼、石台阶、石门墩,厚厚的大木门上镶着铜扣环。彭城当时有民谣说“王家窑主好气派,九门相照富贵宅”。当时王家的家族长和第三门家人居住于此。1922年王家老家族长八十寿诞,当时的广平府知府、磁县县长及大量宾客前来贺寿,知府和县长乘坐的汽车和其他宾客乘骑的车马停满五间大门厅之前的空地。这件事至今还在彭城百姓口碑中流传。此事也说明王家当时在冀南地区的名望之高。此处宅院抗战初期被日伪霸占,1945年彭城解放后成为公产,峰峰矿区人民银行长期在此办公。宅院的后院为矿区公安部门和彭城镇政府所在地。很可惜的是这处宅院的大部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城改造中已被拆除,目前尚有一个后院在。拆除过程中在老宅基处挖出一个题有“滏源王家造”的瓷枕,其底部有“元至正八年”的墨笔字。这说明原有的庄园地震时已倒塌,新庄园是后来在旧址上复建的。

王家西庄园的位置、规模、格局

王家另一处庄园是西庄园即“西头”,在老彭城前街文昌阁路北。当年由王家的长门和第二门家人在此居住。此处宅院坐北朝南,面向的是当时彭城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文昌阁”。宅院东至岳王庙胡同、西至郑家胡同、北至闫家胡同,南临前大街,整个建筑群总体为长方形,西北角有突出一块,东西长约一百一十多米,南北宽约七十余米,总占地面积八千余平米。

庄园的街南面有王家的洋布庄、染坊等铺面。(院落与房屋间数因民居分割,已不好详细统计)。这是一组独特而庞大的建筑群,庄院中间为三组九门相照的院落,左为东楼院、右为西跨院,后边有围院。这种格局的大宅门俗称“轿杆院”。意思是两侧的附属建筑物拱卫着九门相照院落,就像抬轿子那样的状况。九门相照的院落和跨院、围院各自都有通大街的门洞,其相互之间也有过道相通,有夹门隔离。庄园建筑群内有水井、磨坊、马棚、暗室、钱窖等等,简直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城堡。整体从古建角度看是北方四合院的多重组合体,符合封建时代的建筑体系和礼仪。在建筑群的北边(原彭城完小东院处)还有一处大花园。

彭城过去有句俗语:“彭城街五里长,旮旯拐弯笼盔墙。”意思是说彭城地盘儿上陶瓷窑场多,烧瓷器用的笼盔(匣钵)遍地都是,老百姓因陋就简利用此物盖房子省钱省料还省工。但王家的庄园不用笼盔盖房,都是一色青砖瓦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王家是何等富足。

三组九门相照院落是这片建筑群的核心,结构大致如下:南边临街为正门厅,其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7米(含南边1米左右的前廊),为硬山顶大瓦房,从地面到房脊高约6米以上,房脊为云纹挑脊。山墙临街顶端有砖雕的神龛,墙角有如意云纹。

门厅内正中有朝向大街的大门和朝向院落的内门。中间是过道,东西两侧各有内室,是会客和值守人等住处。靠西南角落有厕所。

出门厅内门过一个5米多宽的小院到二门。二门也叫“四柱门”,因为是四根柱子支撑起门楼和两重门,门楼前后两侧还各有两根悬柱(只有上半部分柱子),门楣上有彩绘图案。朝南的外门是两扇板门,进门一米远就是内门,内门由四扇板门组成,上有漂亮图案,此门有重要事情才开,平时不开。进门从左右两侧绕过,然后进入第一进内院。

内院东西各有三间厢房,门和窗上部都是砖砌的拱形结构,上有砖雕图案。厢房进深3米左右。院子东西宽6米,南北长9米左右。院子北边有三层条石组成的台阶,台阶上是一个3米来宽的平台。过平台上2级石台阶进入第一个过厅。过厅东西长约15米,进深约6米,两侧也为硬山墙,房脊高也有6米左右,前廊檐下的拱木头上刻有花团云纹。(团纹图照)厅前有1米多宽的前廊,厅前面和走廊均有四根立柱支撑,厅中间两立柱间有木格风门,上有门楣,挂有匾额,门的东西两侧为窗。过厅北侧有屏风门,上有门楣,此门平时不开,两侧绕行后出过厅北门。整个过厅有门三道。过厅通道的两侧均有木制花格隔离,中间有门,内为东西对门的居住房间。

