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二位都承旨

“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这段记载源自《宋史·列传第一·章献明肃刘皇后》,文中所描述之人,正是宋朝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刘娥。年少时期的刘娥父母双亡,可谓是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直至认识了襄王赵元侃(后来的宋真宗)才得以改变命运。真宗驾崩后,贵为皇太后的她本可以效仿前唐武则天,实现独揽天下的伟业,但刘娥却不改初心。养子宋仁宗赵祯亲政后,逐步撤销垂帘听政,听政十一年间内外肃然奉公,以致于后人赞誉“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在毗邻中国的朝鲜王朝历史上,亦存在一位著名的贤妃,她就是世祖大王李瑈的原配、贞熹王后尹氏。论出身,或许尹氏并没有刘娥那般艰苦,但她仍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妇德”的重要性,尽心辅佐三代君王,晚年时主动功成身退。那么,历史上的贞熹王后尹氏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她与闻名后世的仁粹大妃韩氏之间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本期,承旨为各位权威揭晓。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1)

宋真宗赵恒的第2任皇后、宋仁宗赵祯的养母——刘娥(刘涛饰)

根据《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康靖大王实录》记载,贞熹王后尹氏,本贯京畿道坡平,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于江原道洪川公衙,父亲是时任清州判官的尹璠,母亲是参赞议政府事李文和之女,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坡平尹氏,在当时属于名门大姓,其远祖尹瓘曾辅佐高丽王朝第16代国君、睿宗王俣,位列太保门下侍郎,帮助睿宗开疆扩土,武风之彪悍名流青史。

由于尹瓘生前取得的丰功伟绩,故使坡平尹氏取得长久发展,宗族繁茂延绵,以致于太祖大王李成桂开国建制时,都无法忽略坡平尹氏的存在,加封判三司事尹虎等一批功臣子弟,对他们恩惠有加。到了尹璠这代,坡平尹氏俨然成为了两班贵姓,在朝野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话语权。

尹氏自打出生之日起,就与常人不同,貌似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有点特殊之处。《实录》记载尹氏“生而婉淑,禀资异常”,翻译过来就是性情温婉、天资聪慧,因此十分讨尹璠夫妇喜爱。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初春,15岁的晋平大君李瑈出阁读书,时任朝鲜国君的世宗大王李裪为了给自己儿子婚配,专门派遣一位监察官来到尹璠家。据《大东野乘·卷五十六》的描述,当时兴宁府大夫人李氏把大女儿带出来,打算将她推荐给监察官。正当众人谈笑之际,留着短发的小尹氏悄悄躲到母亲背后,借着余光偷看大人聊天。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2)

世祖李瑈的原配、懿敬世子与睿宗的生母、贞熹王后——尹氏(金美淑饰)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3)

世宗大王李裪(宋康昊饰)与昭宪王后沈氏(全美善饰)

见小女儿淘气,李氏略显尴尬,就用手把她的头轻轻摁回背后,然后小声责备她不懂事。李氏母女这一幕,引起了监察官的兴趣,他颇为佩服对方胆气,反而笑着想见见小尹氏。当小尹氏端坐在面前时,监察官赞不绝口,当即回宫向世宗禀报,就这样敲定了李瑈和小尹氏的嘉礼,成就了往后的一段佳话。

《大东野乘·卷五十六》

初以贞熹王后之兄议婚,监察可氏至其家。主夫人奉处女而出,与之对坐,贞熹年尚少,短衣童发,隐于主夫人之后而观之。主夫人推入之曰:“汝之坐次尚远,何敢出头乎?”可氏告于主夫人曰:“其阿只气像不凡,非寻常之比,请更观之。“嘉叹不已,入阙启之,遂与定礼。可氏知人之鉴,至今称之。

