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向来是礼仪之邦,“礼”文化也源远流长。即使在今天,礼尚往来,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那或轻或重、或多或少的礼物中,我们既可以体味到人情缔结的温馨,又可以享受友好往来的欢乐。但是,有时也会因为方法不当、时机不对、礼品不妥而事与愿违,反而人情未结,芥蒂又生,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送礼给那些对你来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怎么个送法,或什么时候送去,这里面大有学问。

张先生一次开车去看朋友,心想离开朋友家的时候再把礼物从车上拿下来。于是,他空着两手就进了朋友的家。大家寒暄一番,时近中午,朋友没有留他的意思。张先生起身告辞,说:“我买了一些东西,放在车上,我去拿下来。”朋友一听,马上说:“今天中午怎么能走呢?就在我这里了。”朋友的妻子也立刻转身去了厨房。

那次以后,张先生算明白了一个道理,拜访朋友,要采用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策略,先把礼物一放,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这都比后送强。

在别人给你帮过忙之后,再将礼物送去,对方一定会认为你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从未拜托人家帮忙就将礼物煞有介事地送去,受礼者的想法就会大不一样,他肯定会要记着你,一旦有事相求就会竭尽全力帮你。

礼要送在用不着对方的时候,才能尽显威力。送礼要送在平时,要知道,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求人成功的基础

“无事不登三宝殿”,当你有事的时候,才想起某某朋友可帮上忙,往往会犯大礼不解近忧的错误。即使你想提上大包小包的东西,人家也未必会给你这个方便。朋友维系关系,功在平时,这样,朋友之间才可能有求必应。常常有这样的说法:“你瞧这人,用得着的时候才想起我。”说的就是平时不送礼,有事求人了再去送礼。

有一个经理,退休前,每到年底,礼物、贺卡就像雪片一般飞来。可退休以后,往年访客不断,这时却寥寥无几了,更没有人给他送礼了。正在他心情寂寞的时候,以前的一位下属带着礼物来看他。在他任职期间,并不很重视这位职员,可是来拜访的竟是这个人,不觉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过了两三年,这位经理被原来的公司聘为顾问,当然很自然地重用、提携了这个职员。因为他在经理失势的时候登门拜访并送上了礼物和心意,从而在经理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让经理产生了“有朝一日,一旦有机会,我一定得好好回报他”的想法。

常言说得好,“情愿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意思是说当别人处于困境当中,你伸出援助之手,不啻于冰雪天给饥寒交迫的人送去了炭,及时而又必需,会使受礼人终身难忘;而如果别人什么都不缺,你送的东西,其有效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送礼之所以称为艺术,关键是一个“送”字。这是整个礼物馈赠的最后一环,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受礼者不愿接受,或严辞拒绝,或婉言推却,或事后退回,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过程划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李鸿章的夫人50岁生辰快到了,满朝文武大臣忙得不亦乐乎,都准备前往祝寿。消息传到合肥知县那里,知县也想前去送礼,因为李鸿章是合肥人,又是朝中宠臣。可是细想,知县又发愁了:我这七品芝麻官能送多少礼?少了,等于没送;多了,又送不起。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于是请来师爷商量。师爷说:“这事容易,一两银子也不用,还保你的礼品最为注目,保准中堂大人喜欢,列于他人礼品之上。”

知县听说了,自然高兴,可心想天下哪有这般好事,于是便问:是什么东西?

师爷回答:“也就是一副普通的寿联。”

知县听完直摇头,师爷连忙说:“不要怀疑,送礼之后,包你从此飞黄腾达,但要你亲自送上,并请中堂大人过目,不能疏忽。”知县满口答应。

知县带着师爷写好的寿联昼夜兼程赶到京城。祝寿之日,他通报姓名来到李鸿章面前,跪倒说:“卑职为合肥知县,受人之托,前来给夫人祝寿!”

李鸿章随口应了一声叫他站起来,知县忙拿出寿联,将上联先打开,上书:

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寿。

李鸿章心想:夫人二月过生日,他写了“三月庚辰之前”,还算聪明。正想着,知县又哗啦一声打开了下联。李鸿章一见,忙双膝跪地。

原来下联写着: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

“两宫”是指慈安、慈禧,李鸿章见“两宫”字样,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于是他命家人摆香案,将此联挂在《麻姑上寿图》两边。

这副寿联,深得李鸿章的赏识。这位知县自然也因此而官运享通。

一件付出你大量心血、闪烁你诚心的礼品,会使人产生意外的感激之情,其效果即使是最昂贵的珠宝也无法比拟。

送礼送到心坎里,说到底也就是对症下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投其所好。正如送礼要送得合适,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方喜欢。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很多事情靠公事公办往往办不成。因此,沟通就成了办事的必要环节,要想有个良好的沟通就应该有所行动,而送礼就是这种行动的最佳表现。同样的办事,有的人送礼就能把事情办成,有的人送礼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见,送礼也是一门学问。

“礼”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

送礼怎样说更得体(送礼有学问做个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