出第一过厅,下一层台阶进入第二进内院。此院南边靠第一进过厅的北墙东西两头各有一小门,门开时可通向两边院外的过道。东西厢房和第一进院相同,但在东西厢房的南边各有一间小房(可能叫耳房)。院子东西6米宽,南北长约12米。院子北边就是第二过厅,其结构和第一过厅相仿。

出第二过厅来到第三进院。东西厢房和第一进院相似,厢房南侧有3米左右空地,靠第二过厅北墙外东西两头也各有便门,门开时可通向两边的过道。院子南北长有15米左右,东西宽6米。院子北侧是堂屋,这是整个九门相照院最高大的建筑,是硬山顶的瓦房,屋脊高大远远就可看到。正门有较宽的前廊,前面有五层石条台阶。此房中间为堂屋,门上挂匾额,内挂中堂画,是家庭团拜,聚会之所。两侧为居住用。一般东侧为祖父母居住,西侧为父母居住。

整个九门相照的院落由南向北逐级抬高,这讲究的是家族步步升高,实际效果是下雨时水由北向南顺利排出。

三组九门相照的院落结构基本相同,另两座九门相照院的相同之处不再叙说。有两个不同之处单说一下。

一是在最西侧九门相照院的最后一进院落。这个院子当年是掌门老家长住的。院子朝东南方向开了个门。下雨时,水自然流向东南,然后再转而向北,排出院外。人称这种排水法叫作“珍珠倒卷帘”,可以聚敛家中财富。我区的革命前辈吝剑峰(此人曾担任周恩来秘书,建国后任上海港务局书记)1945年在此院北屋居住,后其子在此居住多年。在这个院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个“钱窖”。据说当年王家每天各处经营收入得来的铜钱和金银,都要存入这钱窖之中。向外支出则要由老东家批准。2019年春,峰峰矿区区委领导来考察时曾经风趣的说:“这才是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地方呀!”。此院中有一棵百年以上树龄的老石榴树,至今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王家当时很有钱,但该花的钱绝不吝啬。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李喜仁老所长曾讲过一件事:清末有一年彭城地区发大水,彭城通往北部义井等地的滏阳河便桥被冲毁,是王家的王本贵率领家人出资,在便桥的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宽阔结实的大石桥,方便了南北交通。石桥竣工开通之日,彭城周边四乡民众,自发聚集到河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庆祝大桥的开通,交口称赞王家的义举。王家的王继振当彭城镇的镇长时政绩很好,热心于公益善事。灾荒年都自掏腰包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为灾民施舍粥饭,寒冬来临,捐献棉衣,口碑很好。

二是三组九门相照院中间一组门厅的最东边有巽门,此门修的高大气派,上有门楼,门楣原有“大夫第”牌匾,门框宽有一尺,两扇扫地大门足有四寸厚,十分沉重,门轴直接插在铺门石的圆臼槽里。,木门的位置比一般人家的靠里很多,这是有讲究的,普通人家是不可以这样的。门前有石门墩、石台阶。解放后修马路使地面增高,台阶看不到了,原来的一对石狮子也不知去向。。倒是斜对面,面向岳王庙胡同的狮子,脑袋还露着,没有被完全埋住,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进门正面有砖雕影壁,可惜现在被后来垒砌的小房子遮挡住了。向西拐再向北便是二门。

王家庄园几件轶事

当年九门相照院里的家具也是比较考究的,不少家具都是原木原色的,如檀木、花梨木、乌木等不上油漆。传说有一年王继翰给儿子娶媳妇,姑娘是磁州城里人,家境殷实,姓李,人长得端庄秀美还识文断字,家中人品也好,王家很满意。结婚这天,王家红灯高挂,亲朋满座,这时女方送的嫁妆到了,其中有一套做工考究上了紫红色油漆的家具。街坊邻居都很羡慕王家媳妇的嫁妆丰盛,家具漂亮。这时,王家大管家却打眼一看,笑呵呵地对来送嫁妆的李家人说:“亲戚们辛苦了,请到里屋喝茶休息。”转脸吩咐王家忙客说:“把亲戚送的新被子、衣服、细软等物送到新房,那套陪送家具先搬到西厢房凉一凉油漆味儿。”当时女方亲戚听到此话,心里很不是滋味,面带不快。不想,在堂屋的老太太王张氏知道了此事,她觉得这事不妥,王家的家具再好也不可这样做,这有失亲家的脸面,也辜负亲家的深情厚谊。于是,老太太不慌不忙到了西厢房,先端详了一下新家具,然后心平气和对管家说:“这家具做工精致,紫红的颜色显得喜庆,放到新房正合适”。管家一听,马上派人把家具搬入新婚房间。老太太纠正管家错误的做法,使磁州亲戚立时笑逐颜开,这为日后家庭和睦打下了基础,但也从侧面说明王家的家具不是一般的高贵。

