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是个贬义词还是中性词?恐怕得深究一下,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你迷失自己了吗 你得意忘形了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你迷失自己了吗 你得意忘形了吗

你迷失自己了吗 你得意忘形了吗

“得意忘形”是个贬义词还是中性词?恐怕得深究一下。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们经常饮酒作诗、放荡闲谈,阮籍最为疯癫,《晋书》描写他“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后人便据此引申出成语“得意忘形”,用来表示人在得意时,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失了常态。这明显是个贬义词,但我想说,得意忘形其实是渗透于我们方方面面、各个领域的终极追求,不说褒义了,至少是个中性的词。

名言警句、惯用俗语是我们日常表达的重要部分,很多人以能引经据典而自豪,这些都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骨子里,可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这些都不妨碍它们流传千古,成为经典。因为我们的先贤习惯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表达的思想经常是不明晰的,但其所暗示的意思却几乎是无穷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就慢慢成为了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了一种不自觉地行为。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所以,既然你已经得到这个“意”了,就该忘掉这个“形”。那现在你体会到这个言外之意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