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和关羽的关系(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1)

史上真实的 “单刀会”,发生在公元215年,其主导人物是江东鲁肃,而并非“孤胆英雄”关羽;其经过、结局及意义,也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说辞截然不同。“单刀会”之举不仅表现了鲁肃的智慧和胆略,也体现出作为统帅的他顾全大局及深谋远虑的大视野、大胸怀,而且在战略、战术上对整个荆州战场乃至天下大势均起了决定性作用。

当时荆州战场之态势

彼时孙权与刘备为荆州归属权而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215年, 孙权在刘备入主荆州后,向刘索还当初“借予” 的荆州;刘备先是推三阻四,后来干脆予以婉拒,而且粗暴地将孙权派去接管荆州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的官员驱逐出境。孙权大为震怒,感到自己一再被刘备忽悠,于是决心诉诸武力,遂派大将吕蒙率军强夺荆南三郡。

吕蒙出军后,势如破竹,很快攻取(招降)了长沙、桂阳二郡,唯独零陵太守郝普据城坚守,决不出降。见孙权态度强硬,且动起真格,刘备方从成功的喜悦中猛然惊醒,于是亲赴公安坐镇,急令荆州守将、荡寇将军关羽率3万精锐进驻益阳,准备进援零陵并收复已经失去的长沙、桂阳二郡。孙权也不示弱,急调横江将军鲁肃率军急驰益阳,以阻截正欲南下的关羽军。于是,鲁肃和关羽两军在益阳一带形成对峙之势。

鲁肃和关羽的关系(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2)

彼时,从表面看,孙权先发制人,吕蒙连取两郡,形势十分有利。孙权看似占得先机,但实际上荆州却暗流汹涌,甚至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使孙权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首先是战线拉长,力量分散;吕蒙所率的主力不过2万,却要分散于3处使用,长沙、桂阳须分兵驻守,尤其是围攻零陵需用重兵;而来援的鲁肃也仅有1万人马,实在难敌关羽3万精锐。何况坐镇公安的刘备也在虎视眈眈。其次,由于战线最南端的零陵久攻不克,吴军实际上处于南有守敌、北有强援、首尾皆受敌方钳制的不利状态中。而屯兵益阳的关羽却掌握着战争主动权:既可以东攻长沙,又可以南援零陵,无论怎样都能使孙权捉襟见肘。孙权很快察觉到了危机,开始沉不住气了,甚至“飞书”急令吕蒙放弃零陵,火速撤军北上到益阳一线与吕蒙会合共同阻抗关羽。由此可见,此时荆州战场上的形势已经出人意料地起了微妙变化,只要刘备麾下的前敌将军关羽能把握这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采取果断行动,则很可能反败为胜。而孙权方面,这场战争成败之关键,主要就看鲁肃是否能阻挡关羽东进或南下,为恢复战场主动权而争取更多的时间。

“单刀赴会”的策划人及具体经过

然而,当此如箭在弦,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鲁肃想以区区一万人马(吕蒙的兵马还没来得及撤围北上与其会合)遏制关羽3万气势汹汹的复仇之师,谈何容易!著名的“单刀会”,就是 “忠厚长者”鲁肃在这样进退两难的窘境中采取的一次大胆尝试, 当时虽有些孤注一掷的对赌性质,但从事后看又是彼时唯一可行的有效行动。

鲁肃和关羽的关系(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3)

《三国志》记载了“单刀会”之具体经过: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全。肃因责数羽曰:‘国家(指孙吴)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有之’!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之’!目使之去”。

《三国志》注引《吴书》说:

“肃欲与羽会语,诸将恐疑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救羽,......羽无以答”。

从上述两段文字可知,鲁肃发起“单刀会”既冒着很大风险,然而又成竹在胸,有一定把握的。彼时两军已经各自列阵,摆开欲厮杀的阵势,相距仅“百步” ,而且史料中隐隐露出一些蛛丝马迹来,种种迹象表明,关羽及部将们事先也做过某种准备,随时准备发难。在这场反客为主的“ 鸿门宴”上,鲁肃虽处于劣势但并无怯意,表现得颇为出彩,既理直气壮,又义正辞严地驳斥对方的强词夺理,又尽量不激怒对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理服人,终于使关羽自觉理亏,无言以对,不敢发难。古人云:“师直为壮,曲为老”。鲁肃理直气壮,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使关羽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又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轻举妄动。

鲁肃和关羽的关系(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4)

“单刀会”有什么实际意义?

首先,“单刀会”对荆州战场上的态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谈判不仅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同时本身也是一种拖延战术;更重要的是鲁肃在谈判桌上力挫关羽,使其决心动摇,坐失良机,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与此同时,吕蒙用欺诈手段诱降了零陵太守郝普;随即率潘璋、孙皎等诸将迅速北上,与鲁肃的兵马会合,至此,吴军与关羽的军队旗鼓相当,势均力敌,重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因为“单刀会” 争取了时间,吕蒙得以迅速北上,荆州战场的形势又一次出现转折,而且是朝着有利于孙吴的方向转折。几乎在同一时刻,曹操又乘虚率军讨伐汉中张鲁,刘备大有后顾之忧,逼不得已主动与孙权议和 :双方约定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刘备将江夏、长沙、桂阳诸郡划给孙吴,然后罢兵西返。于是荆州之役告一段落。孙权实际上兵不血刃、如愿以偿就讨回了大半个荆州,并顺利跨出了全取荆州的第一步。

其实,“单刀会”还有更大意义。更可贵的是,鲁肃煞费苦心,并冒着生命危险,终于使一个对双方来说都将是致命恶果的结局得以避免出现,那就是会导致孙刘联盟的过早破裂。 倘若没有鲁肃的努力,双方定会撕破脸大打出手,其结局必是两败俱伤,其联盟注定无法维系下去。如此,本已稳固的力量平衡将被打破,从而出现有利于曹魏的不利变化。孙刘交恶,曹操就是得利的渔翁。而各个击破,正是曹操的拿手好戏。果真如此的话,三足鼎立的格局就是另一番气象了。总之,分割荆州后,孙权之所以能与刘备继续结盟,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继续携手抗曹,各谋发展,以致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都与这知名度不广、甚至不太引人注意、乃至被罗贯中在小说中“张冠李戴”了的“单刀会” 有密切的关联。

只身赴险固然需要过人的胆勇,然而更值得赞赏的是鲁肃的大局观及远见卓识。毫无疑问,鲁肃也是一位谋勇兼具的杰出战略家,是当之无愧的江东人杰,这一点,早在他一开始就与诸葛亮不谋而合,竭力促成孙刘联盟对抗曹魏之时,就已向世人证明了这点。

鲁肃和关羽的关系(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5)

鲁肃和关羽的关系(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6)

【插图源自网络】

【 严禁剽窃 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