三组九门相照院落的东边是楼院,两者之间有过道。楼院临街是三间硬山瓦房,前门是三通间的板子门,瓦房后边院落没有西厢房,东边是三开间的二层小楼,再向里是三间过厅,穿过过厅又是一个小院,也没有西厢房,东边是五间两层楼。楼院当年应该是姑娘小姐们居住的院落。楼院后边有一小院,只有东厢房三间,此院与楼院不通。

三组九门相照院的西侧是跨院,两者之间有过道相通,过道在街口有便门。跨院由多个院落组成,每个院落的功能不同,大小形制也不同。王家在抗日战争前有十九处窑场,生产缸、碗、盆、壶、巧货等各种瓷器,产量又大业务是十分繁忙的,因此每个窑场都有掌柜和管事人员。此外还有在安阳的棉纺织厂,彭城街上的绸缎庄、洋布庄、染坊、瓷器店等铺面都有掌柜,这部分人除在彭城有家室的外,大多数在跨院里有专门的院落居住,这对于及时和东家沟通情况,商讨经营策略很是方便。掌柜们居住的院落多位于跨院前部的西侧。这也是王家宅院与一般有钱人家不同之处,这个家有众多企业要打理,要经营。这类似于现在的集团公司。掌柜们(经理)必须有工作和休息的地方。跨院的后部是粮仓、磨坊、等所在。

跨院前部东侧是私塾。有学子门读书的房间,也有老师的住处。王家十分重视教育,科举时代王家多有取得功名之人。清末,王承焕在清政府的铁路衙门为官。同时王家在北京、天津有营业铺面。王家秀才王承秀因经营需要常常往来于京津之地,接触到了“百日维新运动”,对“倡导新政、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理念,先是接受信仰,接着就是身体力行。他回到彭城伙同本家的王承先、王立德等出资在当时彭城西部的“都土地庙”内开办义学,免费教授学生。王承秀亲自担任校长。义学在彭城是第一个现代学校,它完全摆脱私塾模式,开设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等新式课程。所教的学生中后来有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国为民做出了贡献。说两个知名的,一个是张兆丰,他是王承秀先生的得意门生,在义学时品学兼优,五年毕业考入磁州城高级学堂后,王先生不但资助他学费三年,还帮他张罗对象结婚成家。张兆丰后来成为北伐名将、早期的中共党员、优秀的红军将领,还曾任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1930年因叛徒出卖牺牲于河北栾城,解放后迁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再一位是李麟瑞,他早年参加革命,曾经跟随张兆丰参加北伐战争,解放后任邯郸市政协常委和峰峰矿区政协副主席。再说说王家的三个“三”。其一,王铭三,受张兆丰思想的影响在抗战开始后他为抗战捐出自己的钱粮,并积极参加“河北抗日民军第十四支队”,被任命为第一大队队长。他说不赶走日寇我绝不回家,历次战斗中都奋不顾身英勇战斗,最后光荣牺牲。其二,王银三,他参加张兆丰儿子张锡珩领导的“抗日第十三支队”,肯吃苦,不怕难,苦练杀敌本领,与敌人战斗在太行山上。一次日伪军偷袭西山根据地岔口村,突围时他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其三,王品三,他从小与窑场的工人关系密切,性格刚强,抗战开始后也参加“抗日第十三支队”。他被安排到小车队担任队长。所谓小车是当时由彭城向码头运输陶瓷的主要工具独轮车,由人工推动前行。推车工人在彭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强力壮,胆大过人。在王品三的带领下小车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王品三在解放安阳的战斗中负伤复员回家。解放后他在陶瓷一厂工作,晚年他常到学校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王家男儿英勇,女子也不示弱。王大娥只身到西山抗日根据地参加工作,并和部队长征过来的老红军曹延芝结婚。建国后曹延芝是峰峰矿务局的领导成员之一,1958年全家为支援西南建设调往贵州六枝矿务局工作。

三组九门相照院落的后边(北部)有后围院,此院主要是马棚和车马停放之处,所以其门特别宽大,门槛与地面平,以方便车辆出入。当年的车轮是木质的,木轮周边裹着铁条(俗称铁脚车),对地面有沉重的碾压力,日久天长,门槛上留下深深的车辙印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