虽然《大东野乘》被韩国史学界定义为野史杂谈,可信度大打折扣,但透过此轶事,不难看出尹氏过人的胆量。很快,晋平大君李瑈和尹氏的嘉礼如期举行,嫁入王族的尹氏被赐予“三韩国大夫人”的爵号(后改赐“乐浪府大夫人”),自此开启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在传统的封建专制时代,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品,这是一条禁止逾越的红线,否则就会被冠以“不守妇德”,遭到世人的谩骂和唾弃。尹氏嫁入王族后,对世宗夫妇十分尊敬,涉及衣食起居都要亲自操持,所以很得他们欢心。时间久了,世宗夫妇也觉得自己这个儿媳妇很孝顺、肯吃苦,逐渐把一些宫廷事务交给她处理。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4)

景福宫光化门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5)

夜幕下的景福宫勤政殿

尹氏侍奉世宗夫妇,看似弘扬孝道,其实包含着极深的动机。纵观朝鲜王朝历史上那些叱咤宫廷的传奇女性,她们身上均有着共同点,那就是通过争取当权者的信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例如成宗朝的废妃尹氏、中宗朝的文定王后、哲宗朝的哲仁王后等。显然,尹氏似乎并不甘心以王子夫人的身份走完一生。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九月十五日丙申,尹氏在景福宫内诞下李瑈的嫡長子、桃源君李暲,消息一经传出,宫廷内外是议论纷纷。要知道,朝鲜宫廷戒律森严,除王世子及王世孙外,宗亲王子在受封爵号后,都要一并离开宫廷前往自己的府邸居住。换句话是,只有储君才有资格住在宫里,否则后果是很严重的事情。可是,尹氏居然能够在禁中产子,说明世宗夫妇对尹氏十分眷爱,也从侧面折射出首阳大君李瑈的特殊政治地位。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二月十七日,在位三十三年的世宗大王李裪薨逝,王世子李珦身穿冕服在先王灵柩前即位,是为文宗大王。文宗李珦当了28年的储君,登基时已经37岁,这在朝鲜历史上尚属首例。文宗是一位守成之君,即位后继续秉持着世宗的治国方略,勤治国、严律己、厚待民,深得官民拥护,完全有能力延续世宗开创的繁华盛世。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6)

世宗李裪嫡長子、朝鲜王朝第5代国君、文宗大王——李珦(金泰佑饰)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7)

文宗李珦很担心自己死后,年幼的王世子处境艰难

只可惜,励精图治的文宗身体孱弱,在位仅2年便撒手人寰,享年39岁。弥留之际,躺在病榻上的文宗授意领议政皇甫仁、右议政金宗瑞、兵曹判书赵克宽等人为顾命大臣,委托他们辅佐年幼的王世子,这是一位父亲在即将死去时对儿子的依依不舍。景泰二年(公元1452年)五月十八日,文宗的独子李弘暐即位于景福宫勤政门,是为端宗大王,成为朝鲜王朝第6代国君。

端宗李弘暐的即位,给当时的朝鲜政坛带来了不小的波澜。因为自太祖开国以来,幼主登基的案例是头一遭,这不仅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而且让野心家们蠢蠢欲动,至少被世宗寄予厚望的首阳大君李瑈不会无动于衷。通过对《世宗实录》、《文宗实录》和《鲁山君日记》(亦称《端宗实录》)三本史料的考证,承旨发现,有一类矛盾始终伴随着朝鲜王朝,那就是两班集团与王室宗亲间的争权夺势。

众所周知,世宗李瑈的父亲、太宗大王李芳远就是依靠政变上位的,太宗李芳远之所以敢当着太祖李成桂的面发动兵变,其中就存在无法调和的权力归属方面的矛盾。以郑道传为首的开国功臣寄希望打压李氏宗亲的气焰,从而争取王廷上的话语权。可是,以靖安大君李芳远为首的王室宗亲却看不惯老头们的咄咄逼人,随即双方爆发血腥冲突,结果李芳远清算了开国功臣,逼着父亲和哥哥禅位,自己则坐上了龙椅。此情此景,仿佛再次重现于端宗时代。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8)

太祖李成桂嫡四子、靖安大君、太宗大王——李芳远(张赫饰)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9)

