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5月15日电 (黄筱 何小华)“村口流动摊贩太多,车辆进出拥堵不说,环境卫生也变差了,必须好好整治……”在浙江桐庐凤川街道桑园村每月一次的例会上,总能听到“新桑园人”关于桑园村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议,在这里外来务工人员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也有了更强的参与感、融入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县城社区社会治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县城社区社会治理
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5月15日电 (黄筱 何小华)“村口流动摊贩太多,车辆进出拥堵不说,环境卫生也变差了,必须好好整治……”在浙江桐庐凤川街道桑园村每月一次的例会上,总能听到“新桑园人”关于桑园村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议,在这里外来务工人员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也有了更强的参与感、融入感。
凤川街道洋洲片区是企业用工的“聚集地”,其中桑园村本村人口887人,外来人口却有8000人左右。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住得安心,街道以桑园村为试点,创建“新桑园人之家”,选出长期稳定居住、思想素质好、威信度高的“新桑园人”代表,共同参与桑园村的村级事务管理工作,探索出一套共商共管共享的流动人口管理新体系。
“新桑园人之家”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垃圾分类、美丽庭院、出租房管理、消防安全等各主题性议事活动60多次,参加人数达720余人次,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10多件。
流动摊管理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村内主道路本身比较狭窄,每天流动早餐一上街,上班时间段常引起路口交通拥堵,并给环境卫生带来不小的压力,村民对此反映强烈。通过摸底,了解到经营这批流动摊的75%为非本村村民,村干部借助“新桑园人之家”平台,邀请经营户、部分村民、党员等参加,把问题摆在台面上、解决在沟通中,经营户最终从心底认同、支持村里的工作,由露天经营转为室内经营,桑园村多年“顽疾”得以顺利解决。
吴加秋、章锡通等都是桑园村生活了10多年的“新桑园人”,“我们很多外地人都参加过这样的会议,这个平台给了我们‘发声’的权利。‘新桑园人’提出的建议、意见,村里都会及时进行协调解决,建立这样的平台对桑园整体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像这样发挥“新桑园人”力量,解决村里“停车难、停车乱”、美丽庭院、垃圾分类等问题的例子还有许多。“每个月都挑选三名‘新桑园人’代表,形成‘村—新桑园人代表—新桑园人’的管理体系,共同参与桑园村的管理建设工作。”凤川街道桑园村党支部书记赵有金说,桑园村长期因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而产生的系列社会问题得以有效缓解,外来人员对于桐庐的归属感也逐渐加深。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管理模式让桑园人更加有凝聚力。疫情期间,桑园村全体居民空前团结,是桐庐最早实行管控的村庄,村民踊跃报名参与卡口检查、村庄巡逻等工作,同时积极捐款捐物,共收到8万多元捐款,以及3万多元口罩、酒精等一大批物资。
得益于“新桑园人之家”平台,面对春节后返工返租的流入人员,村里提前通知了各新桑园人代表,由他们告知每一位返桐人员需要注意的防疫事项,亮码、测温、居家隔离,大家都十分配合,整个疫情期间桑园村感染病例“零发生”。
“新桑园人之家”协商议事机制实施以来,让外来人员从“暂住”变为“居住”,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让管理规则无形于“自己家园自已建”的理念中。对于凤川街道而言,管理与服务外来务工人员,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只是围绕保障民营经济发展“软实力”的一个方面。同时,凤川街道还不断提升服务保障平台的“硬实力”,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发展为中心凝聚各方力量画好最大同心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