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近日发布。

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叫遗产报告是为赋新词强说愁)(1)

报告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后一年来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估。

其中重点总结了国家和主办城市在传承和利用好冬奥遗产成果的积极实践。

报告很全面,也很有必要。

既让咱们老百姓知道了举办这样投资巨大的赛事是值得的,又知道了为比赛建设的各种设施没有浪费,赛事在社会经济各方面所产生的后期影响积极、巨大。

不过,既然是赛后的一个评估,那么就是叫赛后评估报告吧,哪怕是叫赛后效益评估报告、综合评估报告也行。非得叫遗产报告,总觉得渗得慌、堵得很,原因有几点:

首先,遗产两字定性不准。

通过百度查询,遗产是一个法学术语,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遗产有三个特征: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必须是合法财产。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成为遗产。

所以,将比赛后产生的软硬件内容定性为特指自然人的“遗产”,定性不准。

其二,遗产定义内容狭隘。

遗产的表现主体和载体是财产,能物化或有具体价值。

但《赛后遗产报告》内容包括: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场馆赛后利用、冰雪产业发展、主办城市发展、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传承奥运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七个方面。

很明显,其中大部分内容为其无形价值、社会影响力、产业引导带动作用等,用遗产来概括有点以偏概全,定义不全。

其三,遗产与大众认知不符。

遗产在社会公众的认知里,往往是指人死后留下的东西,带有一定的消极负面情绪或有一些忌讳事项,而赛后遗产评估却是正面的、积极的。所以如果一定是要用“遗产”来用作修饰词,以比喻或拟人化来形容报告内容,肯定是不形象、不合适的。

而且,报告上的遗产没有加引号,以往我们也没有这样形容的先例。

此外,我们都认为“遗产”的主人是不可复活和重现的,但我们知道目前很多赛事设施、场馆肯定都在利用,甚至不排除在未来再举办同样的赛事。这是实际情况,也是我们共同愿景。

因此,用“遗产”来形容比赛留下东西,不符合我们大众认知,也就是说违背了社会规则,有点定则不妥

综上,定性不准、定义不全、定则不妥的“遗产”用于一个权威报告、大众刊物,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留下了丰厚资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成果有目共睹。

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叫遗产报告是为赋新词强说愁)(2)

正如报告里所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如期实现,极大地带动了全国大众和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的新时代。

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叫遗产报告是为赋新词强说愁)(3)

冬奥筹办有力带动京张地区和主办城市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交通设施相连相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首钢成为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建设最美冬奥城,张家口打造国际冰雪运动和体育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交出了冬奥筹办和带动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

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叫遗产报告是为赋新词强说愁)(4)

北京冬奥精神将持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砥砺奋斗、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中国将进一步带动全社会弘扬冬奥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提升公众助残、扶残意识,不断建设完善无障碍设施和残疾人关爱服务。

结 语:

我们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举办了这么一场惊艳世界的赛事;

我们赞颂我们伟大的运动员在比赛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我们称赞我们利用和发扬好了比赛后的遗留财富。

我们衷心的希望我们能珍视,一砖一瓦、一词一句的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财富,让他们不断展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