公元1398年8月26日,靖安大君李芳远发动政变,清算开国功臣

承旨曾在《鲁山君——苦海无涯的朝鲜君王,何苦生于帝王家的世间无奈》一文中提及,皇甫仁和金宗瑞是两班地方官出身,代表着两班集团的利益,他们历经风风雨雨才步入权力中枢,注定不会允许他人染指自己的权势。同时,以首阳大君李瑈、安平大君李瑢、锦城大君李瑜等人为首的王室宗亲迫切需要确立自己在朝野的位置,自然也不希望看到两班贵族的权势过大。于是,围绕着权力归属问题,两派人马开始了更激烈的党争角逐,火药味越来越浓,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十月十日黄昏,隐忍许久的首阳大君李瑈决定先发制人,效法祖父太宗大王,在自家府邸召集了权擥、韩明浍、洪达孙等心腹重臣,宣称王廷内有奸臣,随后举起靖难大旗,借口自己帽角遗失,趁着夜色锤杀顾命大臣金宗瑞,然后带着100名侍卫甲士迅速冲入景福宫,四处搜捕两班集团的成员,史称【癸酉靖难】。

癸酉靖难在朝鲜王朝历史上可谓是名气爆棚,有“小靖难”之称。首阳大君李瑈借口“清君侧”,与中国明朝时期的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如出一辙,都是通过非法途径抢夺最高权力。唯一不同的是,朱棣逼走了自己侄子,最后留下千古谜团;李瑈逼死了自己侄子,还剥夺了他的名分,索性连牌坊都不立了,干脆把坏人做到底。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10)

公元1453年10月10日,首阳大君李瑈发动政变,史称【癸酉靖难】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11)

景福宫勤政殿内的王座

无庸置疑,首阳大君李瑈发动的政变,刮起了腥风血雨,整个汉阳城内弥漫着一股肃杀气息。此时此刻,身为妻子的尹氏又在做什么呢?《实录》记载她亲自送丈夫出门,并且亲手为其披上软甲。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得知尹氏的心境,但从她的所作所为来看,可以肯定尹氏已经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

《朝鲜王朝实录·鲁山君日记》

及中门,慈圣王妃提甲被之。遂衷甲,率家僮林於乙云,单骑往宗瑞家。

幸运的是,首阳大君李瑈成功控制了端宗李弘暐,还趁势将皇甫仁、赵克宽、尹处恭等人尽数抓捕处死,彻底掌控了朝局。四年后,不堪重负的端宗李弘暐决定把王位禅让给自己叔叔,理由是“予幼冲不知中外事”。经过一番假心假意的推辞,李瑈头戴翼善冠、身穿衮龙袍,在群臣的欢呼声中登基即位,心满意足地坐上了龙椅,是为世祖大王,取代端宗君临天下。而端宗李弘暐则被尊为“恭懿温文上太王”,与懿德王大妃宋氏一起移居昌德宫,沦为有名无实的珍稀动物。

世祖李瑈上位后,开始大加封赏靖难功臣,自然不可能漏了尹氏。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七月二十日,世祖李瑈在勤政殿颁布教旨,正式册封尹氏为朝鲜王妃,群臣上尊号“慈圣”,并很快得到宗主国明朝的承认。此时此刻,想必尹氏感慨万分,曾经的王子夫人摇身一变,成为尊贵的国母,有时命运这种东西很难说清楚。

尹氏成为后宫之主后,并未有丝毫懈怠,她表现得十分谨慎,宫廷日常事务都要亲自过问,批准后才能施行。世祖李瑈是典型的直男,平时批示的奏疏会到处乱扔,尹氏便默默地帮丈夫整理文件,一做就是13年。尹氏的贤达,换来了世祖的敬重,纵观《世祖实录》全文,“上与中宫”四个字总共出现了110多次,同出同行羡煞旁人,这在历代朝鲜王妃中独此一例。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九月七日,世祖大王李瑈薨逝于寿康宫正寝,在位14年,享年52岁,葬于光陵。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12)

世祖李瑈(金英浩饰)与贞熹王后尹氏感情很深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13)

懿敬世子李暲(白成铉饰)与世子嫔韩氏(含恩静饰)

