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其实在讲话用词方面,香港人跟广州人是有区别的。然后我列举了一些常见有区别的词汇:
粤语其实是由老几辈的广东人带到香港的,不过由于粤语受了英语的影响很多,导致港粤出现许多英语音译的词汇,或者直接在句子里夹杂英语单词,替代了中文字。
而在广东地区的粤语由于全国的网络文化迅速发展,广东人能直接接收到其他省份的文化,导致广东粤语用字会直译网络用语。
看一下港广两地粤语交流上的碰撞小剧场,请来了香港刘醒同广州西洋蔡给大家演绎一番。
学生篇
知识点备注:上堂(港)=上课(广)
搣士/先生(港)=老师(广)
知识点备注:办公室(广)=教员室(港)
温书(港)=复习(广)
你识条铁/棒球棍咩(港)=你识咩啊(广)
消遣篇
下午茶(广)=3点3(high tea)(港)
APP(广)=鸭屎(apps)(港)
自拍(广)=selfie(港)
发(朋友圈)(广)=po(IG)(港)
点赞(广)=like(港)
甜筒(广)=软雪糕(港)
m记(广)=老麦(港)
打包(广)=行街(港)
吸管(广)=饮筒(港)
办公室篇
手指(港)=u盘(广)
work(港)=得(广)
print(港)=打印(广)
片(港)=视频(广)
万字夹(港)=回形针(广)
如何分辨香港人还是广州人
词汇使用
香港人是出了名喜欢夹杂英语讲话的,而且那些英文通常是小学鸡程度的单词或句式:
词语发音
根据个人观察,大部分香港人说话是很平,没有起伏。而广州人就会上降调、重音都明显。
还有就是香港人说话从80年代开始有懒音,这大概是以前大波移民潮导致的,不少非粤语地区的同胞迁入香港。他们在学习粤语的时候没有注重发音的完整性,未听出前音或后韵。
“港”“广”“讲”三个字,在粤语中“讲”“港”都是读【gong】,但“广”是【gwong】多了一个“乌”音,就像普通话的【过guo】一样,粤语“过”也是读【guo】但是有些人懒音读成【go】,大概因为粤语中的“个”读音“go”。
韵尾的混淆
韵尾-ng 与 韵尾-n 的不分,或 韵尾-k 与 韵尾-t 的不分。
除了受其他方言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香港生活节奏急速,连说话都变得急速起来。于是乎一音未完,一音又起,遇到以 -ng 和以 -k 收音时问题便出现了。本来以 -ng 和 -k 收音的字,舌尖一定要平放,不可上翘,才能准确发音。但如果收音未发完便立即连接发出下一个字的读音,便有可能无意中移动了舌头所放的位置,不是平放而是错误地向上翘。
例如:
冷(lang) 变成 懒(lan)
猛(mang) 变成 晚(man)
由于 -k 是 -ng 的入声,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 -k 与 -t 上。发 -k 的音值时,如果错误地把舌尖翘起,放在门牙的背面,就会变成 -t 的音值。
以下是一些例子: 策(tsak) 变成 察(tsat)
责(dzak) 变成 札(dzat)
n,l不分
粤语里的鼻音其实是很清楚的。所谓鼻音就是n,还有ng后鼻音。“你谂下啰”这句话,前2个字都应该是n作声母,最后一个字l作声母。但现实生活中基本上全部都作l发音,虽然不影响理解。因为中国方言古时曾受韵书统一化的关系,其实差不多所有普通话内,'n' 声母的字,粤语也是 'n' 声母的字。例外的是 '弄' 。普通话是 'n' 声母的字,粤语是 'l' 声母的字。按传统韵书音应为'l',普通话在传承的过程中变为了'n'。
ng鼻音的脱落
至于,如我(ngo)、咬、钩等。我现在读成(o)音懒音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使用鼻音ng发音要很用力,说话的人因为"懒惰"而不发出来,故称为懒音。
复合声母中w的脱落
复合声母gw、kw在日常生活中懒音现象尤其明显,而脱落的多数是o为韵母的字。
以下是一些例子:声母gw->g, kw->k
果实 -> 嗰实
矿石 -> 抗石
扩张 -> 确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