世祖殡天,给尹氏造成了极大打击,这是她人生中第二次遭遇切肤之痛。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九月二日,年仅20岁的王世子李暲病卒,谥号【懿敬世子】,已经让尹氏痛不欲生。在这里,承旨要澄清关于尹氏与李暲关系不和的说法。事实上,该说法源自韩国JTBC在2011年12月3日上映的韩剧《仁粹大妃》,编剧郑夏渊为了塑造剧情的多变性,无中生有把李暲写成了反对世祖篡位的正面人物,从而遭到母亲的反感。但是,朝鲜史料里并无类似的记载,就连《大东野乘》这类野史都不敢乱写。可见,历史上的尹氏与李暲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远没有达到母子决裂的地步。

儿子和丈夫先后离世,霎时间把尹氏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虽然海阳大君李晄(世祖嫡次子)早已被确立为储君,但朝野上下仍存在不小争议。懿敬世子李暲生前留下2男1女,長男月山大君李婷已经14岁,按照嫡長子继承制,李婷身为嫡長孙更有资格继承王位。这两边都是心头肉,着实让尹氏难以抉择,可她还是坚定拥护李晄即位,是为睿宗大王,遵守与世祖间的约定。

睿宗李晄即位后,尹氏旋即担负起了垂帘听政的重任,开创了朝鲜王朝历史上的首次“大妃垂帘”。尹氏当政期间,没有像后世的文定王后那样狂妄放肆,史官在《实录》里称赞为“功德特盛”。一方面,她整顿世祖末年出现的朝纲紊乱,调解群臣间的紧张关系,并且教育睿宗要“敢言”;另一方面,她慷慨出资修缮基础建设,开庆寺、桧严寺等年久失修的建筑得到修复,部分道路得到翻新,妥妥的“基建狂魔”,受到百姓的赞扬。

然而,睿宗李晄即位不到一年,就在景福宫紫薇堂薨逝,年仅19岁,葬于昌陵。一年半时间死了2位国君,这给整个朝鲜王廷乃至全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后来申叔舟自己也说:“国家厄运至此,奈之何哉?”坦言形势之危急。到底该由谁继承大统?这个问题再次被摆上台面,整个王廷暗流涌动。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14)

世祖李瑈的家系谱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15)

朝鲜王朝第8代国君、海阳大君、睿宗大王——李晄(李善均饰)

关于睿宗的离奇死亡,韩国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靖难功臣韩明浍在“南怡之狱”中忌惮睿宗的杀伐果断,判断出对方有强化中央集权的倾向,遂密谋毒死了睿宗,换一个性格温顺的王子上位。巧合的是,后来的成宗太符合上述说法,其原配恭惠王后还是韩明浍的女儿。如此一来,【毒杀论】越描越黑。只是,该说法缺乏有力史料作为依托,属于人们的猜测罢了。如果事情是真的,那么韩明浍就是千古逆贼。

事实上,睿宗患有足疾。《睿宗实录》里就记载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正月初六日,睿宗因足疾而不得不派人向山川社稷祈祷,他自己也袒露“予自少,足有微痒处,寒深始痛”,换句话说就是风湿性关节炎,俗称“老寒腿”。在那个医学并不发达的年代,关节炎发作所引发的并发症,才是导致睿宗英年早逝的关键诱因。

睿宗薨逝当日,脸上印着泪痕的王大妃尹氏下令宫廷禁军严守宫门,随后在位于康宁殿东北面的便室里诏见了申叔舟、韩明浍、具致宽、崔恒、洪允成等重臣,商讨主丧者事宜。所谓主丧者,可以理解为储君,意义不言而喻,致使现场气氛很凝重,众人沉默不语。

尹氏率先打破僵局,她借郑显祖和权瑊之口,询问众人谁可主丧?大伙深知此事敏感,贸然发言容易祸从口出,故而异口同声说道:“非臣等所敢议拟,愿闻传教。”见众人要自己抓主意,尹氏便以“今元子方幼,且月山君自幼婴疾”为由,决定拥立懿敬世子之嫡次子、乽山君李娎为储君,让韩明浍和权瑊率领20余名卫士前去奉迎乽山君入阙。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16)

乽山君李娎入宫继承大统,是为成宗大王(李善均饰)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17)

懿敬世子李暲的原配、成宗李娎的生母、仁粹王大妃——韩氏(蔡时娜饰)

至于尹氏为何会选择乽山君李娎而非齐安大君李琄(睿宗嫡次子)?或许尹氏是想避免王廷再次发生动荡,毕竟此时的李琄不足3岁,让一个娃娃登基实在过于危险,还是让12岁的乽山君即位更为合适。当日,乽山君李娎在勤政门即位,是为成宗大王,成为朝鲜王朝第9代国君,尊尹氏为神宪大王大妃。

乽山君入宫后,申叔舟等人请求尹氏继续垂帘听政。尹氏深知自己学识不高,就再次推荐乽山君李娎的母亲粹嫔韩氏回宫帮忙处理政务。其实早在睿宗登基之初,尹氏就曾提及韩氏的聪慧,有意让她回宫,只是申叔舟等人拒绝了尹氏的提议,所以不了了之。如今,既然儿子都当天子了,母亲回宫便合情合理,申叔舟等人也不好说什么。就这样,离开宫廷长达12年的韩氏苦尽甘来,被尊奉为“仁粹王大妃”,重新踏入宫门,人生发生华丽逆转。由此可知,尹氏与韩氏的关系相当好。

《朝鲜王朝实录·睿宗襄悼大王实录》

传曰:“予既薄祐,事已如此,欲怡神自养。且予不解文字,粹嫔解文达理,可治事。”

自成宗即位以来,可以说是大王大妃尹氏最幸福的日子,儿媳妇帮忙打点政务,她只负责抓一些重要决策,其余时间很少过问政事,放手让成宗自己处理,晚年生活令人羡慕。期间,王妃尹氏顺利产下嫡長子李㦕,消息传来举国欢庆,尹氏为此还取消了自己的诞辰庆典,专门组织人力物力庆祝元子降生。

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二月十六日,大王大妃尹氏带着仁粹王大妃韩氏、仁惠王大妃韩氏一起到温阳温井行宫游玩,全程气氛活跃,尹氏沉浸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这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同年三月三十日戌时,辅佐三代君王的神宪大王大妃尹氏在温阳行宫内薨逝,谥号【贞熹王后】,享年65岁,与世祖李瑈合葬于光陵,结束了充满传奇的一生。临终前,尹氏望着窗外,对一旁的仁粹王大妃韩氏说道:“我无功于国,我死勿以厚葬。”短短11个字,质朴至此,令人仰止。

当尹氏薨逝的消息经内官朴仁孙传到汉阳时,正在吃饭的成宗当场扔掉筷子痛哭流涕,汉阳城内的官民也自发跑到宫门前嚎哭。能够让百姓自发流泪,尹氏已经胜过无数王侯将相了。时至今日,很多对朝鲜历史感兴趣的人都会挖掘贞熹王后尹氏的故事,不少人会认为她的传奇是建立在优秀丈夫的身上,“嫁得好”才是关键。

诚然,如果尹氏没有嫁给世祖李瑈,可能一生也就平平淡淡,我们不否认尹氏嫁得好。但是,历史上嫁得好却臭名昭著的人物也不少,同是坡平出身的文定王后就是例子,宠信妖女郑兰贞、野蛮干涉儿子明宗的政务、醉心佛教劳民伤财。文定王后被朝鲜百姓指着脊梁骨骂,贞熹王后却被官民视为贤妃。孰是孰非,毋庸赘言。贞熹王后尹氏的传奇,或许与她不贪恋权势,懂得急流勇退有关吧!有时候,学会满足也是一种智慧,你说呢?

【参考文献】

1.《大东野乘·卷五十六》

2.《朝鲜王朝实录·鲁山君日记》

3.《朝鲜王朝实录·世祖惠庄大王实录》

4.《朝鲜王朝实录·睿宗襄悼大王实录》

5.《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康靖大王实录》

PS: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请尊重版权。

⭐经典韩国电影推荐(第十二期)

朝鲜贞显王后(贞熹王后朝鲜版刘娥再世)(18)

王的记事簿

,